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命是最遺憾的藝術

菜單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命是最遺憾的藝術

謝晉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不僅是電影本身作為藝術追求完美而不得的遺憾,也有寄託電影形式的人類世界的遺憾。其實,人類歷史是遺憾的,因為人類總說著“如果……怎麼樣……”。儘管電影有藝術的想象與渲染,但其所表達的內涵卻從不曾遠離我們。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命是最遺憾的藝術

(一)

大千世界,生命千姿百態,就像本傑明·巴頓在日記中寫到:“有些人在河邊長大,有些人被閃電擊中過七次,有些人對音樂有著非凡的天賦,有些人是藝術家,有些人是游泳健將,有些人懂得製作紐扣,有些人懂莎士比亞,有些人是媽媽,還有些人是舞者……”生命是向死的存在,影片一次次敲響死亡的響鐘,死亡是人類最大的命運,“你大可以像瘋狗一樣咆哮,怨天尤人,詛咒命運,悔不當初……但走到最後一刻,還是不得不安靜地放手歸去。” 有些東西,是亙古不變的,我們不得不一次次思考“生”的意義,就像老船長講述蜂鳥,為了生存不得不每分鐘閃動80次翅膀。

導演顛覆了生命的規律和人類的思維,讓一個人從老年走向嬰兒。本傑明出生就是一個行將就木的80歲嬰兒,母親難產死亡,被父親遺棄在一個敬老院裡。他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無法選擇不做自己,也無法重新作出選擇,只能與眾不同地從年老走向年輕。奎尼媽媽對他說:“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感受都不一樣,但我們都走向同一個方向,只是走的路不同罷了。本傑明,你有你自己的道路。”活著不是一種選擇,活著是否有意義卻是一種選擇,儘管這句話是個悖論,但千百年來人都不斷思考活著的意義,既然人不選擇自殺,就有活著的理由,因為“你永遠也不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那個被閃電擊中七次的老頭也不無智慧的地說到:“當我瞎了一個眼睛,幾乎聽不見晨間喧囂,動不動就抽搐,總是丟三落四,上帝卻依然扔下閃電來提醒我,能夠活著已經是樁幸運的事了。”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命是最遺憾的藝術

生命並非一帆風順,已是陳詞老調,但卻是生命事實。影片飽含“生死命題”和人類情感的追問,既然逃不過命運,總要能夠活下去。老巴頓喪妻拋子,奎尼媽媽不育,黛西在舞蹈事業最成就時卻遭遇車禍,四處漂泊的船長卻不懈地追求藝術家之夢,還有那個總是念叨著“被閃電擊中7次”的痴呆老頭。無論什麼膚色,什麼體型,人都是孤獨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獨,而是懼怕孤獨,敬老院的老人靜靜地等待著死神,卻是從容、坦然。彈琴的老太太告訴本傑明:“無所謂你彈奏得怎樣,重要的是你彈琴時的感受,這其實就是在為你自己演奏音樂。我們命中註定要失去我們所愛之人,不然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在我們生命中有多重要?”

本傑明目睹所愛之人一個個走向生命的終點,他選擇主動離開,去經歷真實的生活。他學會了喝酒、嫖娼、偷情,隨老船長周遊世界,參加戰爭。生命經不起空白的等待,一件事無論太晚,或是像本傑明太早,都不會阻攔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個過程沒有時間的期限,只要你想,隨時都可以開始,要改變或者保持現狀都無所謂,做事情本不應有所束縛。如果生活和你想象的不一樣,就鼓足有勇氣,重新啟程,就像那個與本傑明每晚約會的貴族女人,最終在50多歲時實現了橫跨英吉利海峽的夢想。

(二)

愛情與死亡總是藝術的主題,無論多麼偉大的愛,都因生命的衰老、死亡的存在而成為人類永恆的遺憾。生命是有限的,但有愛存在,即使那麼短暫的邂逅,也註定讓一生無憾。那個躺在病床上講述自己一生的黛西,在生命的最後完成了自己的情感追憶和人生總結。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命是最遺憾的藝術

我們也多次想過時鐘倒轉,能夠返回到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本傑明做到了,但是精神的成長和歲月在內心的沉澱卻如常人一樣,10歲的精神卻有著70歲的身體,這是他的荒謬。他與黛西,一個正常的生長,一個反方向的生長,兩個相向而行的人生卻在那個死神頻顧的敬老院邂逅;一個海員、一個舞者,兩段截然不同人生軌跡,無論多麼輝煌或是多麼落魄,都因愛而走向同一個目的地,而歲月的滄桑、世俗的閒語卻多麼微不足道。正像有些評論說到:“1962年,本傑明終於和黛西相聚,一個終於到達人生最好的年華,一個釋懷了人生最好的年華,在本就該成熟的季節,他們度過了生命裡最快樂的時光,在帆船上,在小島上,在愛巢裡,在彼此的眼神裡,在心裡。”

幸福總是那麼短暫,遺憾卻那麼永恆,人類總無法逃脫一直靜靜等待在身後的宿命。本傑明最終變賣了父親遺留的公司和房子,選擇在女兒記住他之前留下所有財產,帶著幾件簡單的衣物孤身離開,開始了四處漂泊、環遊世界的生活,因為他知道女兒不只需要一個玩伴,戴西更照顧不了兩個“孩子”,只是每一年他都寄給女兒明信片以表達對女兒的思念和無盡的遺憾。哎,原來幸福和苦痛的距離是那麼近!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命是最遺憾的藝術

死神的命運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哪怕你的生命之河是倒流的。在生命的最後歷程裡,70多歲並且患上老年痴呆的本傑明卻有著一個7歲孩子的身體。他伏在鋼琴上彈奏著少年時的曲譜,向身後步入老年的黛西投去似曾相識的一瞥,忘卻了自己曾與戴西永恆炙烈的愛。兩個走向不同方向的人生,在歲月的沖刷下,都漸漸走向生命的終點。本傑明漸漸忘記了自己吃過早餐,忘記了如何走路,忘記了如何說話,最終變成一個嬰兒躺在黛西的懷中。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用那孩童般探究的目光久久地注視著眼前這個祖母一般的蒼老女人,最後輕輕地閉上了雙眼。戴西說她知道,本傑明認出了她是誰。生命是一個圓圈,不管你以何種方式前進,你始終都要回到你出發的地方。本傑明以嬰兒之身出生在這個世界,還是以嬰兒之身離開這個世界,不變的是幼小的軀體中多了一些80後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命是最遺憾的藝術

在俗世的平面上,他們的生命就像兩條並非平行的直線,總會有相交的那一刻,那就是愛,而餘生卻只能遙遙相望。縱然如此,他們也會傾盡一生去愛彼此,即使一個已經垂垂老矣,一個卻在牙牙學語……在這個世界,總有一些事情足以讓我們銘記一生,倘若生命一片空白,那將是最大的痛苦。就像《泰坦尼克號》中的露西,一生只與傑克邂逅一次,卻足以讓她一生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