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論功不易,平定王則起義,《宋史》將參與者都寫成是第一功

菜單

論功不易,平定王則起義,《宋史》將參與者都寫成是第一功

每當農民起義被平定後,古代統治者都會論功行賞。

但問題是功勞大小的議定,很多參與的人都以為自己立了大功,或自己才是頭功。

不僅當時搞不清楚,而且以後寫史也混亂得很,讓真正的功臣被埋沒。

北宋時仁宗時期,貝州地區(今河北邢臺)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領導人叫王則,史稱“王則之亂”。

論功不易,平定王則起義,《宋史》將參與者都寫成是第一功

宋仁宗劇照

這場起義比以往的起義更加先進,王則一方面利用彌勒教傳佈著變革世道的思想,動員動員貧苦百姓參與,另一方面利用他曾參軍的身份,動員當地計程車兵起義。

起義持續兩個多月最終失敗,王則被擒解押開封處死。

起義平定後,論及功勞,《宋史》中的說法就前後不一。

慶曆七年(1047年)十一月,王則起義後,宋仁宗任命明鎬為河北體量安撫使,前往平叛。初期不利,文彥博又主動自請平叛,朝廷便以文彥博為宣撫使,明鎬為宣撫副使平叛。

這在兩人的傳記中都說的十分的清楚:

“王則叛,命鎬為體量安撫使;則未下,又命參知政事文彥博為宣撫使,以鎬副之。”

“貝州王則反,明鎬討之,久不克。彥博請行,命為宣撫使。”

文彥博和明鎬為平叛的主帥和副帥,平叛之功自然他們是最大的。

論功不易,平定王則起義,《宋史》將參與者都寫成是第一功

《宋史·文彥博傳》記載:“旬日賊潰,檻則送京師。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明鎬傳》也記載道:“貝州平,遷端明殿學士、給事中、權三司使”、“貝州平,遷端明殿學士、給事中、權三司使”。

除了這兩人之外,自然還有其他的將領也都受到賞賜。

“諸將悉超遷,都虞候、士卒八千四百人,第其功為五等,每等遷一資。”

問題就在這些將領身上,《宋史》的記載有所不同,容易讓人誤解。

如《宋史·楊燧傳》記載:

“楊燧,開封人。善騎射,應募隸軍籍,從徵貝州,穴城以入。賊平,功第一,補神衛指揮使。”

挖地道攻入貝州的楊燧立下了第一功。

論功不易,平定王則起義,《宋史》將參與者都寫成是第一功

而另外一個將領劉閴也是第一功。

《宋史·劉閴傳》記載道:

“從文彥博討貝州,次城下,攀壘欲登,賊以曲戟鉤其甲,闃裂之而墜。議者欲穿地道入,闃曰:‘穴地積土,賊且知之。城瀕河,若晝囊土而夜投諸河,宜無知者。’彥博以為然。穴成,闃持短兵先入,眾始從,遂登陴,引繩而上,遲明,師畢入。貝州平,功第一,擢虎翼指揮使。”

勇猛的劉閴建議挖地道是把土扔進河中以防王貝知曉,他又是第一個衝進地道攻入城中,此戰也是“功第一”。

而《鄭驤傳》說的更簡略:“王則反,討平之。”

鄭驤當時是河北轉運使,你要看這個傳記,感覺平定王則就是他一人做的。

論功不易,平定王則起義,《宋史》將參與者都寫成是第一功

《宋史》中關於平定王貝之亂,一些人“各擅第一功”,並不是他們是並列第一那麼簡單。

《宋史》“卷帙最繁”於二十四史中是公認,立傳入史的人很多,而不少實際上沒有必要為其立傳或可以附於他人傳記之後的。

但是《宋史》不厭其煩給大量人的立傳,這除了當時元朝修史者匆忙修史緣故外,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宋代統治者。

宋代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為大量文人立傳,以獲取士大夫的支援。雖重文輕武,但是武將也大量立傳,以籠絡他們。

青史留名,是每個人都最在乎的。

兩宋三百多年曆史,載入列傳的多有兩千多人,比唐史的列傳多出一倍。

論功不易,平定王則起義,《宋史》將參與者都寫成是第一功

所以這就會出現一件事很多人參與的情況,敘述的情況也就有差距。

“往往有數人共一事,而立傳時則以其事分系之,若各為其事而不相同者。”

在某一人的傳記中,他就是主角,自然圍繞他來寫了。

因此同一件事,在被他們各自寫入自己履歷的時候,又各自出自己,說自己的功勞第一,“各擅第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