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殲七“魔改”錄:再改就連親孃都不認識了,還能叫殲七?

菜單

殲七“魔改”錄:再改就連親孃都不認識了,還能叫殲七?

殲七“魔改”錄:再改就連親孃都不認識了,還能叫殲七?

殲七GB:八一飛行表演隊曾經的座駕

七爺大概是國產戰鬥機裡改型最多的一款,這話並不誇張。連上自己用的加上出口的再算上試驗和過渡的,總的改型大概不下三十種。當然這其中很多都是內部裝置的改進,外觀上差別並不大。但對我等吃瓜群眾來說,貌似外觀的改進才是最直觀的。只是飛機外觀的改變,多半也伴隨著氣動佈局和機體結構的改變,所以往往也是“大改”,今天就來梳理一下那些“大改”的七爺。

七爺的第一個大改,應該是殲七Ⅲ。其實殲七Ⅲ的外形還是有參考的,就是米格-21ΜФ。不過,當時並沒有從原產國取得多少米格-21ΜФ的資料,而僅僅是參考了其外形進行改進,最明顯的特徵是碩大的機背,裡面有一個附加的燃油箱,這也增加了殲七Ⅲ的航程指標。殲七Ⅲ是殲七的全天候型,這裡的全天候當然不是指的能全天候飛行,而是全天候作戰,因為當初引進的米格-21和之前仿製的殲七系列夜間作戰能力都極其有限。

殲七“魔改”錄:再改就連親孃都不認識了,還能叫殲七?

殲七Ⅲ

不過殲七Ⅲ的生產數量不多,真正讓殲七家族發揚光大的,其實是殲七M。這是一款出口型,雖然外觀上能直觀看到的只有空速管的上移,但是內部關鍵裝置卻換的很徹底,並且換的還是當時從歐洲進口的先進裝置,機載武器也增加了法制導彈,算是蘇式機體和歐式裝置在中國的集大成,這大概也打開了很多人的思路,於是殲七M也成了後來出口型殲七的基本型號。

殲七“魔改”錄:再改就連親孃都不認識了,還能叫殲七?

殲七M

後來,按時間排序接下來的應該是殲七E。在整個殲七系列的發展過程裡,殲七E的改進無疑是最大的——從裡到外,也是最成功的。一方面改善了全機氣動特性,提高了機動性的很多指標,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掛載能力,發動機也改成了推力更大的渦噴十三。幾套組合拳下來,殲七E不僅迅速佔據了國內低檔主力戰機的位置,在國際市場上也大放異彩,出口了很多友國,帶來不少收益。

殲七“魔改”錄:再改就連親孃都不認識了,還能叫殲七?

殲七E

再後來是殲七FS。殲七系列本來輕巧靈活,機動效能並不差,但是吃虧在資訊獲取能力不足,這與進氣口開在機頭佔據了通常的機頭空間有關係,所以下頜進氣的殲七FS的研製初衷其實目的很明確,就是解放機頭空間。改進後雷達艙允許裝置的雷達掃描天線直徑超過了600毫米,可裝美國APG-68、俄羅斯“甲蟲”雷達等先進火控雷達作為標準裝備,再加上發動機更新,殲七FS的綜合性能比老殲七有了一個較大的飛躍。還有一點值得一說,那就是殲七FS是由成飛聯合國內幾個單位共同出資研製,可謂是開創了國內軍機研製的一種新模式,從此讓成飛在殲七的魔改之路上一去不復返。

殲七“魔改”錄:再改就連親孃都不認識了,還能叫殲七?

殲七FS

殲七FS的下頜進氣道後來進一步回縮,成了標準的腹部進氣道,又在機頭加了一對小翼,這就是殲七MF。這樣一改,至少在外觀上又向三代機靠攏了很多。這種方案在幾次航展上露過面,不過大概是已經進入到二十一世紀,這種以上世紀五十年代二代機的機體進行改進的戰鬥機,似乎著實拿不出手了,再加上新一代的殲十、殲二十生產任務比較重,還跟國外合作了FC-1,殲七MF沒有下文也情有可原。但是莫急,殲七E的雙三角機翼、FC-1的蚌式進氣道都是好東西,因此大概是本著“有棗沒棗打三竿”的原則,成飛後來還推出了裝有雙三角機翼的殲七MF、裝有蚌式進氣道的殲七MF……等方案。

殲七“魔改”錄:再改就連親孃都不認識了,還能叫殲七?

殲七MF的兩種方案

再後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作為國內主力戰機之一的殲七E還沒閒著,圍繞雷達和人機功效等又進行了一輪改進,就成了殲七G——一開始還叫殲七EG,意思大概是“殲七E改”,不過沒多久就全部統一成了殲七G。機頭沒改,只是把原來裝在進氣調節錐裡的測距雷達換成了一具小型脈衝多普勒雷達,雖然還是比不上標準三代機水平,但是發現目標的能力無疑能得到提高,加上頭瞄等裝置加持,也進一步提高了近距作戰能力。另一個顯著的改進是原來的框架式座艙換成了整體風擋座艙,改善了飛行員視野。

殲七“魔改”錄:再改就連親孃都不認識了,還能叫殲七?

殲七G

到此結束了?還沒呢!別忘了殲七還有個同門堂弟——隔壁貴飛的“尖叫七”。面對三代機服役後教練機市場的缺口,洪都推出了L-15,而原來生產殲七同型教練機的貴飛也推出了這款“山鷹”。乍一看前半截多半會眼前一亮,再一看後半截禁不住心中一涼——這不是殲教七的屁股麼?連兩塊腹鰭都原樣奉上。

殲七“魔改”錄:再改就連親孃都不認識了,還能叫殲七?

“山鷹”

再後來呢,目前還沒有,據說殲七MF還在改,但畢竟有的飛機,改著改著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