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留尼旺:非洲大部地區都是獨立國家,留尼汪島為什麼還留在法國?

菜單

留尼旺:非洲大部地區都是獨立國家,留尼汪島為什麼還留在法國?

留尼旺與法蘭西

說到世界最長的國內直飛航線位於哪個國家,人們首先往往會想到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等這些面積大國的航線。但其實不然,長期以來,最長的國內直飛航線是從法國巴黎前往留尼汪島,全長達9300多公里,耗時近12個小時。

法國人最早統治留尼汪島是在17世紀中葉,正值西方列強開始瓜分世界的時期。除了佔據陸地領土之外,海洋上大大小小的島嶼依然沒有逃過西方列強侵佔的命運。

自20世紀以來,在法國的非洲殖民地裡,西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馬達加斯加等地相繼獨立,縱貫數百年的法蘭西殖民帝國在非洲最終黯然落幕。

法國一直以來都是歐洲傳統的陸權強國。在14-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法國逐漸放棄了海權而專注於陸權。不久後,他們以森嚴的中央集權制度重塑了強大的統一國家。而在歐洲其他地區,德意志仍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伊比利亞半島才剛剛從阿拉伯人手中完全奪回,開始恢復元氣。15-16世紀,得益於大航海活動及海外貿易的勃興,收復失地不久的伊比利亞半島國家逐漸崛起,開啟航海熱潮。1507年,葡萄牙率先發現了留尼汪島所在的馬斯克林群島。

法國航海家早期的探索區域大致在北美哈德遜灣及紐芬蘭一帶。隨著勢力的不斷壯大,他們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新法蘭西”,覆蓋面積貫穿北美大陸南北,野心可見一斑。

誕生於1534年的“新法蘭西”讓殖民者初次嚐到了甜頭,也描繪了他們關於全球佈局更多的願景。為了在大西洋貿易中搶佔優勢,1624年法國在大西洋沿岸地區(今塞內加爾)建立起設定在非洲的第一個貿易站。但與美洲相比,非洲開發較晚、基礎設施落後且氣候炎熱,利潤來源因此十分有限,大多集中於黑奴的掠奪上。

擁有龐大殖民地的葡萄牙人對馬斯克林群島這塊荒無人煙的彈丸小地缺乏興趣,很快就撤走了。1638年,法國人登上了留尼汪島,此時的他們還未對非洲土地有過多染指。留尼旺當地遠離大陸,幾乎沒有原住民,也使得該島免於列強的明爭暗奪。

在建立了航海站後,法國人迅速穩固了在當地的統治,以充分釋放其貿易及補給作用,隨後又不斷侵佔留尼旺附近的島嶼。1691年,法國佔領了羅德里格斯島,1715年,模里西斯島被劃歸法國管轄。

19世紀的歐洲風雲突變。拿破崙領導下的法國不斷“膨脹”,輸出法國大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潮,讓歐洲各國君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進而衍生了聯手遏制法國的聯盟戰略。從1803年開始,數次反法同盟先後組建,對法國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史稱“拿破崙戰爭”。

眾矢之的的法蘭西人為此丟掉了不少重要殖民地的控制權,大國地位岌岌可危。1809-1810年,英國軍隊趁機佔領了馬斯克林群島的三大島嶼(留尼汪島,羅德里格斯島和模里西斯島)。島嶼的拱手相讓只是法蘭西殖民霸權被旁落的一個縮影,亞洲及美洲的殖民主導權基本與法國漸行漸遠。

為了對受到戰爭破壞的歐洲秩序重新做出調整,1814年,歐洲大國在維也納召開協商會議,除解決拿破崙戰爭遺留下來的後續問題,還劃定了一些爭議國界。最重要的是強化了“均勢”這一在各國間防止戰爭的制衡原則。根據最終達成的議定書內容,為了保證法國實力不被過分削弱,留尼汪島歸還給法國,但其餘兩島則繼續屬於英國。

因為拿破崙戰爭的失敗,讓法國在亞洲和北美的利益受到侵害。至此他們將深耕的眼光移向了地中海彼岸的非洲。在此之前這片大陸上有不少的貿易及航海站受法國管制,但成規模且發展良好的屬地還屈指可數。

1830年法國以外交事件為藉口,大舉入侵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以這一次的行動為起點,法國在之後的數十年間不斷向南逐漸滲透,最終建立起廣大非洲殖民地。

法國殖民焦點向非洲的轉移,加大了對該地區的掠奪和管控力度,但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對資本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留尼汪島的發展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總督治理、教育滲透以及搭建參政渠道,是法國人在非洲殖民地建立認同的三大制勝法寶。在法國隸屬的各個殖民地,都會設定一名由中央政府派遣的總督進行管轄;而在殖民地內部,各省郡又存在著受到總督監察的直接負責人。層層演進的權力傳遞,凸顯了對非洲殖民地強烈的控制慾。

