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樂毅打齊國,為何要留下兩座城,讓齊國有翻盤的機會?

菜單

樂毅打齊國,為何要留下兩座城,讓齊國有翻盤的機會?

大家好,我們的大龍貓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參考資料:1。《史記》2。《戰國策》3。《孟子》4。《報燕惠王書》樂毅,戰國名將,文武雙全。大家都知道,樂毅為昭王攻齊國,連下齊城七十多座,都快把人齊國打沒了,但又對齊國最後的兩個城邑莒城和即墨長期圍而不攻,最後齊國的田單正是憑藉著這兩城反撲,又把丟失的土地都奪回去了。那麼,當時的樂毅勢如破竹,為何不一鼓作氣消滅齊國呢?我們來看。春秋戰國時,列國混戰,到戰國末期,漸漸有了七大強國,稱戰國七雄。燕國在戰國七雄中居於弱勢,列國常欺負於燕。燕昭王即位,以燕弱為恥,日夜難眠,苦思強燕計策。老臣郭隗相機獻“千金買骨”策,讓昭王愛才之名遠揚於列國,結果成功拐到了劇辛、鄒衍、屈庸、樂毅等諸多名臣猛將,其中,又以樂毅最為著名。

樂毅打齊國,為何要留下兩座城,讓齊國有翻盤的機會?

樂毅原本是魏名將樂羊後裔,原本是為魏國服務,當時為魏昭王出使燕國,到了燕國以後,昭王很看重他,就不想放他走了,結果真把樂毅說動留下了,給了他很大的權力,做過亞卿,上將軍,後封昌國君。這裡有個很有趣的點,樂毅當魏國使者,怎麼就可以投降別國當大官了呢?這不是不忠嗎?我們知道,戰國時是百家爭鳴,很多人沒有後世新儒家忠君思想的束縛,那主要是漢武帝董仲舒後才有的。戰國時,不興“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一套,《孟子》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你對我好,我才對你好。 當時這叫“君臣以義合。”

樂毅打齊國,為何要留下兩座城,讓齊國有翻盤的機會?

樂毅得了燕昭王的看中,也很給力,燕國迅速走向強大。當時的齊國強盛,不斷擴張,於是各國就商量著合兵打它。樂毅當時頗有名氣,列國的很多領導都很看重樂毅。當時的趙惠文王更是乾脆把相國大印都給了樂毅,這同樣很有趣,當時的人是可以同時在幾個國家裡任職的。就這樣,樂毅領著五國聯軍就去打齊國了。濟水之戰,聯軍大勝,樂毅覺得燕國的力量已經足夠打敗大敗後的齊國了,就把其它國家的部隊遣返了,這樣就可以讓燕國獨佔勝利果實了,有趣的是,各國的聯軍竟然還真就走了。就這樣,樂毅帶著燕國部隊繼續打,一直把齊都臨淄都打下了。但之後,樂毅卻對齊國的莒城和即墨圍而不攻。

樂毅打齊國,為何要留下兩座城,讓齊國有翻盤的機會?

部分史書上說樂毅是擔心“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他圍而不攻,在佔領地區減稅,甚至保護齊國的原有文化,優待名流士子,是為了收服人心,從根本上瓦解齊國。這樣的說法其實有個很大的漏洞?收服人心,你為什麼不全部打完再做,或邊打邊做呢?為何還要給對手留下翻身的一線生機呢?田單讓人誹謗樂毅,說他要在齊國擁兵自重,自行稱王,結果樂毅被換掉了。說實話,田單的“誣陷”也並非毫無根據,自行稱王不好說,但擁兵自重,收服人心確實很容易讓人誤會。樂毅被換將後,也沒敢回去,直接跑去投了趙國。這有沒有一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思呢?筆者認為或許是有一點的。

樂毅打齊國,為何要留下兩座城,讓齊國有翻盤的機會?

樂毅自己肯定是極力爭辯的,他發表了《報燕惠王書》,大肆宣揚了一番自己對先王的忠心及對燕國的貢獻,指責燕惠王換將的無理和虛偽,還引用了伍子胥“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稱自己出走是不為“昏主效愚忠。”當然,這是樂毅的一家之言,我們看看就好了。那麼,到底樂毅當時為何不直接滅掉齊國呢?他真實的心理我們已不得而知。但樂毅的做法,在筆者看來,確實是有些問題的,站在燕惠王的角度來看,懷疑並換掉他,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惜的是,燕國人才底子還是差了些,樂毅走了後,燕國自此再也沒能崛起。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