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阿育吠陀的起源、歷史與傳說

菜單

阿育吠陀的起源、歷史與傳說

阿育吠陀,梵文為“Ayurveda”,ayur意指“生命”,veda意為“知識”,阿育吠陀即“生命的知識”。

阿育吠陀的起源

在印度,阿育吠陀的起源同印度教一樣古老。大約在5000年前,當吠陀經第一次被記錄時,便包含了一個叫阿育吠陀的分支,意為生命科學,阿育吠陀作為一門古老而完整的醫療方法的發展之路由此開啟。

吠陀經包含四部靈性修習的原始典籍。涉及健康、占星術、靈性修習、政務、軍隊、詩歌與行為等內容,它們便是為世人所知的四部吠陀經典《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達瓦吠陀》。

阿育吠陀的起源、歷史與傳說

阿育吠陀是《阿達瓦吠陀》其中的一篇章節。根據歷史記載,這篇章節講述了疾病、受傷、生殖、心理健康以及所有關於生命的秘密。維持健康與預防疾病的方法在《梨俱吠陀》中均有所體現,《梨俱吠陀》講述了都夏-瓦塔,皮塔與卡帕,以及用於治療疾病的多種草藥與礦物的使用方法。五元素,土、水、火、風、空組成宇宙的基礎並塑造了所有生物的形態,這是阿育吠陀的核心內容。

阿育吠陀的歷史與傳說

阿育吠陀的歷史悠久而豐富,滿載著輝煌的過去與古老的傳承。根據歷史記載,在神秘的古印度,這門古老醫學智慧就有著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奇效,甚至在它被記錄之前,就已經成為印度普世宗教中靈性傳統的一部分。

阿育吠陀的歷史同樣記載了關於這門古老科學起源的神話傳說,它往往與印度的聖哲與智者有關。神話從曇梵陀利開始,他寫下阿育吠陀,並傳授給智者們。另一個傳說是,這門醫療科學是由梵天神(Lord Brahma)所創造,他將其傳授給達剎王(King Daksha),後達剎王又傳授給天神因陀羅(Lord Indra)。

阿育吠陀的起源、歷史與傳說

在洪荒時代,面對疾病與死亡的四處肆虐,人類缺乏還擊之力。此時聖哲們為找出解決辦法而聚集在一起。在這場聚會中,巴拉瓦伽聖哲(Sage Bharadvaja)走上前來,向天神因陀羅學習了阿育吠陀這門古老的科學,又將這門科學傳授給阿特雷亞(Atreya),阿特雷亞將之傳播於世。阿育吠陀的歷史記載隨後阿特雷亞的弟子阿格尼維夏(Agnivesha),寫下阿格尼維夏吠陀本集(Agnivesha Samhita),這本書至今被引為阿育吠陀最完整的經典著作。

阿育吠陀的古代典籍

阿育吠陀有兩位重要的集大成者,遮羅迦和妙聞,他們的著作至今影響世人。根據歷史記載,遮羅迦是第一位根據《阿格尼維夏吠陀本集》寫出自己的吠陀本集,並引用《阿格尼維夏吠陀本集》為自己的本集做譯註之人。準確來說,《遮羅迦集》(Charaka Samhita)涵蓋了疾病產生的外因與內因。

阿育吠陀的起源、歷史與傳說

妙聞則依據曇梵陀利所創的阿育吠陀編寫了自己的吠陀本集。這本《妙聞集》(Sushruta Samhita)詳細講述了不同型別的手術、燒傷、骨折、受傷與截肢的治療方法,而對人體解剖的完整論述更奠定了《妙聞集》作為當代阿育吠陀經典的地位。阿育吠陀還涵蓋了被稱為《八支心要集》(Ashtanga Hridaya)的第三種基礎治療方法,這本著作對遮羅伽與妙聞兩位集大成者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總結。

阿育吠陀的發展

公元前1500年,阿育吠陀被視作與編寫成一套完整的治療體系。隨後它被分解成八個分支。兩大學科也在此時形成,分別是阿特雷亞創立的內科與曇梵陀利創立的外科。被稱為現代西方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之後實踐與創立的醫學體系,亦深受阿育吠陀的啟發與影響。

阿育吠陀的醫學傳統,在古印度孔雀王朝(Chandragupta Maurya)時期作為主要的醫療方法而大獲發展,併成為阿育王(Emperor Ashoka)統治下的和平時期的一大標誌。此外,關於止血的研究,作為剛需,則啟發那一時期的阿育吠陀實踐者們研發出可避免手術的新的先進治療方法。

阿育吠陀的起源、歷史與傳說

根據歷史記載,伊期蘭入侵印度(公元1100至1800年間)導致阿育吠陀的影響力衰退,而在公元1800年,它的復興悄然開始。阿育吠陀作為一門學科課程於1827年被引入加爾各答(Kolkata)的梵文學校。不幸的是,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英國人想將對抗藥用療法引入印度而叫停阿育吠陀的教學,致使本土阿育吠陀的影響力被削弱。這門博大精深的科學淪為位居第二的替代性醫療法,並多為窮人與靈性修行者們所用。

儘管如此,這樣的衰敗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伴隨著1947年印度獨立的到來,阿育吠陀在印度重拾它遺失的光芒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