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孩子愛發呆?噓,別打擾!衛健委:每天發呆5分鐘,身心更健康

菜單

孩子愛發呆?噓,別打擾!衛健委:每天發呆5分鐘,身心更健康

假期回老家和家人團聚,閒談中,姐姐訴說,剛上三年級的外甥女愛發呆,有時候姐姐讓她寫作業,自己因一些事走開了,隔段時間回來再一看,卻發現作業和她走開之前沒有什麼變化;老師也跟她反應說,孩子上課有時候會發呆。

對於孩子發呆,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有過體驗:年幼的孩子玩著玩著某樣玩具就會突然望著遠方,一動不動好半天;稍大的孩子,什麼也沒幹,你跟他講什麼,他卻彷彿聾了……

01

孩子發呆,很多家長都會覺得是在浪費時間,總想讓孩子抓緊時間學習;也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愛發呆是因為專注力太差,需要進行專注力的訓練。但其實,孩子發呆未必是件壞事,很多時候,發呆是孩子大腦的一種自我調節,也是一種無形的學習方式。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等機構聯合發起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的專案中,推出了“5125”健康生活理念,其中提出,建議人們每天給自己留5分鐘發呆時間。

人為什麼要發呆呢?

發呆是人的大腦對於外界事物進行調節的一種應激反應,是不經意間出現的一種自發的安靜狀態,屬於自我保護和調適。

演員陳道明曾在一篇短文中寫道:“我認為,發呆是最放鬆的事。嘗試把自己腦子放空,哪怕幾分鐘,其實也挺幸福的。”

人在高壓的狀態下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有效的情緒管理,會對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交產生不良影響。而人在發呆的時候,人腦意識活動減弱,處於一種清醒而放鬆的狀態,是很好的精神調劑手段。簡而言之,其實發單是最簡單的減壓方式。心理研究顯示:每天能適當地發會呆會將焦慮和抑鬱風險降低25%。

孩子愛發呆?噓,別打擾!衛健委:每天發呆5分鐘,身心更健康

02

那麼,哪些情況下孩子愛發呆呢?

正常情況下,孩子發呆是出於以下這些原因:

1。 第一種情況是

孩子覺得無聊

。這可能是因為孩子聰明,老師講的內容他一下就明白了,不再想聽了,於是注意力溜到了別的地方。這樣的孩子發呆時或許正沉浸於他的想象裡,無限的創意或許會在這“發呆”的過程中產生。

2。 第二種情況是

孩子感覺到痛苦

。有些孩子上課時壓根就聽不明白老師講的是什麼,很痛苦難受,這時也會呆呆地出神。回家寫作業,因為不會,也容易發呆出神。這樣的孩子,智力沒有問題,只是在聽說讀寫方面存在些困難。

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裡面的小主人公伊夏就是這樣的孩子。他每天很努力地聽老師們講課的內容,但他就是聽不明白。每天在課堂上他如坐針氈備受折磨,他不得不發呆,望向窗外樹上的小鳥,有時候還傻笑。因為他有閱讀障礙,老師寫的數字和文字他壓根就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他的發呆其實是一種對自我的保護。

3。還有一種最為常見的情況,

就是發呆的孩子其實是在探索或學習

。你可能發現:孩子在做著某件事情,或者玩著某樣玩具的時候,會突然望著遠方,一動不動好半天。

這個時候,也許孩子的腦子正在高速運轉,在腦海中把他正在做著的事情或正在玩著的遊戲形成某種概念。這其實是一個學習過程,孩子在獨立進行探索、學習。如果留心,你會注意到孩子發呆後回過神來,往往會跟說:“媽媽,我發現……”“爸爸,你說……是不是是……樣的?”這些語言其實正是孩子剛才發呆的結果。

孩子愛發呆?噓,別打擾!衛健委:每天發呆5分鐘,身心更健康

03。

孩子發呆並不是毫無意義地浪費時間,而是有諸多好處:

發呆有助於調節大腦機能,消除疲勞、深度放鬆

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的有意注意(就是需要人的意志維持的注意)時間有一個閾值,一般的兒童有意注意的時間閾值在5-30分鐘。在這個時間範圍內大腦能夠很好地吸收外來資訊的刺激。如果超過這個閾值,接受長時間高強度的刺激,大腦就會產生疲勞,人就會感到煩躁,思考吸收能力大大下降。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發呆會引起機體的鬆弛反應,鬆弛反應可以降低交感神經的張力,加強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引起生理覺醒水平的明顯下降,由此產生深度的放鬆。在這種狀態下,大腦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

