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成了父母的模樣,並非基因遺傳

菜單

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成了父母的模樣,並非基因遺傳

十四年前,英國一位41歲的母親葆拉,因吸食hailuoyin過量死於家中,當人們發現她的時候,家裡還有一個3歲的女兒在一旁,無人照看。

十四年後,悲劇再度重演,同樣一位25歲的母親,也因吸食海洛因過量死於家中,同時也發現她11個月大的兒子獨自在家中,無人照看。

這位25歲的年輕母親,她就是上面41歲女性葆拉與爵士鮑勃。蓋爾多夫的二女兒—皮馳斯。蓋爾多夫。

母女倆都是從事新聞和電視節目主持工作,是娛樂明星,最後的結局也是驚人的相似。

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成了父母的模樣,並非基因遺傳

看到這個事例你是不是在想,“這對母女的人生經歷如此相似,肯定是與基因遺傳有關係。”

這是純屬巧合,還是必然宿命?是生來如此,還是天生非此呢?

《天生非此》這本書,或許能幫我們解開謎團,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是一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英國演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認為,

人類不過是行屍走肉,空有軀體而毫無靈魂,我們繁殖培養後代也不過是DNA的單純傳遞。

然而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有不同觀點,他認為

後天父母的養育方式,才是最關鍵影響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因素。

下面為大家分享本書的三個要點:1、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卻成了父母的模樣 2、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同,結果也不同 3、父母不斷感悟和學習,才能更好地影響孩子

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成了父母的模樣,並非基因遺傳

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卻成了父母的模樣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會越來越相似呢?其實在奧利弗看來,無外乎就是三個機制

:言傳、身教、身份認同

孩子從出生至成年,都是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父母的言行都是孩子學習和效仿的物件。

文中皮馳斯與葆拉這對母女的人生經歷相似驚人,以至於我們覺得是先天基因遺傳導致。

引起她們兩個同樣結果的因素,其實是從小母親對女兒的

言傳、身教與身份認同。

由於皮馳斯從一出生就被媽媽交給了保姆單獨撫養,而且直到兩歲的時候才跟著媽媽一起生活。

年幼的皮馳斯從小就意識到,想要獲得媽媽的認同,那麼就要媽媽想聽什麼她說什麼;媽媽喜歡什麼她做什麼,她要比姐姐妹妹更加聰慧,才能被媽媽喜歡,才能在家中有所處的位置。

所以從小她就開始自主學習媽媽的聰慧,媽媽的一言一行,這樣成為媽媽眼裡聰明優秀、高情商的孩子。

也正是這個原因,讓她對媽媽葆拉的暴躁脾氣、吸食違禁藥品、追求刺激這些言行也以效仿媽媽為榮。

皮馳斯成年後,一直覺得

“媽媽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身體裡揮之不去”,

才是悲劇的再一次重演的引發因素。

年幼時期的子女,完全依賴於父母,

越是生命的早期,對孩子的影響越大,而越是被虐待的子女,長大後越與父母相似。

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意識到,父母的言傳、身教已經給我們造成嚴重的影響,想要擺脫卻發現已經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成了父母的模樣,並非基因遺傳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同,結果也不同

父母對孩子的

照料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同,

這裡包括

出生的順序、性別、父母的偏愛

這些因素。

皮馳斯排行老二,姐姐比她大六歲,妹妹比她小一歲半,從小媽媽比較喜歡姐姐,為了不影響姐姐,讓保姆帶著她住在地下室,還經常虐待她,三個孩子中被虐待最多的那個。

孩子的出生順序造成父母的偏愛,從而影響了父母的養育方式

我們熟悉的莫扎特的父親為了實現自己未竟的夢想,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付之於莫扎特身上。

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成了父母的模樣,並非基因遺傳

莫扎特從3歲開始被父親訓練,5歲起就開始作曲,6歲時就為貴族表演。在他6歲之前練琴時間就已經達到了3500小時,後來成為世界上的天才之一。

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莫扎特的姐姐南內利,她從小都沒有接受過培訓,小小的年紀也是出色的鋼琴家和小提琴家。

而她卻沒被父親選中培養成為天才,原因就是莫扎特的父親偏愛男孩,所以被選中的是弟弟莫扎特而不是姐姐南內利。

性別的因素,造成了父母的偏愛,從而有了不同的結果。

一位母親說她3歲的兒子沉穩大方、自信勇敢,而5歲的女兒卻脾氣暴躁,缺乏安全感、還膽小怕事。

比如,她不願意嘗試新事物,晚上不敢一個人待在房間裡,每晚需要父母哄著才能入睡。

是什麼導致兩個孩子的差距如此之大呢?

