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濟南黃河隧道,萬里黃河第一隧,以前怎麼不挖?

菜單

濟南黃河隧道,萬里黃河第一隧,以前怎麼不挖?

近日,濟南黃河隧道建成通車,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因為它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隧”。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黃河隧道。

濟南黃河隧道,萬里黃河第一隧,以前怎麼不挖?

濟南黃河隧道,全稱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工程,2017年11月28日工程奠基,2021年9月29日正式通車,整個工程歷時三年半。整個隧道工程全長4760米,其中隧道長3890米,有2519。2米是採用盾構隧道形式從黃河下面54米深處穿越黃河。隧道為雙管雙層,外徑15。2米,大約相當於4-5層樓那麼高。上層跑汽車,雙向六車道,最快5分鐘可過黃河;下層預留給軌道交通,以後跑地鐵。

濟南黃河隧道,萬里黃河第一隧,以前怎麼不挖?

大家都知道,長江早就有了過江隧道,如武漢長江隧道、上海長江隧道、南京長江隧道等等,至今已共有17條隧道穿過長江底部,另外蕪湖、南京、重慶還有4條在建。濟南黃河隧道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國內直徑最大的公軌合建隧道,還是黃河流域最大直徑的隧道,最關鍵的是首次穿越地上懸河黃河。這代表國人渡黃河的方式轉變,由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

濟南黃河隧道,萬里黃河第一隧,以前怎麼不挖?

以往渡過黃河大都是透過橋樑,但是在古代相當長時期內,橋樑建造技術沒有如今這麼發達,在寬廣的黃河上修橋並不是容易的事,沒有那種帶橋墩橋洞的大橋。更多的是透過擺渡從渡口過黃河,專門有人以運送人們過河為生,叫梢公。古代民間小規模渡黃河,在黃河中上游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等地,主要是靠羊皮筏子作為渡河和運輸的工具。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河面較寬,水流相對平緩,主要靠木船擺渡。

濟南黃河隧道,萬里黃河第一隧,以前怎麼不挖?

如果大規模行軍渡黃河的話,靠羊皮筏子和木船就不夠了,只能透過在河面修建浮橋。先在河面上船隻並排放置,用繩索固定,再鋪上木板,就成了浮橋。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就曾在蒲津渡(今山西永濟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建造浮橋,史料記載黃河第一座永久性浮橋建於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唐代修建蒲津浮橋時,鑄造黃河鐵牛來穩固浮橋,因唐朝開元年間鑄造,亦稱開元鐵牛,也稱鎮河鐵牛。

濟南黃河隧道,萬里黃河第一隧,以前怎麼不挖?

西晉時,名將杜預在洛陽北面的孟津渡口修建孟津浮橋(亦稱河陽橋)。明朝時,在黃河上修建有著名的鎮遠浮橋。蘭州黃河鐵橋建成於1909年,它的的前身就是鎮遠浮橋。

濟南黃河隧道,萬里黃河第一隧,以前怎麼不挖?

另一種大規模渡過黃河的方式就是等待河水結冰,我國古代曾經歷過數次小冰期,北方氣溫很低,黃河可以封凍,足以承受人們透過冰面過河。黃河附近有不少戰爭就是在黃河結冰時渡河發起攻擊的,如南北朝時期元嘉北伐。元嘉七年(430年),劉宋第一次北伐,一開始勢如破竹,魏軍退守黃河以北,趁黃河封凍發動反擊,重創劉宋主力。明末,高迎祥、李自成也是趁河水結冰,渡過黃河的。

濟南黃河隧道,萬里黃河第一隧,以前怎麼不挖?

近現代隨著橋樑技術及鋼鐵生產技術的進步,在黃河之上架橋就不再是困難的事,但是穿黃隧道卻不容易。黃河的長度和長江相差並不是很多,但是2017年以前一直沒有穿越黃河的隧道,濟南黃河隧道是首次。有人可能會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不是在河南鄭州有穿黃工程嗎?確實沒錯,不過那是用來走水的,一般叫隧洞。

濟南黃河隧道,萬里黃河第一隧,以前怎麼不挖?

黃河一直沒有隧道,是因為歷史上黃河頻繁改道、泥沙淤積嚴重,中下游河段的河床隨著泥沙淤積越來越高,成為地上懸河。河床底下土體雖然容易挖,但不如岩石那麼穩定,弄不好就容易坍塌。在這樣的河床底下開挖隧道,其難度與風險比在長江底下挖隧道要高得多,需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