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紀念《太極拳學》出版發行100週年

菜單

紀念《太極拳學》出版發行100週年

紀念《太極拳學》出版發行100週年

孫祿堂先生

引言

1919年孫祿堂完成了他的《太極拳學》這部專著,並於1921年6月出版。該書有何意義在該書出版100多年後還值得人們去紀念呢?

對此,我準備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一簡介:

1、《太極拳學》成書與出版發行的時間。

2、《太極拳學》對中國武學的開拓意義。

3、《太極拳學》留給今人的思考。

針對這三個方面,分為五個論題來談。

一、關於《太極拳學》成書與出版發行的時間

關於孫祿堂這部《太極拳學》的成書與出版發行有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其一,1915年孫祿堂出版的《形意拳學》與1917年孫祿堂出版的《八卦拳學》,孫祿堂這部《太極拳學》是前面這兩部拳著的延續,三者共同構成孫祿堂的武學體系的文字框架。

其二,1919年,孫祿堂完成了他的這部《太極拳學》的編著,根據孫祿堂自序落款的時間,是民國八年10月,即1919年10月,故該書完成時間應該在1919年10月以前。此外,根據陳微明為該書所寫序文的落款時間,是1919年11月,可以作為旁證,陳微明在序中明確寫道:“祿堂先生作太極拳學成命為序文……”,落款是己未年冬月,己未年即1919年。

關於該書初版發行的時間有兩個源頭,一個源頭是

1921

6

22

日北洋政府內務部

510

號批文,批文是對孫福全(字祿堂,世以字行)呈送的《太極拳學》發行的批覆:應準註冊併發給執照。當時內務部總長是齊耀珊,批文上蓋有他的官印

此外,臺灣逸文出版社出版的《太極拳學》即是以這一版重印的。臺灣逸文出版社重印的《太極拳學》中對此有說明:“太極拳學,1921年6月初版,本書據此重刊。”

另一個源頭是據孫劍雲所述,民國9年(1920年)日本柔術家板垣在看到這部《太極拳學》後上門找孫祿堂比武。

孫劍雲講《太極拳學》這兩個初版她原來都有,但沒有儲存下來。最早的那個版本是由蒲陽孫寓發行。大概屬於私自發行,沒有註冊。這兩個版本的《太極拳學》內容一樣。

無論是1920年在蒲陽孫寓出版發行,還是1921年6月22日由北洋政府內務部批示出版發行,孫祿堂的《太極拳學》都是武術史上第一部公開出版發行的太極拳著作。因此在太極拳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即太極拳從此跨進了透過媒體公開進行傳播的歷史階段。

二、

《太極拳學》對中國武學的開拓意義

人們今天依然研究《太極拳學》這部拳著,絕不是僅僅因為這是武術史上第一部公開出版的太極拳著作,而是因為該書顯豁的武學思想、哲理以及技理技法在太極拳發展史乃至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鼎革意義。就其犖犖大者而言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孫祿堂這部拳著是站在一個著眼於對中國武術進行與道同符的體系性建構的宏大背景下鼎革、重構了太極拳理法與技術結構。

第二,孫祿堂在這部拳著中對太極給出了新的定義,揭示了太極拳新的意蘊,對太極拳的原理、技理、技法等進行了全面的鼎革立新式的建構,構建了全新的太極拳體用體系。

第三,孫祿堂在這部拳著中顯豁的思想、方法對中華文化的亦具有鼎革之功。

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對孫祿堂這部《太極拳學》作一簡要介紹。

1、

孫祿堂這部拳著是如何站在一個著眼於對中國武術進行拳與道合的體系性建構的宏大背景下鼎革、重構太極拳理法與技術結構的?

