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你老家是說“中”還是“管”?數萬網友熱議河南方言地圖

菜單

你老家是說“中”還是“管”?數萬網友熱議河南方言地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你平時說河南方言時,是說“中”還是“管”呢?為何河南有的地方說“中”,有的地方說“管”?

6月5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刊發了一篇報道《河南人說“中”的源頭找到了?城市中軸線溯源有了新發現!》引發廣泛熱議,讀者圍繞著說“中”還是“管”進行了熱烈討論,留言上百條。

為搞清楚這個問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了語言學專家。老家河南的語言學碩士吳梅還根據數百份樣本調查,繪製出了一份河南方言地圖。

本文在網路首發後,喚醒不少人的鄉音,數萬網友的熱議使其登上今日頭條“鄭州十大熱議榜”第一名。

你老家是說“中”還是“管”?數萬網友熱議河南方言地圖

“中不中”還是“管不管”?不是很一樣

在河南,主要的方言應答詞中,使用最多的是“中”,但也有一部分割槽域說“管”。

《河南省志·方言志》載:“中:除了表方位外,還表示‘行,可以,好’等,全省通用。”“中”在河南口語中主要是用其褒義特徵,有“肯定,讚揚,讚美,認可”之意,它的否定形式就是“不中”,“不可以”的意思,“中不中”就是“可不可以”的意思。

登上央視的鄭州城市形象宣傳片《鄭州,一個都說“中”的地方》,就用“中”的多重含義,傳遞鄭州地處天地之中,以及中原人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

不過,如果你是外地人,一定要注意了,可千萬別以為“中”都是表達肯定,有時候也可以表達反語。如:A:老闆,今天這單客戶又跑了。B:中,你真中啊!老有成色。

在河南一些地方的方言裡,“管”字表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行”“好”。簡單舉一個例子:A:主編,這是您昨天安排的選題稿件。B:管,我看看再說。

用法上,“管”和“中”的差別不大,但“管”不能用作反語。在說“管”的有些地方,會用“能”表示這個含義,如“能呀,不聽我的話,這能掙住錢才怪呢”。

整體來說,說“中”的人要遠遠多於說“管”的,對外省人來說,“中”已然成了河南話的代表詞之一,幾乎影視劇裡的河南話也都是說“中”。

方言地圖揭示規律:由西到東“中→中/管→管”

河南到底是哪些地方說“中”,哪些地方說“管”呢?

暨南大學語言學碩士吳梅,對河南100多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進行了調查,繪製了河南方言應答詞“中”和“管”的地理分佈圖。

吳梅說,根據調查,今天的河南,沒有一個地方是完全不使用“中”的,或許有人說的多,或許有人說的少,所以這張圖主要是使用傾向偏向圖。

從這張分佈圖上,不難觀察到“中”和“管”的基本地理分佈規律:由西到東,只說“中”——“中/管”並存——只說“管”。

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和西南部都是說“中”的地帶;最東部、東南部一帶形成了說“管”的地帶;而處於中部、東部的一帶則是“中/管”並存的地帶。高頻率地將“管”字作為應答詞的地帶主要有商丘和信陽。

在調查過程中,最令吳梅驚奇的是,平頂山、許昌等位於河南中部的城市也說“管”。一位朋友說,在平頂山市區、葉縣等地都是農村人和老一輩的人才說“管”,年輕人還是喜歡用“中”。

值得注意的是,從這張分佈圖上可以看出,白色區域既不說“中”,也不說“管”。吳梅解釋說,濮陽的臺前縣主要用“好”做應答,可能因為臺前縣太靠近山東的聊城、泰安、濟寧一帶了,說“中”的幾乎很少。三門峽的靈寶同陝西接壤,話音接近關中方言,所以主要用的是“對、好”。南陽的西峽縣、淅川縣、鄧州市幾乎都不用“中”,主要用“好、行、成”。信陽的羅山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一帶也頗為特殊,常用“好”,因為光山等地地處豫鄂接合部,受到荊楚影響。

吳梅的老家在信陽淮濱,從小最常說的是“管”,後來她到鄭州上學,發現身邊的同學說起方言時基本都說“中”。這個好奇讓吳梅在2015年的碩士畢業論文中選擇了這個話題。

“這份地圖是根據真實樣本繪製的,反映的是調查的真實情況,但也不排除還有其他可能。”6月8日,吳梅對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說。

