每天資訊《天道》裡的終極智慧對話,丁元英與智玄大師五臺山問道全解析

菜單

《天道》裡的終極智慧對話,丁元英與智玄大師五臺山問道全解析

五臺山問道是《天道》裡的刪減片段之一,也被視為整部劇最高深的對話。我看到網上幾乎沒有對這次對話的深度解析,所以才決定寫今天這篇文章。能看懂這段對話,也就能夠看透《天道》整部劇的核心思想。對人生事業都會有幫助。

《天道》裡的終極智慧對話,丁元英與智玄大師五臺山問道全解析

丁元英和韓楚風用錢探路,是為了篩選出得道高僧。兩次遭拒後,丁元英拿出的那首詩,卻成了得見高僧的鑰匙。很多人不理解這首詩的意識,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下。詩的內容是: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註定。

袈裟本無清淨,

紅塵不染性空。

悠悠古剎千年鍾,

都是痴人說夢。

¥老任解讀:

追求真理從來不靠神佛上帝真主,而要靠自己,

直接獲取別人的結論也無法代替自己的修行。

人生的悲喜生死,

並非是註定的。

在寺院裡做和尚修行也好,

在紅塵俗世裡做事也罷,

燒香拜佛誦經打坐只是修行的一種方式,

都是追求真理的一種方式。¥

《天道》裡的終極智慧對話,丁元英與智玄大師五臺山問道全解析

然後,智玄大師繼續問,修行不取真經,修行的目的又是什麼?

丁元英說,

真經是達到大智慧的法門,

可悟不可修。

修,為成佛,在求。

悟,為明性,在知。

悟道,以性施行。

覺者,由心生律。

有信無證者雖不落惡果,

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

如是生滅,不得涅槃。

¥老任解讀:

別人的結論是別人追求真理的過程,

可以領悟卻不能直接獲取和套用。

如果套用別人的固定標準和結論,往往沒有過程,不符合客觀規律。

而走自己的路,自己去體驗,則是一步一個腳印,符合客觀規律。

領悟自然規律的人,從思想上接受了,行為就自然了。

覺察自然規律的人,從內心認可了,別人看上去的戒律於他而言,不過是自然行為,相反不那麼做,才是難受的。

因為相信別人,而自己沒有理解的人,雖然結果不差,

但卻因為內心與行為不一致而流於表面,無法持久。

這種行為不過是臨時的,不持久的,因為終究是沒有得到真理天道。¥

《天道》裡的終極智慧對話,丁元英與智玄大師五臺山問道全解析

智玄大師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呢?

丁元英答,

佛乃覺性,非人。

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

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

即覺即顯,即障即塵弊。

無障不顯,了障涅槃。

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

圓滿即止,即非無量。

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

¥老任解讀:

佛不是指某個人,而是真理的一種叫法而已。

每個人都是真理的產物,卻不能說每個人都是真理。

人可以做出違背真理的行為,真理卻在那裡一直沒變。

有時候某些人的某些行為符合真理,有時候某些人的某些行為又會違背真理。

沒有問題困難,真理就不會出現,處理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真理顯現的過程。

懂得真理的人,就是佛教中所謂的佛。

這種對真理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

如果有止境,就不是真理了。¥

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

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

亦無是名,究竟圓滿。

佛教以次第而分。

從精深處說是得道的天成道法,

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

從淺議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

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

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

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老任解讀:

所謂的佛法無邊,就是真理的力量無邊無際。

圓和滿都只是個形容詞,

一種為了溝通而臨時用的說法而已。

從不同層次來說,

說深一點,是追求真理,是追求自然規律。

這是超越文化的存在。

說淺一點,就是讓人變得更善良一點的教義。

人有好壞善惡,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人,去設計引導文化,就可以得到讓更多人向善的結果。

從社會實踐上來說是,只要目的是引導人向善,是引導人追求真理,那麼什麼手段都可以用。內心的出發點是慈悲,行為就可以是卑鄙下流的。就象男人進女廁是不對的,但是一個男人如果是進女廁救人就不一樣了。一種行為對不對,還是要看其目的的。¥

《天道》裡的終極智慧對話,丁元英與智玄大師五臺山問道全解析

智玄大師說,不是佛門中人,自悟達到這樣的境界,已難能可貴,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踩道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