前面講了,探討孫祿堂這部《太極拳學》對中國武術及太極拳的鼎革與建構,要從他的另外兩部拳著說起,即1915年發行的《形意拳學》和1917年發行的《八卦拳學》。

原因有二:

其一,孫祿堂這部《太極拳學》與他此前出版的《形意拳學》和《八卦拳學》雖然各自獨立成書,但三者的理論基礎與技能基礎同一,相互構成一個統一的武學體系。如三部拳著的基本原理都是孫祿堂始創的內勁原理,基本法則都是極還虛之道,其技能基礎都是同一個無極式和三體式。

其二,孫祿堂在《太極拳學》、《形意拳學》和《八卦拳學》中常常對同一技理或同一個式子的論述具有相互補充論述的特點,如對內勁原理,如對無極式練法與狀態等,如果要全面瞭解其要義需要相互參照。

那麼,為什麼說孫祿堂是站在一個著眼於對中國武術進行與道同符的體系性建構的宏大背景下重構了太極拳的理法?

因為不僅在孫祿堂的幾部武學著述中對此皆有明確的闡述,而且孫祿堂以他的武功造詣印證了其說。他在《形意拳學》自序中寫道:

“餘於形意一門,稍窺門徑,內含無極、太極、五行、八卦、起點諸法。探源論之,彼太極、八卦二門及外家、內家兩派,雖謂同出一源可也。後世漸分門類,演成各派,實亦勢使之然耳。”

由於實際上在孫祿堂武學體系形成之前的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以及內家外家兩大派別,並非同出一源。故孫祿堂所云

雖謂同出一源可也

,實際遵循的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尊古語境,如孔子的述而不作,其實際之意是孫祿堂透過他建構的“

無極、太極、五行、八卦、起點諸法

”為中國武術建構了

統一的理法架構

,由此對中國武術進行整體性、體系性的建構。

如在陳微明為孫祿堂《八卦拳學》所作序中,記載了孫祿堂的一段話:

“餘讀孫祿堂先生形意拳學,見其論理精微,因往訪之,先生欣然延見,縱談形意拳之善,並授以入手之法,言‘形意逆運先天自然之氣,中庸所謂致中和,孟子所謂直養而無害,皆此氣也。

今內家拳法惟太極、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謀,餘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蓋內家之技擊也,必求其中,太極空中也、八卦變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則自立不敗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

由此可知,實際上不要說內家外家兩派,即使同為所謂內家拳的形意、八卦、太極拳三家,在孫祿堂之前也是各不相謀,三者之間在基本原理與技理技法上並不存在一個統一基礎。這裡孫祿堂總結、提煉出的直中、空中、變中這三類技擊法則,事實上涵蓋了格鬥制勝的所有狀態,孫祿堂據此透過其“

無極、太極、五行、八卦、起點諸法

”構建了他的形意、八卦、太極三家合一的統一的理法基礎,表明孫祿堂構建的三拳合一武學體系實際是他在對中國武術進行全面總結與提煉的基礎上,進行的整體性建構,其著眼點涵蓋了技擊制勝的所有可能。

那麼,孫祿堂是如何使他建構的武學體系與道同符呢?

孫祿堂在其《拳意述真》自序中寫道:

“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於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於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所以內家拳術有形意、八卦、太極三派形式不同,其極還虛之道,則一也。

由此孫祿堂指出“道”是宇宙生命的本體,在不同事物中呈現為不同的現象(功能態)特徵,其理則一。而武藝與道同符的落腳點是開啟和完備內勁,其根本法則是“

極還虛之道

”。關於對“

極還虛之道

”的進一步解讀,將另文專述。

那麼,孫祿堂是如何據此建構其武學體系的基礎架構的?

