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火藥在古代的發展史,真的只是用來放鞭炮的嗎?

菜單

火藥在古代的發展史,真的只是用來放鞭炮的嗎?

火藥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煉丹術,後在隋朝被真正發明,在唐朝被用於軍事。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於公元七世紀,在煉製丹藥的過程中發明的。火藥發明後,首先被古代軍事家所利用,製造出火藥武器,用於戰爭。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荊王獻不死之藥的記載。《五經總綱》記有火藥配方和火藥武器。火藥的主要成分是硝石、硫磺和木炭,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年代最早的軍用火藥配方。據記載,唐昭宗天佑元年(904)鄭瑤攻豫章(今江西南昌)時,曾用飛火攻城,這是我國目前已知使用火藥武器的最早記錄。

火藥在古代的發展史,真的只是用來放鞭炮的嗎?

火藥開始在戰場上展露頭角是宋金戰爭。當時的主戰兵器還是冷兵器,當時火藥的爆炸威力也並不大,相對於大型投石器和床弩有差距。但是火藥武器一開始就產生極大的心理震撼力。根據記載,當時一種鐵火炮,像匏,口小,用生鐵鑄成,厚2寸,打仗時發射出去。一宋兵“被金人以鐵火炮所傷,頭自面霹碎,不見一半”。當然,也出現了身管火器——突火槍,以及金人制造的梨花槍等,只要運用得當,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金軍曾手持“飛火槍”登陸,燒燬木柵,對蒙古軍發起突襲。因為夜間能見度低,加上火藥點燃後產生的火藥在加上夜間讓人發矇,結果蒙古軍內部自己倒是亂了。最後蒙古主帥撒吉思卜華戰死,3500名蒙古兵全部被殺或投水溺斃。這充分顯示了這種新型武器的威力。因為火藥給蒙古人的強烈印象,所以在元朝時出現了銅火槍,也就是銅銃(現在日本仍然管槍叫銃),相當於竹火槍的升級版。同時,還出現了碗口銃,類似小型火炮。雖然當時威力最大的遠射兵器還是床弩和回回炮。但是火器有自己特殊的優勢,一個床弩要七八個人操作,一個回回炮差不多有三四層樓那麼高。所以在操作和造價上,火藥武器反而低廉。

火藥在古代的發展史,真的只是用來放鞭炮的嗎?

突火槍

所以到了明代,火器進一步發展。史書記載,明朝洪武年間,軍隊火銃的比例達到10%: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太祖實錄·卷一二九》。眾所周知,黑火藥的主要成分是硫磺,硝藥還有木炭。這些原料還是很容易弄到的。尤其是硝藥,鹽鹼地就能提取。而床弩需要大量優質木材還有牛筋角、所以對於許多軍隊來說,銅火銃相比弩的優勢很大。而弩因為元朝的禁止,外加強弩也需要大量的筋角等材料,所以被火銃逐漸取代。除此以外,元朝的碗口銃到了明代也進一步發展。比如北京軍事博物館卻現存一具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用銅鑄造的大碗口筒,口徑三寸四分七,長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銘文為:“水軍左衛,進字四十二號”。這種火銃的意義可不一般,因為這種火銃正好驗證了《兵錄》,說明當時的水戰進入了火炮時代。據明代兵書《兵錄》載:“碗口銃,用凳為架,上架活盤,以銃嵌入兩頭。打過一銃又打一銃。放時,以銃口內銜大石彈,照準賊船底膀,平水面打去,以碎其船,最為便利”。

火藥在古代的發展史,真的只是用來放鞭炮的嗎?

如果這些原始銅火炮短小的話,河北省寬城縣出土過一門明代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鑄成的直筒形銅火炮,口徑 108毫米,長52公分,重26。5公斤。其藥室有寬厚的箍,炮身中部有一提手。 除此以外,還有體積更大的火炮。那就是在山西出土的洪武大炮。該鐵炮據傳在拆除山西省太原市南城牆時發現,共出 3門,均藏於山西省博物館。從銘文顯示:大明洪武十年丁巳□□季月吉日平陽衛鑄造。說明鑄造於明代洪武十年(1377)。這是中國最早的大型鐵火炮。洪武大炮,炮呈直筒狀,形體短粗,口徑21釐米,全長1米。中部有兩對耳柄,呈四方形,長16釐米,應是供搬運使用,而不是用於調整射擊角度的耳軸。尾部略收,通身有3道環箍。此炮相對於元朝時期的碗口銃不僅口徑大,管壁厚,裝彈藥量、射程顯然遠超。該更更說明當時的鑄造技術已經有了重大突破,根據對洪武大炮的檢測發現,洪武大炮屬於鑄鋼炮。顯然,當時鑄造技術的發展,使得當時能夠製造這樣的大型鐵炮。

火藥在古代的發展史,真的只是用來放鞭炮的嗎?

火器在明代發展已經相對成熟,建立了專門使用火器的神機營。明代著名將領沐英還發明瞭三段擊的火槍戰術。根據《明史》記載,明朝初期平定南方(雲南)的將領沐英首先在使用火器對付叛軍大象等野獸兵種時有感於火藥裝填速度太慢而改進的一種戰術射擊方式。具體是由三人為一個小組,先由最前面的火槍手射擊,然後退至隊伍後方專心裝填彈藥,由第二名士兵上前開火。三人交替裝彈、開火,使原本射擊一次需要一分鐘甚至更久的火繩槍效率提升三倍!近似於歐洲的半迴旋戰術。

火藥在古代的發展史,真的只是用來放鞭炮的嗎?

三段擊戰術

火器到了清朝開始慢慢沒落,清朝並非不重視火器的發展。入關以前,清軍武器裝備主要以弓箭、長槍、藤牌為主,鳥槍數量少,但入關以後,武器裝備發生了重大變化,清朝統治者們對火器很重視,設立了火器營。順治五年,朝廷組建了鳥槍兵,成立專門的鳥槍兵種,此後鳥槍兵種不斷擴大規模,到了康熙十三年的時候,八旗步兵21000餘名,其中鳥槍兵就要佔1737名,比例約為8。3%為了適應戰爭形勢的變化,除了滿洲八旗外,各省漢軍八旗亦開始設立漢軍火器營,專門操練火器,此後各省營勿不斷擴建鳥槍兵,以利實戰,此後不斷擴大到各省,綠營也開始裝備鳥槍,到了雍正時間,還制定了火器演練的嚴格制度,以保障鳥槍兵的實戰效果。可是在康熙之後戰爭較少,經濟在乾隆前中時期到達頂峰。清朝之後的統治者都固步自封、閉關鎖國、自認為天朝,與西方沒有交流。火器的發展也慢慢衰弱,直到鴉片戰爭才把清朝給打醒,然後卻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