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菜單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再不跟我走,我就不要你了,讓警察抓走!” “再不好好吃飯,我就不要你了!”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讓門口撿垃圾的大爺把你帶走”……這些類似的話,你是不是也耳熟能詳?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對我而言是如此,因為在我小時候也是這樣被父母嚇唬過來,而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家庭依舊沿用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為什麼這種方式會備受父母看重呢?主要原因的是有用。

比起孜孜不倦地教育,或者是嚴厲地責罰,簡單地恐嚇好像是更為簡便有效的教育手段。

但家長們卻忽視了孩子的心思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很多時候他們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引發這些可怕的事。

但是

他們的內心是敏感的,且沒有過多的判斷能力,所以才會如此"聽話",而家長也許還不知道,這些看似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會給我們的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我不要你了”不是一句簡單的話,它是父母傷孩子的一把韌劍,造成的傷害是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的。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艾爾菲·科恩稱這種做法叫“愛的撤回”,這種暫時的情感拋棄,不是體罰,是比體罰更冰冷的懲罰。

一、這種語言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傷害

1.給孩子造成錯誤的認知

警察、老師、醫生等都是充滿正義的正常職業,然而父母時常會用來恐嚇孩子,導致孩子遇到這些職業時會選擇性地逃避。

遇到危險時,不敢向警察需求幫助;求學時,恐懼老師;生病了,排斥醫生等等。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聽者無意,說者有心,父母無心的一句玩笑或是一次抄捷徑的教育成為孩子錯誤認知的開始。

2. 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微博上曾經有一個關於恐嚇教育的調查:有78%人反映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過父母的恐嚇,

其中39%的人稱這些童年中看似微小甚微的事卻給他們留下了不可毀滅的心理陰影。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孩子為什麼會乖乖聽話,就是害怕被拋棄,他們不會判斷是否媽媽真的會把我扔掉,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怪獸的存在,他只會接受家長描述的後果,恐懼被拋棄,而這種恐懼會導致他們安全感的缺失。

這種傷害即使孩子的身體沒有一絲的疼痛,但留下的傷害卻是更加巨大的。

3.導致父母的"權威"失效

也許有的孩子比較幸運,不會因此有陰影。而隨著孩子的成長,知識面和認知能力不斷地拓展,他會發現父母的“嚇唬”都是謊言,他們也就不會害怕了。

甚至會"揭竿起義"挑戰父母的權威,因為父母也曾經用謊言來對待他們

這樣也來不僅會導致孩子叛逆,甚至因為父母的種種"假話"讓他們不再信任,導致親子關係的崩盤。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身邊不少朋友,在成為家長後,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和孩子的各種喧鬧,總會不小心“狂躁”,也許他們不是不知道恐嚇教育的危害,只是無法拒絕這種手段立竿見影的成效,一時之下選擇了這條“捷徑”,忽視了這背後給孩子造成的危害。

作為家長,我們要清楚教育無捷徑,但當面對孩子的各種“挑戰”時,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二、健康的教育手段應該如何?

1.做一個懂得傾聽的父母

電影

《狗十三》

的主角初中生李玩,為了家人,她不斷犧牲藏起自己的渴望,努力做爸爸口中懂事的孩子。

妥協送掉小狗,放棄自己的愛好,她對爸爸的要求只是尊重自己,帶自己去看天文展。

然而沒人傾聽她內心真實的聲音,父親的眼中,她還是那個叛逆不懂的孩子。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一個不懂得傾聽的父母,也許在誤解產生的那一刻,換來的也會是漸行漸遠的孩子與破滅的親子關係。

2.真面導向運用得當也是"便捷"的教育手段

與其告訴孩子不好好學習,老師就不會喜歡他,不如跟孩子說“媽媽也要看書,我們一起學習,比賽誰學習得更好。”

孩子得負面行為,很多時候需要父母得提醒和監督,

他們才能有所認知,恐嚇也許能解決當下一瞬間得事,但卻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3.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合理規律的作息習慣有助於孩子其他良好習慣的養成,

現在的不少家長由於工作日的忙碌,一到週日就徹底放鬆晚睡晚起,這樣對容易給孩子錯誤的示範。

只有家長的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跟著養成好的習慣。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規律的作息時間可以讓孩子有更好的時間感,

在學習時間完成學習任務,習慣形成後,不用家長緊鑼密鼓的盯梢,孩子也能完成自我監督了。

育兒之路,長且艱辛,孩子的每一次成長也是父母的成長,恐嚇教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而除此之外,生活中還有那些錯誤的育兒方式需要我們遠而行之呢?

三、錯誤的育兒方式有哪些?

1. 寵溺過當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是條件的寵愛就是對孩子好。

將孩子養成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家子弟”不是為孩子好,而是傷害孩子。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合理的要求家長可以滿足,但不是無條件地任孩子索取,這樣會讓孩子理所當然的覺得,父母就應該無條件滿足自己,

哪怕父母苦口婆心的講大道理,他們都無動於衷,一心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當他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就會覺得格外委屈不停地哭鬧來達到目的。

2.將孩子養成不知天下事的"溫室寶寶"

現如今,不少家長總覺得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危險,希望自己可以提前為孩子將所有的危險都遮蔽掉。

殊不知,在家長為孩子遮蔽危險的同時,也扼殺了孩子更多的可能。

3.包庇孩子的錯誤

總會存在這樣的父母,當孩子稍微被別人批評兩句,就心疼的不行,認為只是一個孩子,沒必要計較。

殊不知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保護孩子本沒有錯,但包庇縱容孩子的錯誤,不給予正確的思想引導,那等到孩子長大,可能就不是計較的事情了。

“我不要你了”,是父母傷孩子最深的話,這種懲罰比體罰更傷人

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是非觀的建立。遵從事實,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學會擔責,才是最正確的教育方式。

育兒漫漫長路,且行且學,是每個家長都應該保有的態度,而不是將過往的經驗當成金科玉律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