孫祿堂在《八卦拳學》自序手稿中寫道:

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極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練習之法,形意以經之,八卦以緯之,太極以和之,

即聖人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也。餘嘗自揣三元性質:

形意譬如鋼球鐵球,內外誠實如一;八卦譬如絨球與鐵絲盤球,周圍玲瓏透體;太極如皮球,內外虛靈,有有若無,實若虛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質也。

形象雖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氣也。

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極一氣之流行也,故三家合為一體。

這裡孫祿堂用《易傳》中天地人三元的邏輯框架來建構他的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由此建構其武學體系的基礎架構。

天地人三元這個思想源自《易傳·繫辭下》中的三才:“

天道

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才之道

也。”

這裡所謂六者即六爻,是古人宏括宇宙萬物演化規律的基本框架。故三才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是宇宙中萬物生成演化的共同基礎。孫祿堂以天地人三元的思想構建其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武學體系,

其目的是透過重構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的理法,使三拳合乎天地人三元的性質,從而為宏括武藝萬法與道同符立於不敗之地建立共同的基礎。

即孫祿堂構建其武學體系的視角,並不侷限在形意、八卦、太極三家,而是著眼於技擊制勝效能的所有可能,以此對中國武學進行整體性建構

關於孫祿堂構建的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之間的關係,

參見微信公眾平臺“武學與武道”的《

淺析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寫在孫祿堂先生誕辰

160

週年之際》(

2021

11

29

日)

所以,三拳合一併不僅僅是指孫氏太極拳,也包括孫氏形意拳和孫氏八卦拳,三拳共同構成三拳合一這一武學體系。

孫氏太極拳是三拳合一這一武學體系中三元中的一元。孫氏太極拳就是在此背景和目的下創立的。所以,孫氏太極拳的立意與其他各派太極拳皆不同。

關於孫氏太極拳的創立,

孫祿堂在其《太極拳學》自序中寫道:

將夙昔所練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三家合而為一體,一體又分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勢雖不同,其理則一也。

此話什麼意思?

這就是說孫祿堂將他原來所學的形意、八卦、太極三家經過他融合為一體這個過程後,形成了孫祿堂自己的孫氏形意、孫氏八卦、孫氏太極這三派,這三派其理則一,構成天地人三元的邏輯關係,故能合為一家,由此構成孫祿堂三拳合一的武學體系。也就是說

孫祿堂透過融合三派這個過程,揚棄了他此前所學的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使得此前的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經孫祿堂融合後,鼎革為孫氏形意、孫氏八卦、孫氏太極這三派。於是在前一個“三家”和後一個“三派”之間透過融合這個過程發生了質的改變和質的昇華。

所以孫氏太極拳並不是承接於郝為真太極拳的一種新的演化形式,而是孫祿堂以他全新的立意,整體性、系統性始創了全新的太極拳理法體系,這一理法體系與陳、楊、武、吳等各派太極拳都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同。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正確理解孫祿堂的《太極拳學》是非常必要的,對於學習孫氏太極拳更是非常必要的。

那麼在孫祿堂建構的三拳合一與道同符的武學體系中,這個“道”指什麼?

何謂道,老子講這是不可言說的,但老子還是留下了《道德經》。若借用現代語境去闡釋,從現象與本體這個層面講,道可以看作是宇宙生命的本體。與道同符就是與宇宙生命本體同符,這在孫祿堂《拳意述真》自序中對此有極深刻的闡述:

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於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於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所以內家拳術有形意、八卦、太極三派形式不同,其極還虛之道,則一也。

所以,孫祿堂構建的拳與道合的武學體系是從宇宙生命本體的層面對中國武術及太極拳進行了鼎革立新式的重構,

其落腳點如前所述,是以其極還虛之道來開啟和完備內勁。

極還虛之道

是孫祿堂始創性的方法論建構,在孫祿堂之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不曾有這一提法,也是孫祿堂之前的武術史上未曾出現的認知。這是孫祿堂武學獨到的方法論貢獻。

2

、孫祿堂的《太極拳學》是如何定義太極,如何對太極拳的原理、技理技法進行全面鼎革立新式的建構?

