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首屆“腦科學開放日”在京舉行 多領域專家共探腦科學

菜單

首屆“腦科學開放日”在京舉行 多領域專家共探腦科學

首屆“腦科學開放日”在京舉行 多領域專家共探腦科學

首屆“腦科學開放日”現場。活動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2日電(徐婧)治療失眠和帕金森病、助力AI(人工智慧)發展……在中國,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正在醫療和人工智慧等領域應用。

22日,首屆“腦科學開放日”在京舉行。來自產學研用的專家、學者與業界人士,圍繞腦科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如何加速成果轉化進行探討。

腦科學技術治療睡眠障礙性疾病

作為認知功能的核心,睡眠不僅對於大腦重新開始工作非常重要,更有助於大腦進行自我清理,清除堆積的代謝“垃圾”,減少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等神經疾病的發病率。而腦科學作為探索大腦功能、生理活動和執行機制的基礎學科,對於研究睡眠機制,科學提升睡眠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首屆“腦科學開放日”在京舉行 多領域專家共探腦科學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主任王春雪分享睡眠健康與大腦的關係。活動方供圖

“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顯示,當下我國有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主任王春雪表示,睡眠障礙是一組以“睡不著、睡不好、睡不醒”為主要表現的臨床常見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的睡眠時間越來越不規律,睡眠問題日益加重。

她介紹,睡眠障礙性疾病的原因分為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因素三類。最大限度遵循自然規律,就會讓大腦的功能最好,睡眠最優,第二天白天的很多事務都會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同時,人腦在衰退的過程當中,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睡眠和認知。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衰老雖然意味著一些喪失,卻並不等於疾病。2015年,天壇醫院成立了交叉領域的新專業,用腦科學等技術幫助睡不著、睡不好的人解決此類問題。

腦科學發展助力新一代人工智慧

腦科學的發展直接關係人類對於意識誕生機制的探索,也對推動當前人工智慧(AI)技術發展具備重要意義。

首屆“腦科學開放日”在京舉行 多領域專家共探腦科學

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鈸發表《人工智慧與腦科學》主題演講。活動方供圖

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鈸表示,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遲遲未能建立起來的根源在於人們對人類大腦與智慧瞭解得太少,因此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的關鍵在於與腦科學研究的結合。

“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既不是簡單的人類製造、控制、利用機器,更不可能是人工智慧取代人類,而是人機協同、人機共生。因為人機各有所長、互為補充,可以共同合作,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張鈸說,在資料有效性、安全性備受挑戰的今天,讓AI學習人腦工作機制,已經成為AI技術迎接新一輪革命的重要突破口,而這其中實現腦科學和AI的有機融合更是關鍵。

活動展示了由腦陸科技與清華大學聯合主導研發的通用腦機介面技術服務平臺Open-BrainUp。據介紹,這一支援多款常用腦機介面裝置連線與使用的專業腦機介面技術服務平臺,可一站式地解決從裝置佩戴、互動任務定義、資料獲取與互動等全鏈條腦機互動應用流程,為腦機介面技術的相關團隊或個體提供基礎工具,進一步加速以腦科學為核心的新一代AI技術發展程序。

腦研究技術創新應對老齡化挑戰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

首屆“腦科學開放日”在京舉行 多領域專家共探腦科學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院長、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李路明發表《腦起搏器與腦機介面》主題演講。活動方供圖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院長、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李路明分享了團隊在腦研究領域進行的工作。

他介紹,腦起搏器是一種針對帕金森病的刺激療法。腦起搏器的電極植入患者腦內、脈衝發生器植於胸前皮下,產生的高頻電刺激脈衝能抑制大腦過度興奮狀態,減輕帕金森病的震顫、僵直和運動遲緩等症狀。“一個渾身震顫的帕金森病人,用植入腦起搏器的方法,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行動;一些患者可以用腦起搏器來戒毒。”

他表示,團隊接下來將要解決腦起搏器的安全、可靠和穩定性問題。他還談到,團隊的願景是讓健康、有尊嚴的生命延長5-10年,這個願景的實現一定要靠技術創新。

據瞭解,2019年1月,清華腦起搏器專案獲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截至目前,清華腦起搏器已為13000多個患者完成植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