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此人創造了76戰64勝12平的戰績,卻因他鋒芒太露被人車裂洩憤

菜單

此人創造了76戰64勝12平的戰績,卻因他鋒芒太露被人車裂洩憤

吳起生於春秋戰國交界時期,是當時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他曾率領魏軍大敗秦軍,替魏國打下大片河西土地,並創造了76戰64勝12平的戰績。

在吳起的成名戰中,此人以五萬兵力擊破五十萬敵軍,為後世留下不遜色於淝水之戰的戰場傳說。吳起在軍事上的天賦當世第一,與其同時期的將領無人敢拭其鋒芒。在歷史上,吳起的兵書《吳子》的地位與《孫子》並稱為《孫吳兵法》,可見,吳起與孫武的成就不相伯仲。

此人創造了76戰64勝12平的戰績,卻因他鋒芒太露被人車裂洩憤

難能可貴的是,吳起不但在戰場上表現出色,在政治上也頗有建樹。在楚國任職期間,曾力排眾議推動改革,使楚國在短短一年時間內迅速壯大,所向披靡。在吳起的帶領下,楚人不但平定了百越之亂,還攻佔了陳、蔡兩國,連趙、魏、韓三國的攻勢也被一一化解。

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樣功勳卓著的人才可謂鳳毛麟角,但這樣出色的英雄人物為何最後死於非命呢?說到底還是因為吳起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此話雖有自相矛盾之嫌,但卻是事實,吳起的政治天賦出色,但他的主張太過強硬極端,難免會遭受排擠誹謗,最終慘淡收場。

此人創造了76戰64勝12平的戰績,卻因他鋒芒太露被人車裂洩憤

吳起出身於衛國,家庭條件優秀。年輕時的吳起為了一展宏圖,散盡家財四處尋求出路,結果花光財產也沒能求得一官半職。吳起的行為迅速招來同鄉的嘲笑,鄰居紛紛對其指指點點。年輕氣盛的吳起忍受不了風言風語,乾脆殺了三十幾個詆譭他的同鄉,案發後潛逃國外。

吳起來到魯國時,正趕上齊國進攻魯國,為了贏得魯國國君的信任,混得一官半職,吳起不惜出賣自己的結髮妻子,將齊國出身的老婆殺死在家中,藉此表明自己對魯國忠心耿耿。雖說吳起用妻子的性命換來在吳國入仕的機會,並在與齊國交戰的過程中一展拳腳,但他也因為殺妻遭受同僚詬病,最終魯國公將吳起貶為庶民,將其流放出國。

俗話說三歲看老,性格決定命運,吳起的人生早在他散盡家財殺妻求官時就已註定,這種人雖能位極人臣,但勢必會因為極端的脾氣秉性不得好死。離開魯國後,吳起來到魏國,遇到了人生中的伯樂魏文侯。在魏文侯的提拔下,吳起平步青雲,一身抱負終得施展,使魏國在十幾年內迅速發展。

此人創造了76戰64勝12平的戰績,卻因他鋒芒太露被人車裂洩憤

來到魏國的吳起先是帶領魏軍擊破秦軍,佔領了大部分河西土地,替魏國擴張疆域數千裡。此後,吳起還別出心裁地制定了一套士卒考試的制度,替魏國培養了大量軍事人才。戰國時期魏國憑藉“魏武卒”名震天下,便是吳起的功勞。

等到魏國選相時,吳起已在魏國建立赫赫戰功,此時的吳起自恃甚高,覺得國相之位勢在必得。結果經過層層選拔後,田文當選國相。心思狹窄的吳起竟跑到田文的家中指著田文的鼻子質問:“你田文有何德何能?憑什麼能擔任國相?難道你的功勞比我還多嗎?”

吳起的舉動將他小人的城府顯露無疑,絲毫沒有一個政客該有的風範,反倒是像個不成熟的小孩一樣自負計較。最終,田文並未跟吳起一般見識,反倒對其禮遇有加,這才使魏國未鬧出“將相失和”的亂子。

此人創造了76戰64勝12平的戰績,卻因他鋒芒太露被人車裂洩憤

田文過世後,繼承相位的公叔痤可沒有田文那般豁達的心胸,此人對吳起十分忌憚,早就想除掉這個政敵。

公叔痤心生一計,一邊建議魏武侯將公主許配給吳起,另一邊讓自己的公主老婆當著吳起的面痛罵自己。公叔痤的一出好戲使吳起覺得魏國公主缺乏禮教,結果魏武侯打算將公主許配給吳起時,吳起一口回絕。至此,魏武侯失去了對吳起的信任,逐漸開始排擠吳起。

此時的吳起仍對自己的怪脾氣不自知,在魏國遭受排擠後,一氣之下遠走楚國。楚悼王聽說吳起是個人才,立即任命他為楚國令尹。從這以後,吳起便在楚國開始了一番雷厲風行的改革,一身的政治天賦終得施展。

此人創造了76戰64勝12平的戰績,卻因他鋒芒太露被人車裂洩憤

其一、制定法律並將其公佈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

其二、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其三、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

其四、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其五、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

其六、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此人創造了76戰64勝12平的戰績,卻因他鋒芒太露被人車裂洩憤

從表面上來看,吳起的改革的確取得了不少成效,然而吳起在改革過程中將矛頭指向了貴族階級,將全國上下的貴族們得罪個便。等楚悼王死後,吳起失勢,復辟的保守勢力重新崛起,貴族們派人將吳起殺害,還將其車裂洩憤。

可以說,這從吳起的生平來看,他的結局完全是咎由自取,而這些都是性格缺陷導致的。

參考資料: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