孫祿堂指出“道”作為宇宙生命的本體在拳中就是內勁,孫祿堂將其表述為太極。如他在《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和《太極拳學》中將虛無一氣、中和之氣、先天真一之氣及內勁等統稱為太極,這些名稱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來描述同一性狀,對這個性狀孫祿堂皆以太極或內勁一詞來表述。孫祿堂在《太極拳學》第二章中寫道:

太極者,在於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其氣之隱於內也則為德,其氣之現於外也則為道。內外一氣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陰陽。故拳術之內勁,實為人身之基礎,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內家拳術。名稱雖殊,其理則一,故名之曰太極。

孫祿堂根據其自身的體認指出太極不僅僅是一種陰陽自然演化的狀態,而且是具有生命體特徵的性體,其性體如孫祿堂在《拳意述真》自序中所揭示的那樣,既是宇宙生命的本體,也是人的性體和生命存在的基礎,並可以透過他所構建的武學體系來充分體用、發揮其能。

據此孫祿堂對太極拳給出新的定義,他在 “太極拳之名稱”一文中寫道: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

元氣

,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為

真陽

,所謂

中和之氣

是也。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浴於百骸之內,無所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

收縮靜者為陰。

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

太極一氣

也。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

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

氣活活潑潑,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

古人不能明示與人者,即此也。不能筆之與書者,亦即此也。

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在這裡孫祿堂指出太極就是生命本體的真陽元氣,此氣的作用特徵是“

活活潑潑,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

那麼什麼是

“一點子運用

孫祿堂指出這個“

一點子運用

具有

活活潑潑

的自主作用的生命力特徵,其作用機理同於人體生命本體的

“造化之根、生死之本”

(《拳意述真》自序)的作用機理,孫祿堂指出這就是太極的作用原理。

那麼什麼是作為人體生命本體的“

造化之根、生死之本

”這種作用機理呢?

從哲理角度講,孫祿堂認為太極就是生命體的先天自主性。

從現代生理學角度講,太極就是生命之所以得以存在的

適應機制,

這個“一點子之運用”的作用機制與生理學的內穩態作用機制同構,即具有自動負反饋調節機制這種自組織的穩態生成結構,即

自主機制

孫祿堂在“太極拳之名稱”中進一步指出太極這一機制在拳術中生成與執行的特徵具有“

有無不立、有無並立、圜研相合、活潑自然

”的自主性狀,在技擊中這個機制表現為:“

無屈無伸,不生不滅,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這種“

因敵成體

”的神妙作用。

於是在中國武術史上由孫祿堂最先揭示出技擊中“

因敵成體

”、“

感而遂通

”的究竟是完備內勁即完備太極一氣的作用,而太極一氣的作用機制就是生命體的“

造化之根、生死之本

”這一自主適應機制。孫祿堂指出這是一切拳術包括太極拳的根本。孫祿堂就是據此最佳化、重構、完備了中國武學體系,將此機制拓展到技擊作用的層面發揮作用,形成了孫氏武學體系。

關於孫祿堂對太極的闡釋,如果用最通俗的話來比喻,太極就是人們常說的身體免疫力的作用機制,生理學叫內穩態,這個概念是由美國生理學家坎農在1932年提出的,比孫祿堂用內勁、太極來描述同一性狀晚了17年。在這種現代生理學語境下,包括孫氏太極拳在內的孫氏武學體系就是使這種免疫力的作用效能與機制得以提升並拓展到技擊格鬥領域裡發揮作用的武藝。

那麼,將身體內的免疫力機制拓展到人體的技擊行為機制中,有科學依據嗎?

2015年,來自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波士頓兒童醫院以及斯坦福大學的幾位生理學家發表了“

人類中樞穩態網路的結構連線

”一文,該文透過實驗揭示了腦幹中涉及穩態自主控制和心肺功能的區域與前腦中涉及自我平衡調節區域之間有連線。即腦幹中涉及免疫力的內穩態區域與涉及身體自主平衡區域存在著連線結構。說明二者之間可以相互影響。

至此,從生理科學角度證明了某種特定的行為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同時人體的免疫力機制也可以透過某種特定的行為拓展到技擊行為的機制中。

