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菜單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擴充套件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宣告

戈壁灘上的大地之子

2016年底,一個長15米,高4。3米,寬9米的巨大嬰兒赫然出現在甘肅省瓜州郊外的戈壁之上,似乎在在戈壁灘中恬然入睡,這是清華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董書兵的作品《大地之子》。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董書兵《大地之子》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董書兵《大地之子》

作品被放置的戈壁灘的一個山包上,為了更好的安置作品,董書兵將山包消去了將近4米,此外,在施工安裝中,董書兵反覆強調不能因為施工對周邊生態、地貌產生絲毫破壞,因此現場工作棚及相關配套設施的搭建均採用環保及可迴圈利用材質,由於《大地之子》所處的位置距交通主幹道還有120餘米左右的直線距離,為了避免工程運輸車輛毫無路線隨意行駛壓出的車轍對周邊地貌產生影響,董書兵還領眾人在飛砂走石的戈壁灘上修築起一條長達百餘米的交通線。

“在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始終強調人與自然親和融洽,征服自然為已用的意識不強,無論從美學的還是從文化學的角度去解讀包括石窟、寺廟、造像、壁畫在內的中國傳統宗教建築和宗教藝術,情境融合的平淡自然始終是主要面貌,這也正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之所在。”董書兵講到。

他以這種傳統美學觀點為理念來進行《大地之子》的構思與創作。完成後的《大地之子》雖然體量巨大、視覺效果極為強烈,但相對於整個戈壁地貌而言卻毫無突兀違和之感。無論是砂岩的粗獷肌理、石材自身沉穩厚重的棕紅色調、還是作品本身寓意的文化內涵,都與廣袤壯闊的戈壁情境相融。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董書兵《大地之子》

作品創作完之後,吸引了眾多觀眾前往觀看,尤其是在自媒體平臺,比如抖音一個短影片會有將近百萬的點贊,在社會上引起非常大的關注和討論,這些討論中,有些人認為將孩子遺棄在沙漠中是一種非常殘忍的行為,而在有些人看來作品很好的詮釋了什麼叫做大地母親,還有人看完作品之後聯想到了利比亞難民遇難的小孩,這是一件“大地藝術”有意思的地方,引發人們的思考。

這帶給藝術界的思考是:當公共藝術的展示和創作呈現出繁榮局面的同時,與公共藝術有關的“大地藝術”卻並沒有受到太大關注。有些活動會被冠名為大地藝術節,但作品的展示往往還是地景雕塑和裝置藝術為主,沒有觸及到大地藝術的範疇。

大地藝術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於歐美的藝術類型, 創作觀念直指自然。大地藝術以自然作為媒介,以沙漠、海岸、田野等作為創作基址,以土地、石頭、植物、廢棄物、 甚至自然現象的風、雨、雪等作為創作素材,作品展現出一種靈活多元的藝術風貌。作為藝術家與自然互動的一種方式,大地藝術也是藝術史中別具風貌的一種藝術形式。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夫婦包裹德國國會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夫婦1969年創作完成的“包裹海岸”(Wrapped Coast)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史密森於1970年4月建造在美國猶他州大鹽湖岸邊的“螺旋形防波堤”

2019年,在甘肅民勤的騰格裡沙漠中,將會舉辦一場沙漠大地藝術創作營,首次明確提出將會以大地藝術的方式進行創作和展示,而在作品創作落地前夕,2019年4月20日,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民勤縣,舉辦了一場“大地藝術國際論壇”,將大地藝術的討論帶到了我們的面前,作為一個在世界上已經發展近六十年的藝術形式,在中國落地將會以怎樣的方式集中呈現?而藝術家們又會給出怎樣的大地藝術中國方案,又如何實現實現作品和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做到作品與在地文化的有效連結?

一場關於大地藝術的國際性論壇

“2019大地藝術國際論壇,是目前在國內,針對沙漠環境開展的大地藝術活動或論壇的首例。” 《中國雕塑》執行主編宋偉光講到。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2019中國民勤沙漠大地藝術國際論壇嘉賓合影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2019中國民勤沙漠大地藝術國際論壇嘉賓合影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2019中國民勤沙漠大地藝術國際論壇學術研討會

宋偉光表示,在民勤大漠之中舉行“2019大地藝術國際論壇”,旨在集思廣益,開創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首個沙漠大地藝術叢集地,科學合理的利用沙丘地貌,生態保護壓沙、緩坡地形空間佈局,讓茫茫荒漠變成藝術之洲、生態之洲、文旅之洲。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就像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譚勳講到的那樣:“從架上雕塑到景觀雕塑再到更大空間上的創作,單一性的作品已經滿足不了當下綜合性的需求,人與現實的關係,空間、材料、語言、以及綜合媒介已經走向更廣闊的視域和領域,沙漠大地藝術能從某種角度上滿足藝術家更大的需求和更強烈的創作慾望,這裡面充滿了魅力和想象力。”

