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史無前例!原本代號殲-11C的中國首款艦載機,為何後來變成殲-15

菜單

史無前例!原本代號殲-11C的中國首款艦載機,為何後來變成殲-15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自上世紀50年代,我國從蘇聯引進米格-17戰鬥機,並對其進行仿製,成為第一款國產戰鬥機殲-5以來,國產戰鬥機的發展,尤其是其編號序列的命名,一直有著嚴格的規則。無論是從50年代末,一直堅守到90年代初的殲-6戰鬥機,還是之後衍生多款改進型號的殲-7、殲-8,甚至是被稱為國產戰機崛起標誌的殲-10,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編號甚至命名規則都有了一定變化,但始終保持不變的是前方殲擊機簡稱,加上數字代號的字首。然而,這項慣例卻在殲-11系列的發展過程中被打破,最終衍生出殲-15和殲-16這兩款,連字首都發生變化的分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正是中國空軍出現戰略轉型的典型標誌。

史無前例!原本代號殲-11C的中國首款艦載機,為何後來變成殲-15

▲殲-10在國產戰機發展過程中有特殊意義

在殲-11出現之前,殲-7的發展過程,是國產戰鬥機的典型縮影。由於其剛好在70年代末期效能初步成熟,而當時我國對外政策,也從之前的軍事援助改為對外出口,因此,殲-7在當時憑藉較為低廉的價格和相當不錯的效能,成為我國軍事工業出口的拳頭產品。從最初出口埃及的殲-7A,到2013年交付坦尚尼亞的殲-7TN,殲-7的出口以及自用改進,持續了30多年的時間,總計出口數量超過550架,各種衍生的出口、自用及試驗驗證型號層出不窮,但所有編號始終都有“殲-7”的字首。

史無前例!原本代號殲-11C的中國首款艦載機,為何後來變成殲-15

▲至今還在國內空軍中服役的殲-7P

相比之下,國產殲-11系列雖然殲-7類似,同樣有著濃郁的俄式血統,但發展結果卻大不相同。當時,以引進裝備的原裝蘇-27SK為標誌,空軍正式完成了向三代機的跨越,而我國在之後對其組裝仿製的型號被稱為殲-11A,在殲-11A基礎上全面運用國產核心零部件的型號,則被稱為殲-11B(有觀點認為,空軍內部將引進的原裝蘇-27SK稱為殲-11,但這種觀點尚未得到官方證實),而在殲-11B之後,外界所熟知的,是被稱為殲-11D的三代半改進型號。與後來空軍裝備的殲-16不同的是,殲-11D是一款更加側重對空作戰的單座多用途型號,其設計理念雖然相當不錯,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不幸夭折。而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按照殲-11的正常發展序列,原本應該位於殲-11B與殲-11D之間的殲-11C,究竟去了哪裡呢?

史無前例!原本代號殲-11C的中國首款艦載機,為何後來變成殲-15

▲殲-11D是個很可惜的型號

鑑於之後殲-11D雖然夭折,但仍然引起很大關注的現實情況,殲-11C不太可能無聲無息地消失。就目前來說,外界比較認可的觀點是,原本規劃中的殲-11C,在發展過程中,由於作戰定位和使用效能發生了重大改變,因此被賦予了全新的編號,也就是說,殲-11C最終應該是演化成了殲-15或者殲-16。從時間線上來算,這兩款戰鬥機的研發開始時間,確實位於殲-11B與殲-11D之間,效能、定位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無論說是哪一款,在最開始被賦予了“殲-11C”的編號,都是沒有問題的。

史無前例!原本代號殲-11C的中國首款艦載機,為何後來變成殲-15

▲殲-11B的出現有很重要的意義

不過外界一般更傾向於,將殲-15認為是“殲-11C”。事實上,殲-15作為國內生產的第一代航母艦載機,相比於之前出現的殲-11B,其主要是參照從烏克蘭獲得的T-10-K3原型機,為增強低空低速操作能力,而應用了三翼面設計,同時又針對上艦需求,對其前起落架進行了加強,並在尾部增設了著艦鉤,還為了滿足海上使用環境,進行了一定的防鹽、防腐蝕處理。而航電裝置上,則是在殲-11B的雷達和航電基礎上,對對地、對海攻擊能力進行了最佳化,變身成一款多用途戰鬥機。可以說,殲-15與殲-11B有明顯的技術繼承性,使得其在最開始被稱為“殲-11C”並沒有問題。但作為第一款國產航母艦載機,與之前殲-11A、殲11B截然不同的使用環境和作戰特性,使得其被賦予全新的作戰編號,也是合適的。再加上殲-15的研發時間只比殲-11B晚了沒幾年,在環境上符合先“殲-11C”,後“殲-15”的變化歷程。

史無前例!原本代號殲-11C的中國首款艦載機,為何後來變成殲-15

▲殲-15的作戰目標很獨特

事實上,目前像美國、法國等國家在發展戰鬥機,尤其是發展海陸通用戰鬥機時,往往是與國內早年殲-5到殲-8系列類似,是“從一而終”的情況。相比之下,俄羅斯、蘇聯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對出現重大改變的型號,賦予全新的編號,表明其在戰鬥機發展體系中的獨特位置。而國產殲-11系列原本就來自於俄羅斯,其設計單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俄方設計思想的影響,最終在殲-15身上出現,將原本“殲-11C”的稱號換成殲-15的情況,也並不出奇。

史無前例!原本代號殲-11C的中國首款艦載機,為何後來變成殲-15

▲殲-15的三翼面設計有濃郁的俄式色彩

而在此之外,外界經常津津樂道的,則是殲-16和殲-10C這兩款幾乎同階段出現的三代半多用途戰鬥機,目前也都只裝備了空軍,但一個卻沿用了殲-10的編號,另一個卻被賦予了全新的殲-16代稱。應該來說,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兩者雖然都被稱作多用途戰鬥機,但殲-10C由於本身結構限制,使得其多用途能力,尤其是對海、對地打擊能力比較薄弱,實際上仍然以對空作戰為核心。相比之下,雙座設計的殲-16,反而是以對地、對海為核心,對空為輔的狀態。

史無前例!原本代號殲-11C的中國首款艦載機,為何後來變成殲-15

▲殲-16詮釋了力量與守護

兩者作戰定位的不同,尤其是殲-16與之前主要應用於空戰的殲-11A、殲-11B定位的截然不同,使得其作為一款對地、對海多用途戰鬥機,而獲得了全新編號,反而是在殲-16之後出現的殲-11D,由於仍然是以對空任務為核心,延續了“殲-11”的字首。表明了在殲-15、殲-16身上的作戰目標和應用領域,與之前殲-11A、殲-11B的單一對空作戰態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這一點上來說,殲-15、殲-16的出現,其實是代表著國內海空軍在相關領域作戰思想的全面變化。而這也意味著,在未來殲-20以及正在發展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將很有可能出現,後續演化出新編號分支的情況,使得中航工業以一種百花齊放的姿態,向世界展示屬於自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