於是在孫祿堂1915年提出內勁、太極這一性狀後的100年,於2015年被當代生理學的研究成果證明他當年的這一發現及其所建構的拳理與當代生理學的最新成果具有相互呼應的關係。而在孫祿堂生活的年代,國內那些具有“科學知識”的武術專家們,最多不過是停留在用槓桿、平面幾何和解剖學的層面去解釋武術。由此可見孫祿堂的技擊造詣與武學實踐之精深使得他的認知遠遠超越了他所在的時代,這大概就是直到今天能真正理解孫祿堂武學的人仍十分罕見的原因之一。

綜上,孫祿堂對太極和太極拳給出如下定義:

太極的本體——中和之氣

——

內勁

——

金丹。

運化太極的法則

——

極還虛之道。

體用太極的途徑

——

開啟並完備內勁。

太極作用的原理——一點子之作用——發生於動靜交變之機

——

呈現在圜研相合之中。

太極作用效能

——

無屈無伸,不生不滅,不聞不見,感而遂通。

孫祿堂將同時具有上述這五個特徵的功能態定義為太極,而他的太極拳就是體用太極的拳術。

孫祿堂以他對太極原理的這一新的揭示來構建其武學體系。就孫氏太極拳而言,其身法身勢是以孫氏三體式構建其身法身勢,該式特點是將渾圓一氣之意與六合整勁之勢融合一體。

孫氏太極拳的執行特徵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圜研相合,動靜一體。由此將其身法身勢形成勁路、勁意與勁勢。

效能特徵是:完備內勁,在技擊中具有無屈無伸,不生不滅,不聞不見,感而遂通,與太虛同體,與天地並立,從容中道的獨到效能。

因此,孫氏太極拳具有獨到的鍛鍊效果,將一系列對立狀態融合一體,如將混沌與自主、渾圓與六合、自鎖與松空、極致與恬淡、至柔與至剛、至虛與至誠、無意與真意,自主與自然及動靜互寓與相生、鬆緊互寓與相生等狀態,皆透過極還虛之道由後天返先天,使之融合為一。由此透過體用孫氏武學構建主體的自主性與客觀必然性的統一。

顯然,孫祿堂的太極拳理論與武禹襄從舞陽鹽店找到的那篇“太極拳論”的立意完全不同,原理不同、法則不同,二者之間沒有道統和理法上的關係,不屬於同一源流。實事求是的講,儘管孫祿堂在《太極拳學》自序中對那篇“太極拳論”寫了句“恭維”話,但事實上,孫祿堂對太極及太極拳的認識以及所建構的太極拳的原理及技理技法等與那篇“太極拳論”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孫祿堂對太極及太極拳的立意在境界上遠遠高於那篇“太極拳論”,在技理、理法上遠比那篇“太極拳論”深刻、精闢且真正合乎生命本體的發揮與技擊之道,而那篇“太極拳論”多為似是而非之說。

因此什麼是太極拳不能囿於外在形式,而是在於該拳能否具有開啟並完備內勁體用之效。

迄今為止,在對內勁即太極原理的揭示以及如何完備內勁體用方面,唯孫祿堂建構的極還虛之道的武學體系直抵核心且最為完備。所以當

2001

年為孫祿堂建立紀念銅像時命名為“太極宗師”,可謂名副其實。

3

、《太極拳學》對中華文化的鼎革之功

1

)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注入了新的內涵

目前可以查證的關於太極一詞,最早出現在《易傳》中,《易傳》提出“無極而太極”,但沒有揭示由無極轉為太極的條件是什麼。

孫祿堂建構的武學表明:並非任何一種無極狀態都能自然轉化為太極這種特定的功能態,比如一對棄土或茫茫沙海,是不可能自然轉為一種具有陰陽之間相互演化的功能態。此外,太極也不僅僅是陰陽之間的對立、互寓、轉化、統一這個過程,而是太極這個功能態不僅是在特定條件下的無極狀態中才能產生,而且其發展演化具有目的性驅動。