在緊張的學習間隙裡,孩子發發呆走走神,其實是在被動地讓大腦獲得短暫的休息,讓大腦的機能得到調節,消除疲勞。

發呆有助於消化沉澱所學的東西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繪畫中有一個技巧就做“留白”,其實孩子在課堂學習、課外作業之外,同樣需要有時間和空間的留白。

他需要有時間把這些知識帶到書本外面,慢慢咀嚼、消化和頓悟。他需要在學習之餘去經歷、去思考,最終將它們透過融會貫通,這才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發呆有助於激發創造力

日本的一所大學曾在一項科研工作中發現:人在發呆的過程可以增加大腦白質的活躍度。大腦白質主要由神經纖維構成,在各個神經細胞之間負責傳導訊號的工作。如果大腦的白質活躍,也就意味著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事物間的聯絡,產生別人意想不到的想法。

美國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和馬薩諸塞州立大學還曾就此觀點展開了實際研究。他們為此專門召集了一批試驗志願者,並對他們的大腦功能做出檢測。

實驗人員發現:當人們的大腦一片空白且心無雜念之時,人的腦電活動以α波為主。α電波對人體的功能是防止資訊超載,更加集中人們的專注度,還有緩解壓力、改善情緒的作用。

處於這種腦電活動下,個體會感到放鬆舒適,大腦憑直覺、靈感、想象等接收和傳遞資訊,讓人更富於創造力。

孩子發呆,也許是在積蓄自己的能量,也許是在細細體會自己的感受,也許是在感知身體的某一部分或某種變化,也許是在獨自處理某些情緒……

不管哪一種,都是孩子在完成他的某種自我建構,給自己一個創造新刺激、發現新途徑的機會,從而獲得新發現。

發呆有助於改善易急躁的性格特徵

研究表明,經常處於鬆弛反應狀態,可以使機體的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的活動維持在一個良好的平衡狀態,有利於對抗各種應激,最佳化性格,改善爭強好勝、易急躁、常有時間緊迫感等不利於身心健康的性格特徵。而且還能促進血液迴圈,為組織器官輸送大量的氧氣和營養,對於減少焦慮有著明顯的作用。

孩子愛發呆?噓,別打擾!衛健委:每天發呆5分鐘,身心更健康

04

父母這樣培養,讓愛發呆的孩子更具創造力:

1. 給孩子一些發呆思考的空間

現在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滲透性都很高,有些父母會把孩子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的,孩子沒有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其實也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正如國畫中的“留白”,似乎什麼也沒畫,但必不可少。如果我們不留給孩子時間和空間自己去發呆思考,他們又如何學得會思考呢?如果孩子都沒有時間和空間獨處,他們又怎麼學得會獨立呢?

孩子有發呆的權力,讓孩子適當發呆,他可能更富有創造性,更快樂也更健康。

2.以同理心對待孩子,接納孩子發呆

抱著同理心來看待,我們就應該會理解孩子發呆了。

現在的孩子白天要在學校學習,課餘又要在補習班學習,有著較大的學習壓力,而且身體也極容易處於疲憊狀態。發呆表面無為,實則是一個效果顯著的神經運轉,對孩子而言,發呆就是一個休息和喘氣的機會,也是大腦放鬆和心理成長的時間。

換個角度,我們很多大人有時候尚且會發呆,何況孩子呢?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有大用,我們做家長的也不應太拘泥於實用主義了,思想和精神上的東西,有時才是實用背後的貢獻者和引領者。

3.不打斷孩子發呆

如果孩子真的是陷入了思索的發呆,我們需要給予充分的時間和允許,不是非常緊急的時期不要打擾。否則的話,我們就無意地打斷了一次孩子探索出真知的機會。另外一點,孩子“發呆”的時候也是最專注的時候,如果家長無端打斷孩子,等於也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4.對孩子的思索表示認可

對於年幼的孩子,從發呆狀態出來後,無論孩子說什麼,都要給予肯定和認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閱歷和知識儲備畢竟沒有那麼多,也許他思考過後的結果並不成熟甚至我們覺得不值一提,我們也不要加以否定更不能嘲笑,可以不贊同孩子思考的具體結果內容,但一定要對孩子能主動積極思考給予積極的肯定。

5.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有的熱情活潑,有的則安靜靦腆,有的不急不慢,有的則風風火火。這與基因中帶來的天性有關,作為父母,我們應接受孩子天性發展的規律,不可拔苗助長。不要因為孩子愛發呆就給孩子貼上“懶散”、“不專心”等標籤,不帶偏見地看待孩子,順應孩子心理的自然成長規律去培養才是最好的。

結語:

當然,有些孩子愛發呆也可能是生理上的一些原因,如注意力多動缺陷、失神性癲癇。所以,我們要先弄清楚發呆這件事到底是怎麼回事,然後再因材施策。就算孩子真的有問題,也切不可把他當不好的孩子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