¥老任解讀:

智玄大師的意思是說丁元英對佛和佛教的理解,已經接近得道高僧了。¥

丁元英說,佛門講一個緣字,我與佛門的緣,站到門檻就算緣盡了,不進不出。於基督,我進不得窄門,於佛,我不可得道。我是幾等貨色,大師已從這首詞裡看得明白。裝了斯文,露了痞性,滿嘴一個嗔字,今天來到佛門淨地,只為討得一個心安。

¥老任解讀:

丁元英的意思是,我沒有要做和尚的追求,也不信任何教派,今天我來,就是想知道我殺富濟貧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不對。¥

智玄大師對丁元英格律詩計劃的評價是,施主這樣做,是基於一種對社會文化認識的自我作為,施主已經勝算在手,想必也已經計算得手之後的情形。勢必會招致有識之士的一片聲討責罵,得救之道豈能是殺富濟貧。

《天道》裡的終極智慧對話,丁元英與智玄大師五臺山問道全解析

¥老任解讀:

智玄大師的意思是,殺富濟貧,救不了窮人。¥

丁元英問,那得救之道是什麼呢?智玄大師答,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犯漣漪。妙在以扶貧命題。當有識之士罵你,比強盜還壞的時候,責罵者,責即診。診而不醫,無異於斷為絕症,非仁人志士所為,也背不起這更大的罵名。故而責必論道。

¥老任解讀:

智玄大師的意思是,後面當別人罵你的時候,就是你的思想與大眾思想碰撞的時候。也就是你的思想能夠啟迪大眾的思想的過程。¥

丁元英答,晚輩以為,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別靠自己。這是一個沉寂了幾千年的文化屬性問題。非幾次新文化運動就能開悟。晚輩無意評說道法,只在緣起的事情裡,順水推舟,借英雄好漢的嗓子喊上兩聲,至少不違天道朝綱,今天來到佛門淨地,只為討得一個心安。

智玄大師答,貧僧受不起施主一個討字,謹以修正之禮如實關照,故送施主四個字,大愛不愛。若是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沒有競爭的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產生貧富等級,此乃天道,乃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無弱強焉在,一個強字弱已經在其中,故而佛渡辛苦,修的是一顆平常心。

¥老任解讀:

智玄大師的意識是,你的行為帶給某些人不好的結果,是社會商業競爭的必然產物,競爭就有成敗,成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壞事。敗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每個人都是大環境的產物,而每個人又都是環境的一部分。競爭的過程,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這個並不是壞事,而是自然規律,並非只有人類社會才有競爭。強弱並非一個永恆的結果,都是具有空性,在不斷轉化。所以你只要準備好了承受結果,承受風險,只管去做好了,不必在意結果,結果不是完全由你決定,而是大環境,是他們自己的心性,是他們自己的經歷思想一起在決定。你只是一顆石子,投入水中,不必想著決定一池子水。¥

韓楚風,最後總結,扶貧之道,若以次第而分,也可分為3個層面,第1種,天上掉餡餅的文化,實惠破格視為市井文化。第2種,最不道德的道德,視為哲人文化。第3種,不打碎點東西,不足以緣起主題,大智大愛,視為英雄文化。

¥老任解讀:

韓楚風的意思,第1種,不勞而獲是最低層次的人想的東西,授人以魚是下策。第2種,不給東西,硬逼著他們靠自己,給工具,給方法,創造一個只能靠自己的環境,看似不道德,其實最為道德。智玄大師說的大愛不愛也是這個意思。第3 種,揹負罵名,引起社會關注後,引起大眾的思想碰撞,才是對這個社會最大的貢獻,是真英雄。¥

丁元英答,終究是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坐禪的坐禪。

¥老任解讀:

丁元英的意思是,誰得到什麼,我控制不了,看每個人的意願,能力以及他們自己當時的選擇。這個是每個人得到結局不同的終極解釋。¥

以上就是五臺山問道的詳細解析。

在財富路上,我將竭盡所能,為你鑄造一把思想之劍,助你披荊斬棘。但是,我的劍,只留給,能夠揮舞他的人。我是老任,陪你一起,慢慢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