孫氏武學揭示出無極轉為太極的特定條件有二:

混沌與自主。

這就是孫氏無極式與其他各家無極式之所以不同的根本處。

孫祿堂指出,無極式是其太極拳的根。所以孫氏太極拳在這個根子上與其他太極拳就不同。此外,還要體認到太極拳的效能是透過對太極的體用過程中所隱含的目的性而生成的。這個目的性就是主體的自主性,但這個自主性不是任性的、隨意而為的,而是依託兩個把手,其一格鬥制勝,其二由後天之體返先天之體,將此二者一體,由此才能技擊與道同符。正是這個

目的性驅動

成為研修體用太極拳時不斷自我創生的動力。

這就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了主體精神,將人的自主性與客觀必然性融合、統一。

因此,在孫氏太極拳中太極之理不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層面,而是體現在針對每一個具體目標的具體方法中。

所以在孫氏太極拳的修為中,

太極之理

不僅僅是指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陰陽之間的轉化過程,

還有自主的目的性

。這就為太極概念注入了主體性的內涵與發展動力。

2

)化腐朽為神奇的文化鼎革之功

深入研究孫祿堂的太極思想與技理體系就會發現其對中華文化具有一系列的鼎革之功,為中華文化賦予了新的內涵和發展動力。這裡再舉兩個例子:

1

)提出極還虛之道的方法論

孫祿堂在其《拳意述真》自序中提出的

極還虛之道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此前不曾有過的提法,還虛在道家是指丹道功夫中的煉神還虛,而極還虛的含義並不完全等同於此,而是另有新意:

孫祿堂提出的“極還虛之道”不是為了還虛的目的去減弱武術的技擊效能,而是在主動追求極盡技擊制勝效能的基礎上還虛合道,使技擊制勝之能成為先天本能,由此極大提升了技擊制勝效能,使之與道同符立於不敗之地。這一點體現在孫祿堂為其武學體系建構的技術結構與修為方法上。

孫祿堂構建的極還虛之道中那個“極”為“還虛”增設了主體性條件,即在“極”這個主體性的自主條件下進入還虛,進而由後天返先天。這是中華傳統文化原來不曾顯豁的邏輯和修為體系。

誠如當代哲學學者鄧曉芒、張世英等人所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道家還是儒家都缺乏主體性意識和精神。孫祿堂武學的

極還虛之道

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主體性的意識和精神,其意義極為深遠,由此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增添了新的意蘊、維度與動力。

所以,孫祿堂建構的拳與道合的武學體系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揚棄、鼎革之功。

(2)揭示出先後天八卦的客觀性,提出由後天返先天的內勁之理。

孫祿堂提出這個理論是在1915年——1919年間,這在當時是需要很大的理論勇氣和自信的,因為孫祿堂提出這個理論要面對來自兩個方面的文化挑戰,一方面,此時正是新文化運動全面否定傳統文化的高峰,孫祿堂以先後天八卦理論構建其武學體系,可謂不為潮流所動。另一方面,孫祿堂還要面對舊學的質疑。因為先後天八卦這一學說在清初時就已被認為是偽學。由於孫祿堂的武學實踐達到了拳與道合之境,因此他是以自身武學實踐中的體認為依據,化腐朽為神奇,為該理論注入了生機。

先後天之說,始於宋儒理學,但到清康熙時受到學者胡渭的批駁,胡渭(1633年——1714年,浙江德清人)以他的《易圖明辨》10卷從歷史考據學的角度指出宋易中的河圖洛書(即先後天圖)並非《周易》經傳原貌,而是出自宋人的作偽與附會。而同一時期另一位著名學者胡煦(1655——1736年,河南光山人)則從邏輯推演的角度論證河圖洛書這一先後天理論作為易經基礎的合理性。

兩胡的學術之爭雖各有千秋,但因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經學本源,故胡渭佔上風。然究竟何如在當時鴻儒中也一時難決。

