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代死刑犯處決,午時三刻或秋後問斬,究竟有什麼講究?

菜單

古代死刑犯處決,午時三刻或秋後問斬,究竟有什麼講究?

大家好,我們的大橙橙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我們經常看到古代在處決犯人的時候,有經常慣用的三個條件,比如午時三刻,還要推出午門外,而且一般行刑的時間都會放在秋後,其實在中國曆朝歷代,處決犯人不一定要遵循上面的習慣,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級別,一般也就只有大奸大惡的人,才能夠享受這樣的一種待遇。

古代死刑犯處決,午時三刻或秋後問斬,究竟有什麼講究?

在古代,普通犯人,尤其是在全國各地的死囚,未必都享受午門待遇,一般都是菜市口問斬,為何要選擇菜市口,自然也是因為這個地方人比較多,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為了維護統治者,樹立一定的權威,所以故意選在人多的地方處決犯人,同時對老百姓造成威懾,是他們對於皇權產生莫名的尊重可恐懼。

古代死刑犯處決,午時三刻或秋後問斬,究竟有什麼講究?

算起來在午門也從來都沒有 處決犯人的記錄,其實如果我們去過北京故宮的話,就可以知道,午門其實就是進入宮城的一道門,作為進出最重要的通道,皇帝自然也不會蠢到在自己家門口殺人,之所以留下這樣的習慣,是從明代的時候開始的。

古代死刑犯處決,午時三刻或秋後問斬,究竟有什麼講究?

明代一些大臣在諫言如果不小心觸怒皇帝的話,就會被推出午門,但這時候也不是斬首,而是廷杖,所謂廷杖,就是當中將官員的衣服剝掉,當眾大屁股,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也都見過,而且這種處罰方式,對於讀書人來說,其實是一件有辱斯文的事情,而且廷杖在明代被髮展以後,成為了一種比斬首更加嚴酷的刑罰,嘉靖皇帝因為大議禮事件,曾創造一次性杖斃17人的記錄,可見打板子也不是誰都能受得起的。

古代死刑犯處決,午時三刻或秋後問斬,究竟有什麼講究?

既然午門不是斬首的地方,那麼就只剩下一個地方菜市口了,菜市口其實是清代的時候,處決犯人的場所,也是從清代的時候才流行起來的,歷史上最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也是在菜市口被刑決的記錄,甚至圍觀的人還繪聲繪色的記錄下了當時的一幕,及其血腥殘忍。

古代死刑犯處決,午時三刻或秋後問斬,究竟有什麼講究?

而行刑的時間也多半是在秋後午時三刻,至於秋後其實就是二十四節氣裡面的秋分,在古代漢朝以後,統治者規定一般只有秋冬時期 才能夠執行死刑,漢朝儒學大師董仲舒就曾經有過記錄: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適應四季變化。而選擇在午時三刻,是指中午十二點的時候,這時候的人們大多數犯困,所以囚犯在被處斬的時候,往往也能少些痛苦,加上此時陽氣上升,由於封建迷信的思想,一般認為陽氣上升之時,死去的人就連鬼也做不成,只能安穩的下去投胎,故而按照這樣的習慣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