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二百五”到底啥意思?明明是個數字,最後怎麼成了罵人的話了?

菜單

“二百五”到底啥意思?明明是個數字,最後怎麼成了罵人的話了?

“二百五”是一個現代人的口頭禪,通常是形容一個人呆頭呆腦,不聰明,不開竅,算不上是很粗魯的話,最多就是調侃而已。

“二百五”到底啥意思?明明是個數字,最後怎麼成了罵人的話了?

二百五這個詞應該是到了近現代才出現的,在我查閱的資料中,這個詞最早出現於清代吳趼人的現實諷刺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該書第83回有一句:“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這本書於1903年8月在《新小說》雜誌上連載,“二百五”在書裡面顯然就是諷刺人的話。在作者使用這個詞的的時候,前面並沒有任何的鋪墊,後面也沒有任何解釋,由此可以推測,這個詞應該不是作者自己發明的。因為這個詞若不加以額外說明,它就是一個單純地數字,誰知道它是什麼意思?難不成是串暗號!所以“二百五”這個詞兒在1903年之前就應該存在於社會上了,否者作者也不可能直接拿來使用。

由於本書的作者吳趼人長期居住在廣東佛山,所以我推測,二百五這個詞是廣東地區罵人的話,最後透過這本書傳播了開來。但即便是在社會上,“二百五”這個詞也應該不會出現的很早。

首先這個詞兒沒有在任何古文中出現過,古文也不可能出現這種詞兒的。最早出現這個詞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就是一部白話文小說。

白話文這種文體其實很早就出現了,早在宋代,說書人就開始使用一種叫“話本”的文體,這種文體就是最初期的白話文。

“二百五”到底啥意思?明明是個數字,最後怎麼成了罵人的話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雖然出現了“二百五”這個詞兒,但書中“二百五”的意思跟現在也不是完全一樣)

此後到了明清時期,白話小說進入了黃金髮展階段,咱們今天所看到的《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都是白話文小說。中國人今天用的許多詞都是這些白話文小說奠定的,比如說“尷尬”一詞就曾出現在《水滸傳》中,《水滸傳》第十回:“卻才有個東京來的尷尬人,在我這裡請管營、差撥吃了半日酒”。當然《水滸傳》中的“尷尬”意思與現代含義有所不同,但這個詞兒確實是已經誕生了。

《水滸傳》是明朝初年的一本小說,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由此可以佐證,“尷尬”一詞也有500多年曆史了,並且至少是500多年曆史了。

但相比之下,“二百五”這個詞出現的時間就非常晚,當這個詞正式出現的時候,大清已經要完了,所以這個詞估計是在清末誕生的。

“二百五”到底啥意思?明明是個數字,最後怎麼成了罵人的話了?

(“尷尬”這個詞原本就是江蘇話的一個方言詞彙,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正是江蘇人)

所以,至於“二百五”這個詞來源的解釋,也基本都是後人附會的,例如一個最常見的說法是:

戰國末期,著名縱橫家蘇秦在齊國遇刺身亡。在臨終之前,蘇秦授予齊王一計,表示使用此計便可抓獲兇手。於是在蘇秦死後,齊王對外謊稱蘇秦是奸細並將其車裂,隨後齊王在全國張貼告示,表示齊王早就想殺蘇秦,如今行刺蘇秦之人屬於是為國除害,因此齊王希望找到行刺的志士,獎勵他一千兩黃金。

訊息放出來之後,果然有人前來領賞,而且來的還不止一個,一次就來了四個。於是齊王詢問道: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分啊?

四人回道:這個好辦,平分就是了,我們每人二百五十兩。

齊王聽後勃然大怒,於是下令將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首。此後,二百五這個詞就開始被人用來調侃行事愚蠢的人。

“二百五”到底啥意思?明明是個數字,最後怎麼成了罵人的話了?

(蘇秦,喻恩泰飾)

蘇秦在齊國被刺殺這個事兒確實是真的,但正史中並未記載“二百五”這個情節。所以“二百五”這個詞源自蘇秦完全是後人強加的。試想如果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二百五”這個說法了,為啥明清兩代的這麼多白話文中愣是沒有人使用它呢?直到清末才第一次出現這詞,這不符合邏輯啊。

除了源於蘇秦這個解釋外,二百五還有很多解釋,但其具體的出處人們已經無法得知了,現在所有的古詞典中都沒有收錄過這個詞。目前只有《現代漢語詞典》錄入了“二百五”一詞,但《現代漢語詞典》也沒有對“二百五”的出處給出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