孫祿堂則依據體用內勁的武學實踐和煉虛合道的內修體驗揭示出人體與技擊效能在客觀上都存在著先後天這樣兩個系統,並且揭示了先後天八卦在人體與拳術上具體的對應關係與邏輯。

孫祿堂進而指出先後天八卦相合不僅具有修為內丹的養生之效,而且是技擊與道相合立於不敗之地的必由之途。在此十多年後,美國生理學家坎農從生理學實驗角度證明人體確實存在著類似孫祿堂提出的先後天八卦這樣兩個性質不同的系統,這兩個系統的協同作用正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最重要機制。

由此從科學的角度印證了孫祿堂提出的先後天八卦相合這一拳學理論的合理性。同時說明孫祿堂武學為宋儒理學注入了新的生機。

綜上所述,由於孫祿堂的武功登峰造極獨臻與道同一的境地,因此孫祿堂的視野與見地能夠超越他所在的時代與文化環境,為中華文化的鼎革與提升做出獨到的貢獻。

三、《太極拳學》給當代發展太極拳的啟示

透過這些年對孫祿堂的《太極拳學》及其太極拳體系的初步研究,對當代如何發展以太極拳為媒介的太極文化有如下幾點啟發:

1、

眼界

,透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孫祿堂對太極的立意是站在道——宇宙生命本體的層面,提升人的存在能力與生命價值的高度,建構其武學體系。即使僅就技術體系的層面而言,孫祿堂也是著眼於對整個中華武術技術體系進行重構,使之與道同符立於不敗之地,由此形成了宏觀太極、人文太極的理念。我以為這是今天發展太極拳文化應該繼承並進一步深入的路徑。研究太極拳不應拘泥於纏絲與抽絲、沾粘綿隨與纏拿摔靠這些表象去看待太極拳。

何謂太極拳正宗?其拳與道相合者為正宗。

2、

人本

,孫祿堂宏觀太極這一武學體系的重要意義就是透過武學實踐構築人的自主、自由與自在的實現途徑。主要體現在兩點:

1

)自我發現與自我創生

孫祿堂在《拳意述真》中提出透過對其拳術的研修,能“

復人本來之性體

”。也就是說無論你的技擊造詣達到何等程度,首要的是透過研修技擊來發現你真實的自己。

無論研習哪一門武術,最終練就出來的東西絕不應該是如同工業生產線生產出來的一個模式刻出來的標準化產品,而是透過這門拳術掌握其中的原理、要則和體用規律並將此融合到自性中,形成合乎自身的武藝。這就是孫祿堂提出的拳要合於每個人的性體。所以,研修武術是一個自我發現與自我創生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我一直強烈反對武術套路標準化,反對目前競技武術的評判標準,因為這些東西極大的扼殺武術的靈魂——基於個性化的創造力和習武中的靈性與樂趣。

研修武術本該是一個自我認識和自我創生的過程,活活潑潑,生機無限。這是一百多年前孫祿堂就告訴世人的道理。但隨著儒家崇古的價值觀以及對普魯士教育思想與教育體系的引入,使得研習武術成為一個缺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枯燥的、標準化的產品輸出。隨著無限制格鬥制勝需求的弱化,導致奴性與刻板成為一些武術門派的價值內涵。這是研修武術、發展武術走入的誤區。

武術當然包括太極拳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而是一門包含著多種學科的綜合性的學問。

武術就應該還於人本,使之生機勃勃,誠如孫祿堂所說:“志之所期力足赴之。”為發揮人的生命價值構建基礎。研究太極拳的發展也是如此。

2

)自在與自主

如何得以自在?