民勤大地

藝術長廊

大地藝術的中國方案

在2018年,董書兵又在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戈壁灘上創作了另外一件尺幅巨大的作品《無界》,這也是他繼《大地之子》後,在戈壁灘上完成的第二件大型公共藝術作品,《無界》主體由一個“主殿”和四個“闕樓”構成,總長度60m,高21m,寬40m。整體造型符合中國傳統建築中殿宇的格局結構,呈中心對稱式。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董書兵《無界》

作品共耗用標準長度6m的鋼管型材約6300根,裁切成17種不同尺寸,連接扣件約3萬個。

董書兵表示,《無界》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於莫高窟、榆林窟的唐代《經變畫》。唐代壁畫中建築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並最常用作變相和各種故事畫的背景。在中唐以後最典型的《淨土變》中,背景多由輝煌華麗的樓閣亭臺組成。這些壁畫中建築的形態主要是主殿和闕樓的組合,壁畫前部是說法和祭樂場面。1400多年前的畫工,在描繪 “西方極樂世界”時到底該如何處理?所謂西方的極樂世界就是人們理想中最美好的地方。而在人間,皇家宮殿應該是他們所認為最美的景象,由此,當時的畫工就很自然地以宮殿作為原型來描繪西方極樂世界。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董書兵《無界》

《無界》的創作同樣考慮到了環境問題,其所處的瓜州縣,素有“世界風庫”之稱,每天平均風速四到五級,七八級風也很常見,作品《無界》全部以鋼材構築的線型結構方式,使其呈鏤空式,因此不會形成太大風阻,適合放置在大風環境中。

著名評論家孫振華博士曾說董書兵教授的公共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和當地政府的合作,是藝術家之間的合作,是藝術家和媒體之間的合作。因此作品呈現出公共性、開放性、公益性、地標性等特點。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創作過程中的《無界》

而對於董書兵來說,創作這樣的作品,他最大的收穫就是自由和開心,可以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擾,全身心的投入到創作中。當然,這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從2010年開始,他計劃每三年舉辦一場自己的個展,但在美術館和畫廊中的展示展期有限,在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資金之後,很短的時間內就會被其他的資訊覆蓋掉,所以董書兵想有沒有一種可以長久展示的可能,加上他本身又是甘肅人,對甘肅這塊土地非常的熟悉,因此就自己花費巨資將作品放置在沙漠中,既是他自己的個展,同時也開拓了創作的可能性。

而關於尺幅巨大的作品,在創作上如何把握,董書兵表示:“在具體的創作中,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把我作品的尺度,戈壁灘非常的廣袤,在廣袤的空間中沒有參照物,做多大才合適呢?”

董書兵最終的選擇是以人為本,以人的視覺尺度為依據。比如莫高窟唐代大佛高15米,他就以此為限度來進行創作,在作品完成之後,董書兵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戈壁中沒有參照物,所以當作品完成之後就會自動成為一個參照物,當然,這裡面還是要有藝術家的專業判斷,是藝術家在常年訓練和實踐中獲得的一種經驗和感覺。

從董書兵的創作中,可以看到大地藝術的創作並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團隊的協作,在材料的選擇上、創作的手法上和觀念上都對藝術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雖然藝術家並不強調自己的創作是大地藝術,在他看來是一種更為綜合的創作方式和作品,但另外一方面這些作品又符合大地藝術的所有特徵,就像《雕塑》雜誌主編朱尚熹講到的那樣,大地藝術源自西方、成果豐富、大師雲集,地處偏遠地區、曲高和寡、缺乏數量規模、大部分是民間資金支撐。某種程度上,董書兵的創作也可以看做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可以被參考的大地藝術樣本。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國內藝術家在沙漠進行現場考察

2019年7月份,在甘肅省民勤縣的騰格裡沙漠中,將會落地一批大地藝術作品,來自國內外數十位藝術家將會在民勤縣20公里長穿沙公路進行創作。那麼屆時他們會創作出怎樣的大地藝術作品,給出怎樣的大地藝術中國方案,非常讓人期待。

關於創作的定位, 朱尚熹表示在文化定位上要保持民族的國際的時代的,藝術定位上要多元化、形式的多樣性,規模定為上,要科學規劃佈局,形成規模化,最終希望世界最大的大地藝術遺產,在精品定位上,要是大師級的大地藝術家,專業化的建設品質,模式創新上以沙漠雕塑創作營模式進行,經濟投入上引入公共藝術百分比方案。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可以全方位的保證創作的有效性。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國內藝術家在沙漠進行現場考察

