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藥食同源|“食療”也能養生治病

菜單

藥食同源|“食療”也能養生治病

Q

:什麼是藥食同源?

A:

在中國古代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等說法,因為大多數食物可以作為藥品從而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這就說明了 飲食與藥品相通,它們同時起源。

中醫非常講究藥食同源, 食療中的“藥膳”,是依據中醫基礎理論進行辨證施膳。用中草藥和某些有藥用價值的食物配伍,製成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食品。 很多食療藥膳,只要善於科學的利用就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疾病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之所以用“神農”來命名,來自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農嘗百草”故事。 《淮南子·修月務訓》中說: 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這裡提到了神農之所以“ 嘗百草”原因

“ 令民知所避就”,“避”是避開,有毒的要避開; “就”是靠近,無毒有益的就可以靠近去採摘。 可見他本來是為了給人們尋找安全的食物而去嘗百草的。 而在品嚐後記錄下野菜、野果、種子或者植物根莖的酸、辛、苦、甘、鹹各種味道,還記載食用後的各種身體感覺與反應。 例如有些植物吃了以後,人體反應很強烈,引起嘔吐、腹瀉,甚至昏迷、死亡,但有的植物吃了以後,身上原有的病痛得以減輕甚至痊癒,這樣,就積累起“藥”的知識。 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藥食同源”。

藥食同源|“食療”也能養生治病

當然,“嘗百草”是一種籠統說法。 食物和藥物都不僅僅有“草”,還有不少動物和礦物。 它們被發現的過程也是類似的。 隨著狩獵和漁業的發展,原始人獲得了較多的肉類、魚類及蚌蛤類食物。 漸漸地,人們認識到某些動物的脂肪、血液、內臟、骨骼、甲殼等具有食用價值或治療作用,從而積累出動物藥知識。 在原始社會末期,人們開始從事採礦冶煉等生產 活動。 隨著對礦物認識的不斷加深,人類也掌握了某些礦物的效能,比如芒硝能瀉下,硫黃能治療面板病等。 只是因為中藥裡面植物藥佔了大多數,所以我們簡稱“神農嘗百草”,又把中藥叫作“本草”。

“食療”的含義

我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之說,“食療”故名思義,即食物療法或飲食療法。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透過合理的烹調加工,成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藥食同源|“食療”也能養生治病

食物的“四性”與“五味”

我國古代就有“藥食同源”之說,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

又稱為四氣,即寒、熱、溫、涼。寒和涼的食物能起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熱的夏季選用:菊花茶,綠豆湯,西瓜湯,荷葉粥等,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等等。

熱和溫的食物能起溫中除寒的作用,如嚴冬季節選用:姜、蔥、蒜之類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陽,健脾和胃,補虛等等。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質平和的“平性”食物,如穀類的米、麥、及豆類等。

藥食同源|“食療”也能養生治病

“五味”

即辛、甘、酸、苦、鹹。食物的性味不同,對人體的作用有明顯區別。如:辛味食物:祛風散寒,舒筋活血,行氣止痛,如:生薑,發汗解表,健胃進食。胡椒,暖腸胃、除寒溼。韭菜,行瘀散滯,溫中利氣。大蔥,發表散寒。甘味食物:補養身體,緩和痙攣,調和性味。

“食療”既是美味佳餚,又具有養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我們的祖先把“美食養身”和“防病治病”兩者相互結合,溶為一體,能補能治,創造了“中國食療學”。“食療”可稱舉世無雙,是中華民族科學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