孫祿堂說:研修拳術旨在“復人本來之性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意指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進入自在與自主的境域。

只有當人真正認識了自己才能得以自在。

自在不是無所事事,而是自主創生,使自己進入到屬於自己的新的生命境界。

為了創生那片屬於自我的天地,自我發現、自在與自主三者互為條件,呈現出一個自主完善自我的過程。研修武學不僅是提升自身的格鬥能力,而且是透過認識自我本來之性體進行自在的自主創生這樣一個過程,行進在一個不斷自主完善自我的旅途中。

研修武術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自我創生自我的過程,這是一個由彼(透過研修武術)及己(認識自我),又由己(根據自我意志)及彼(創新屬於自我的武藝)的過程。

己與彼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達到統一,所謂天人合一。這裡這個天並非是指自然界的天空,而是自我之外所有相關的外部物件的本然規律。合一不是被動的順從,而是由認知而利用,合於自我意志。這是孫氏武學對天人合一的解讀。

這個過程是一個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自在的自主創生的過程。所以,研修武術絕不是一個蒼白、枯燥的模仿式繼承,也不是一個在沒有認識真正的自我、沒有認識外部規律下的自由發揮。而是一個在不斷髮現自我、不斷髮現規律的基礎上的不斷自主創生的過程。

何謂自主創生?自主創造一個合乎自性的生命過程。

今天一些習武者似乎缺失的就是這種自我認知和精神境界。

3、

理性

,太極文化是一種以實踐為第一性的理性文化。如前所述,孫祿堂重構太極及太極拳的定義即基於此。而實踐性和理性必然使這一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徵,能貫通中西的哲思,如孫祿堂提出的內勁與後來坎農的內穩態,孫祿堂的極還虛之道與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孫祿堂武學體系中形意、八卦、太極之間的邏輯關係與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之間的邏輯關係所呈現的邏輯上的平行性以及孫祿堂提出的成就“全知全能”完人武學境界與尼采提出的超人這二者對人生價值的追索等都昭示著東方武學聖哲與西方哲學家之間在哲思上的相通與呼應。因此孫氏太極拳的這一文化特徵將使太極文化為中西文化之間的互鏡與相通做出獨到的貢獻。

4、

多元

, 2001年我曾撰文指出武術包括太極拳的發展必然走向多元化。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因時代的發展以及中國(大陸)社會環境的諸多特殊因素(文化、政策等)使得社會大眾對實戰武技即無限制格鬥這類武技的需求降到近乎冰點。但是這一時期對源自實戰武技的附帶功能如健身等方面的需求卻不斷滋生、發展——於是進入到對實戰武技解構的歷史階段,從其格鬥制勝的功能中逐漸解構出修身、健身、養生、娛情、競技、表演、交友活動、商業運營、醫療保健等諸多功能。

如今從實戰武技本體中滋生出的這些附屬功能已經發展為多元的文化形態。其原因就是武術包括太極拳的發展必然要迎合社會的多元化需求,這是任何一種文化發展的必然規律。

5、

鼎革出新

,武術及太極拳的多元化發展是時代多元化需求帶來的必然性。如何健康有序的多元化發展,其關鍵就是作為多元的各個維度要逐步建立適合自身文化特徵的價值標準和價值體系,並由此逐漸豐富各自的文化形態與內涵。例如,無限制格鬥與擂臺搏擊競技的價值標準是不同的。不同門派內部的推手試勁與擂臺競技推手的價值標準也是不同的。修身、健身、養生、娛情、競技、表演、交友活動、商業運營、醫療保健等皆是各有各自的價值標準,這些需要當代太極文化推廣者去不斷豐富、充實。但所有這些又都要永珍歸一,合乎於人的身心健康與提升,即太極拳道。

以上五個方面——眼界、人本、理性、多元與創新發展是一百年前孫祿堂的《太極拳學》對當今太極拳人的啟迪。

100

年前《太極拳學》的出版發行,標誌著孫祿堂完成了對其武學體系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的闡發。孫祿堂的《太極拳學》與其《形意拳學》、《八卦拳學》既是迄今為止中國武學成就的巔峰,也是中華文化成就的一個里程碑,具有融通中西哲思,鑄造人的精神與自信的作用。因此值得今人深入研習與研究。

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孫氏太極拳專業委員會

2021

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