不止是在行政制度上施展“硬手腕”,對民眾日常生活的滲透才是法國在非洲建立認同的關鍵一招。在廣大的殖民地內,教育部門推行了一整套以法語為教學媒介的完備教育體系,一些學業成績突出的學生可以到法國本土進行深造;在當地有聲望或是傑出貢獻的人物,甚至可以被賦予法國公民權,以達到進入國家立法機關工作的初入門檻。

▲法國殖民軍隊

法國在非洲的殖民統治雖然本質上帶著濃厚的逐利性和剝削性,但各層面的基礎性建設,也一定程度上對當地社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同樣,留尼汪島也是當時法國人十分關切的地區之一。長期以來,為了奪取馬達加斯加這塊蘊含香料和良木等豐富資源的寶島,法國殖民者不間斷地對該地進行騷擾,最終於1896年將其佔為己有。

扼守馬達加斯加正東面便賦予了留尼汪島天生的戰略意義:作為傳統的大陸強國,和英國等海洋霸主相比,法國人對海權的渴望不曾停歇。留尼汪島之於法國的作用,就像是一道鋪設在浩瀚印度洋上的天然屏障,軍事及貿易地位顯著。

儘管說法國在非洲的殖民政策基本一致,強調“去本地化”為主,以滲透法式思想;留尼汪島的情況卻大有不同。非洲大陸的殖民地基本以原住民為主體,但留尼汪島的原住民則幾乎不存在。

為了開發留尼汪島,法國引進了大量本土白人以及來自印度和中國的勞工。整個島嶼其實更像是由法國人及勞工率先開化和經營的,抗爭的阻力顯然比其他殖民地要小得多,對法國的認同感更加強烈。

一定的人口基數是地區穩定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為此法國政府曾鼓勵本地民眾搬遷至留尼汪島參與建設,並給予大幅度的政策惠利;從亞洲、美洲等地大量引進勞工,也是當時增加人口的一項重要手段。今天留尼汪島族裔的多樣性,就是當年這段歷史的例證。

正是因為這些遠道而來的移民及勞工們參與到最初建設中,他們心中懷揣的歸屬感,要遠勝於其餘殖民地的居民。

法國在非洲的統治表面上看是越來越趨向於穩定,但國際大環境下湧動的浪潮,實則在不斷地搖動其根基。一戰後西方殖民國家的元氣大傷,激勵著各殖民地自發的抗爭運動此起彼伏,尤其是對民族自決的渴望空前高漲。但大體來看,由於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革命的最後往往無疾而終。

▲留尼汪島的印度移民慶祝節日

而二戰後更兇猛的民族思潮再次席捲而來。法國的殖民地一般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是獨立,如越南、柬埔寨、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國家;二是繼續作為法國海外屬地,如留尼汪、法屬蓋亞那、瓜德羅普等。

世界絕大多數殖民地都爭先恐後的掙脫“枷鎖”,尤其是深受殘害的非洲地區,更是成為民族解放運動中心之一。留尼汪島最重要的鄰居,馬達加斯加於1960年成功獨立,模里西斯島和羅德里格斯島也與英國分道揚鑣,組成“模里西斯共和國”。

但即便如此留尼汪島依然紋絲不動,繼續安分地待在法國的管轄之下,自1964年以來成為法國僅有的5個海外大區之一。

因此,留尼汪島和法國本土的聯絡就顯得尤為密切。想要更好的工作或教育機會,都會優先考慮前往本土;得益於與法國其他行政區一樣的地位,從留尼汪島到本土工作生活幾乎沒有任何的障礙和門檻可言。

不單是發展機會、福利政策將留尼汪島和法國緊密地捆綁在一起,當地居民高度的認同感也是留尼汪人不願獨立的重要原因。在多樣性族裔的留尼汪島上,白人以四分之一的比例佔據絕對優勢,他們大多是當年遠渡重洋而來的法國居民的後裔;而其它佔有相當分量的印度裔、華裔等,也都是當年受法國影響遠道而來的勞工。

在法國政府不遺餘力的開發下,留尼汪島被貼上了諸如觀光勝地等更多的標籤,旅遊業逐漸成為了留尼汪島另一大支柱產業。坐享著法國參天大樹的“庇佑”,留尼汪島與非洲其他地區相比,人均收入和社會穩定程度都不在同一個對比量級上,留尼汪社會關於獨立的聲音可以說幾乎沒有。

長期作者|陳相成重慶理工大學工商管理本科在讀|時政發燒友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