原來兩個孩子在小時候得到父母照顧不同,在女兒11個月大的時候,由於母親精力有限,所以她把女兒放在託管所照看4個月,而就在那時候女孩的體重直線下降。

兒子是她親身照料到3歲,相比來說,兒子在成長的時期獲得了更多的穩定的愛,因此兒子的表現比女兒要優秀的多。

後天照料不同,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同。

父母的養育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我們。

許多孩子不是在父母的期盼下出生的,就會深受原生家庭的苦,他們長大後都在治癒童年的傷痛。

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成了父母的模樣,並非基因遺傳

父母不斷感悟和學習,才能更好地影響孩子

女兒十歲的時候,自己學著做菜,結果不小心被燙了一下,我一邊幫她敷冰塊,一邊大聲地訓斥著她,她一臉委屈地哭著。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把曾經自己的遭遇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女兒。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被開水燙了,老媽就衝過來大聲地訓斥我,那時候的我覺得非常委屈,為什麼老媽總是訓斥我。

然而,雖然我深受其害,但還是把自己曾經的遭遇,原樣的加諸在了孩子身上。

原生家庭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已經形成,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未來我們可以掌握,我們可以決定是否讓我們的孩子,繼續遭受這樣的傷害。

父母只有樹立正面的情緒為榜樣,孩子們才能正確地去效仿。

1.

自我提升

有一次因為女兒考試班級墊底,我到家劈頭蓋臉地對女兒大罵一通、撕卷子,結果她大哭著摔門而出,後來在天台找到了她。

這件事情讓我至今都懊悔,由於自己的暴躁、焦慮、衝動,對她造成的影響會伴隨一生。

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成了父母的模樣,並非基因遺傳

我開始閱讀育兒類書籍,學習寫作,自我得到了提升,改正了我教育觀念上的錯誤,懂得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女兒也不知不覺地受到薰陶,心態也變好了,更有責任心,反而變得更加優秀。

父母透過自己的努力,

自我提升,就

是對孩子最好的精神激勵,也是最佳的

榜樣

2.

以身作則

每個孩子都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而父母就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物件。

所以,在孩子面前,

父母

應該言行一致

處處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榜樣。

相聲演員大兵說:“對於孩子打罵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從來不打自己的孩子,孩子從小到大從沒被打過,我都是用行動讓她瞭解和學習,其實父母是孩子的模仿物件”。

我們不應該只要求孩子做到,而自己卻不去做。這樣,越是對孩子提出要求,孩子越是會反感和叛逆。

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成了父母的模樣,並非基因遺傳

3

.關係和睦

父母之間關係和睦,有助於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一個好的家庭氛圍,能讓孩子心情舒暢,有助於成長。

說起杜江和霍思燕夫婦,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非常好,每次相機前都會看到倆人秀恩愛的照片。

有一次,一家三口在機場被記者拍到,杜江推著很多行李,霍思燕只在他身邊提著一個小包,兩人並肩地走著,還有說有笑,簡直羨煞旁人。

這時記者發現,他們的兒子哼哼也推著一堆行李,一個人樂呵呵地緊隨其後。網友紛紛誇讚:這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小男子漢。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

關係和睦

培養出的孩子

會溫暖

陽光

善良。

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時刻謹記:

我們的言行,就是孩子的言行;我們的身影,將會是孩子的身影。

儘管我們不能選擇誰來做我們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做好父母。

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成了父母的模樣,並非基因遺傳

《天生非此》這本書,提供了我們改變的機遇,同時也教會了我們改變的方法。在培育的道路上,讓父母與孩子一同成長。

悠然處之

來自文化底蘊非常濃厚的城市—蘇州

我將心懷感恩,砥礪前行,開啟我的寫作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