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當年,如果韓信聽從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是否能打敗劉邦

菜單

當年,如果韓信聽從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是否能打敗劉邦

眾所周知,韓信滅齊後,下屬蒯通建議韓信自立為王,但韓信未聽取其勸告。

在垓下之戰滅楚後,天下基本統一,韓信追隨劉邦出生入死,鞠躬盡瘁,但劉邦覺得其功高蓋主,最後被冠以謀逆之名慘遭殺害。

然而,若當初韓信在滅齊之後,聽取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是否能打敗劉邦?

當年,如果韓信聽從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是否能打敗劉邦

韓信滅齊、濰水之戰

公元前206年,楚漢之爭正式拉開帷幕,大戰一觸即發。2年之後,劉邦任命韓信北上滅齊。

項羽得知韓信伐齊,無疑是在斷他的後路,就任命手下大將龍且與齊王匯合聯手攻打韓信。

龍且向來瞧不起韓信,掉以輕心最終濰水之戰龍且戰死,齊王被活捉,自此楚國的勢力被大大地削減。

此時,韓信已然成為了戰無不勝的大將軍,並封齊王,其實力與威望完全可與項羽劉邦媲美。

項羽見狀便派手下的武涉前去遊說,但韓信當初在楚時未能得到項羽的重用,所以便不願再幫他。

當年,如果韓信聽從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是否能打敗劉邦

這時韓信手下的謀士蒯通,他看清了天下的政治局面,楚漢之爭成敗全在韓信,便勸說韓信自立為王。

但韓信卻一直念著漢王的好對蒯通說“漢王待我甚厚,我怎能向利而背義。”蒯通一再勸說:

“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又以勾踐和文仲為例,蒯通的意思就是,你現在的功勞過大,不自立為王便會引來殺身之禍。

韓信仍是猶豫不決,幾天後韓信仍決定不被背叛劉邦,蒯通聽後只留下:只考慮細節的人,不可與他謀大事;只想為人臣得人,當然不會有當君王的意圖”的一句話。

看韓信未採納自己的意見,又怕引火上身,為保全性命,蒯通選擇裝瘋賣傻。可不免有人問,如果那幾天韓信聽取了蒯通的勸告,天下局勢是否將會發生改變呢?

當年,如果韓信聽從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是否能打敗劉邦

韓信:有匠人之才,無帝王之心

《史記》詳述記載:韓信的軍事謀略過劉邦,卻又有功高蓋主之說。秦末,韓信投梁、項未得重用轉投劉邦,楚漢之爭一開始,劉邦便只為了擊垮項羽而重用韓信。

韓信滅齊後,身為一軍主帥的他,雖拒絕了蒯通的勸說反叛劉邦三分天下,但軍事謀略超高的他,又豈會不知自古以來的帝王之心。

一方面,他雖感激劉邦的知遇之恩,心甘情願做漢王的羽翼,但多次在征戰中逼迫劉邦向其“討官封王”,還強求尚方寶劍並讓劉邦承諾“五不死”。

以為只要他一心為大王打江山不造反,劉邦便會顧念他多年征戰的功勞與其相安無事,可殊不知他早已將自己的命運交付到對方的手裡了。

另一方面,韓信看似手握重兵,但他僅有的只是指揮權,手下的大將幾乎都是劉邦的心腹,而劉邦也不止一次輕易奪掉他手中的兵權。

當年,如果韓信聽從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是否能打敗劉邦

不難理解,韓信就算聽取了蒯通的建議自立為王,但手下的兵權實則掌握在劉邦的手裡。

自此,韓信覺得脫離劉邦風險太大,不打無把握之仗,所以這是韓信權衡利弊後的理智決定。

從種種的跡象來看,即便當初韓信聽取了蒯通的話,憑藉著韓信的軍事才能奪得了天下嗎?也不過是第二個楚霸王罷了。

當時,群雄割據時局動盪,韓信沒有新進的政治理念,所想的只是一統天下分封諸侯,稱霸一方罷了。

因此,韓信所想於當時的時局來說,已完全不適用,故韓信有將相之才卻無帝王之心,即使有心謀反也很難奪得天下。

當年,如果韓信聽從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是否能打敗劉邦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談起韓信的一生,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此人便是蕭何。蕭何超高的政治謀略家,韓信淮陰人也,項羽路過淮陰韓信前去投奔並未得重用,此後韓信灰心轉投劉邦。

一開始,韓信在劉邦那裡也未得重用,這時劉邦身邊的謀士蕭何看中了韓信的才能,便向劉邦舉薦。

可此時韓信已經走了,為了惜才,蕭何月下追韓信,這才成就了他當時的大將軍之威名。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韓信付出全部兵力勢必要奪楚地,以一首楚歌吹散江東子弟,項羽兵敗自刎,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

當年,如果韓信聽從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是否能打敗劉邦

此時,韓信戰功顯赫,已然引起主人的不安,今後再難安穩。韓信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但政治謀略卻不如年長二十歲的劉邦。

劉邦雖不懂打仗,但知人善用是他最大的優勢,歷代帝王之心深不可測,坐在那個高處不勝寒的位置上自然疑慮過多。

垓下之戰後天下初定,當時的韓信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功高震主,除了江山已無法再封,他的末日也悄然來了。

之後,劉邦不斷地削弱韓信的勢力,封韓信為淮陰侯,這種明升暗降的封號讓韓信愈發不能釋懷。

若他當初能學張良歸隱山林、不問朝堂事,或許能在淮陰侯這個位置上終老天年,但回顧他一生的豐功偉績怎能甘心就此作罷。

當年,如果韓信聽從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是否能打敗劉邦

先前滅齊後,向劉邦索要封號這件事情,本來就讓劉邦對他心生忌憚。現在,劉邦有了殺他的機會,又怎會放過呢!最後,劉邦聽從了蕭何的建議以謀逆之名殺了韓信。

史載,韓信被貶淮陰侯期間,劉邦與其有過一段對話,劉邦問:“如我能將幾何?”韓通道:“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劉邦又問:“於君如何?”韓信答“臣多多益善耳”。韓信並不在意這些對話,只是他已提前說出了身死鍾室的答案了。

其實,對於蒯通的話,韓信並沒有忘記,臨死前他還說著“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劉禹錫的《韓信廟》道出了韓信的一生: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當年,如果韓信聽從蒯通的勸告自立為王,是否能打敗劉邦

簡單來說,韓信可以讓身下的坐騎為他衝鋒陷陣,卻無法讓疾馳的馬蹄躲過政治的羈絆。

當他最終摔落馬下,才發現自己一開始就跌入了一片無聲的沼澤,他留給世人的最後的記憶是馬蹄過後的一串無望泡影。

作為軍事家和戰略家的韓信無疑站在歷史上名將的序列,但兩千多年的時光飛過,現在再審視這一生無一敗績的大將軍,便會發現,其軍事思想的強大並不能掩蓋政治謀略的孱弱。

事實上,從項羽軍中走出的那一刻起,從他成為劉邦帳下大元帥那一刻起,便註定了他是劉邦手中的一顆棋子,無論他如何盡力的保全自己,卻也無法掙脫他棋子的命運。

一個機遇,一種選擇,政治紛爭,爭權奪利,皆為歷史塵埃,沒有成功與失敗,只有一種選擇與另一隻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