“西方大地藝術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層面,中國的大地藝術如何在已有的基礎上發展?我們是什麼樣的大地藝術?給世界呈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姿態,來證明我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形態,形成中國特色的大地藝術是我要考慮的重點。也是我們所有藝術家需要考慮的,我們不能重複前人。” 譚勳講到。

在他看來,大地藝術的創作以天空和大地為背景,是在自然景觀、天然素材配置組合下進行創作,是一種集體性的創作。大地藝術有別於景觀雕塑創作營的概念,是一個組織和團隊的事情,作品介入空間,介入社會,要非常注意人和社會、在地性和時代的關係,這也是對大地藝術的更高層面的認知,“與這個社會發生更緊密的聯絡,改變人對世界的認識,改變人對景觀的認識,對原有空間的認識。這應該是藝術家起到的作用。一定要與民勤、沙漠發生更緊密的關係,而不是把作品拿過來。”

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陳曉春也有同樣的看法,作為大地藝術來講,草原上、海邊、沙漠中都有大地藝術,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獨特性是什麼?民勤的沙漠與其他沙漠的區別是什麼?世界各地都有沙漠,中國沙漠又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2019沙漠大地藝術創作營選址

圖為民勤縣20公里長的穿沙公路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2019沙漠大地藝術創作營選址

圖為民勤縣20公里長的穿沙公路

“雕塑在沙漠中和在沙漠中要有藝術的造型大家已經達成共識,沙漠中的大地藝術,與公共藝術不同的是,不光以天地人為創作參照,這其中還有光、色味、溼度等等眾多元素,因此在創作上一定是要與自然和大地產生互動關係。”

他表示,隨著國家的發展,人們對於自然的嚮往越來越強烈,在原生態環境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思想上會有怎樣的反應,需要藝術家們去做更多的思考,比如在以前的觀念裡面,沙漠是不毛之地,是人們的敵人,而現在我們會把它視為一種旅遊資源,這是人們當下的一種世界觀,所以在創作中要反映出這種時代的變化,而在內容上一定是跨學科的。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

2019沙漠大地藝術創作營選址

圖為民勤縣20公里長的穿沙公路

“民勤縣的人民創造奇蹟,沙漠治理,水資源改善,有很多可以讓我們創作的亮點。”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陳克講到。

他表示自己沒有創作過大地藝術,但來到民勤之後,一棵草,一棵樹,一顆鵝卵石都讓他很有感觸,包括沙漠的起伏,沙漠化治理,沙漠的自然景觀,人與沙漠的關係等等,會創作出什麼形態的作品很值得期待,他也強調創作要與民勤發生關係,如果作品放置在任何沙漠背景中都可以成立,這就是失敗的作品,只有與民勤僅僅的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來的沙漠大地藝術才能有自己的獨特性。

而在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張嵩燾看來,大地藝術創作空間尺度非常的大,看起來非常的恢弘,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更單純,但創作難度更大,對創作者的素養和藝術功力要求非常高,因此人的選擇將會至關重要。

“當下的藝術家視野非常開闊,比較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融合,但在中國大地藝術該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是需要我們慎重考慮的。” 宋偉光講到。

他表示大地藝術有很多的形態,比如建築形態、景觀形態、地景繪畫等等,中國的大地藝術應當走自己的路,與中國的這塊土地發生關係,而不是把西方的樣式照搬過來,不僅要與土地發生關係,也要與我們的情感發生關聯,這才是中國大地藝術發展的方向。在創作中,要儘可能減少建築樣式的介入和功用性的硬性植入。

對於大地藝術在中國前景,他非常看好。

在各種藝術節和公共藝術增量發展的今天,大地藝術也終於開會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當中,由於大地藝術自身的特性,可以讓大地因藝術而變得豐富多彩,因景而異,因材料而異,大地因注入新的生命而精神,產生新的活力,給人和社會帶來更多的思考,給人們美好生活帶來更多的選擇。期待大地藝術的中國方案能夠儘快落地,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視覺享受。

把藝術還給人·2019 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相關資訊:

學術委員會(按姓氏拼音):

輪值主席:孫振華

學術委員:

馮博一、韓晶、焦興濤、藍慶偉、呂澎

盧徵遠、隋建國、汪大偉、楊小彥

展覽地點:武隆·懶壩

開幕時間: 2019。8。03 10:00AM

展覽時間: 2019。8。03-2019。11。03

大地藝術節在中國行得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