說“中”是因地處中國之中?不一定

吳梅查詢資料發現,“管”最早是作為名詞、動詞出現,一開始並沒有“行,好”意,而明清時期,“管”作為語氣副詞,逐漸有“準定,保證”意。

關於“管”的方言意,大河報記者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查到。不過,在《漢語大詞典》(1986-1993)第八卷裡,提到了“管”表“行,可以”之意。舉例在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三章:“他頓時滿面笑容:管,管,你坐下。”又:“人家是從部隊裡來的,不做饃咋管!”

對“中”的方言意作標註的字典詞典很多,“中”作“成,行,好”之意並不陌生,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多有體現。如:

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第一折:“這個怕不中麼!”

這說明,“中”表“成、行、好”之意,至遲在宋元時期就已經出現,並一直在使用。

對於方言中“中”和“管”的溯源,河南大學國際漢學院教授、“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國家核心專家辛永芬說:“有人說,河南是中國之中,所以說‘中’,這並不特別準確,‘中’主要是不偏不倚,表達‘可以、合適’的意思;‘管’則是動詞說法演變過來,表達‘肯定’。”

“管”是從省外傳入的?不靠譜

至於為何呈現出東中西“管→中/管→中”的變化趨勢,各種說法不一。

據瞭解,山東的菏澤,安徽的阜陽、宿州、淮北、亳州,江蘇北部的徐州以及河南東部等地都有將“管”作為應答詞的現象,而山西、陝西、河北等地不使用“管”,但會使用“中”。

有學者據此分析稱,“中”作為河南方言本有的應答詞,而“管”則從東邊毗鄰的方言中介入進來,隨之傳播,自東向西形成了這一分佈規律。

對此,辛永芬並不贊同這個說法,她說:“不能簡單地就說,‘管’是從外邊傳過來的,因為不同的方言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本身就與當地的自然地理有很大關係,主要是受原來居住先民影響,而非傳入。鄰近區域語言接近的現象,是因為語言是用來和別人交流的,如果區域之間交流得多,語言的共通性就會多一點。”

那為何有的地方常說“中”,有的地方愛說“管”?辛永芬表示,方言是很早就存在的,一個地區的人口,便使用同樣的一個語義的詞語,這是最初的一種選擇,不一定能找出原因來。

數萬網友熱議方言,說“管、沾”的越來越少了?

透過梳理網友留言,大河報記者發現,除了“管”和“中”之外,網友反映還有幾個常說的應答詞有“沾/粘”“照”等。也有網友表示“管”的讀音在老家讀“guai”,可見方言的豐富多樣。

信陽新縣網友“一抹陽光”表示當地還說“照不照”。鹿邑、虞城、項城、寧陵等地的網友均提到了“沾”。網友“好嘞很”說:“虞城最具有方言土語特性的一個字——沾,現在年輕人都不怎麼用了。‘沾’意思涵蓋‘好、中、管、行、可以’等表述方式,最具特色。”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隨著人口流動性加大,“管”“沾”這樣的口語應答詞,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正在逐漸淡化。

鹿邑70後:小時候說的多少順序為,管、沾、中,我已離開老家30多年,最近回鹿邑幾次,和稍微年輕的鄉鄰聊天,發現基本沒人再說“管”和“沾”了,說的都是“中、行、對、可以、是的”這些相對標準的語言。

帶上眼睛看世界:商丘寧陵,小時候都是“管+沾”,沒說過“中”。後來到鄭州才說“中”,每次回到老家聽到“管、沾”就很親切。

匿名網友:我是信陽息縣的,想起小時候確實說“管”的多,如今是說“好”多。

玉露金風:商丘睢縣,之前我一直說“管”,在河北上學時,同學可喜歡我說這個“管”字,覺得是很痛快很放心的應答。現在在蘭考工作,好像都不說“管”了,說“中、行”之類的。

取個使用者名稱:淅川人,緊靠丹江口,小時候鄉人愛說“沾不沾”:這事兒你沾不沾?上中師時同學聽不懂,也覺得土,改說“行不行”,中年後愛說“中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