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巾幗不讓鬚眉,班氏父子三人共撰《漢書》

菜單

巾幗不讓鬚眉,班氏父子三人共撰《漢書》

上一章我們講了《史記》的撰寫者司馬遷,及《史記》的主要內容和偉大成就,今天我們順著歷史的車輪,來到了東漢,看一看東漢的學者書生是如何撰寫他們的故事。

繼《史記》出世後,文學界對於史書的記載有了更強烈的認知,豐碑式的《史記》給了後來人更多的啟發,東漢年間的班家父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人(今陝西省咸陽市附近),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彪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班彪生於西漢末年,自戰亂中便別寫了諸多史籍,東漢初年官至徐縣令,後因身體原因退隱歸林,專注於史學研究,並寫成了《後傳》等60餘篇史料,為後世所重。

巾幗不讓鬚眉,班氏父子三人共撰《漢書》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秉承父志,以父親所撰寫的《後傳》為基礎,修撰《漢書》,因其功績卓越,後人常以“班馬”來稱班固與司馬遷,這也是一份獨有的榮耀。後因階級鬥爭失敗而冤死獄中。

巾幗不讓鬚眉,班氏父子三人共撰《漢書》

班昭(約公元49年-公元120年),字惠班,是東漢初年有名的才女,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因父兄的薰染,喜愛歷史,因長兄死於獄中時《漢書》並未完著,漢和帝便下令讓班昭補作。班昭不僅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位飽學詩書的女史學家,也是“二十四史”中獨一無二的女撰寫者。

受《史記》的影響,漢書也沿用了紀、表、傳等形式的體制,但也標新立異地把“書”改為了“志”,取消了“世家”的單列,統一編寫入“傳”中,這些變化,也在後世的文史書中流傳了下來,最經典的莫過於後世的《三國志》等著作。

巾幗不讓鬚眉,班氏父子三人共撰《漢書》

《漢書》與《史記》是不可分割的,兩書對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都有描述,但多半引用了《史記》的文書,而漢武帝中後期以後的漢史文化,《漢書》最為系統和完備。《漢書》的獨到之處還在於增加了刑法、五行、地理、藝文等方面的記載,對於後世研究漢史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藝文志》中甚至出現了一種新的表現形式,記錄了當時存世的學派源流書籍等,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圖書目錄。

巾幗不讓鬚眉,班氏父子三人共撰《漢書》

不過人無完人書無完書,不論是班固還是《漢書》,都存在著缺點,班固太注重於推崇儒家思想,曾批評司馬遷不以孔子的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而《漢書》也更偏喜好於古字,對後世的作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班氏父子三人,是成功的,偉大的,他們也用自己的畢生心血,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對於班氏家族和《漢書》,您有什麼見解呢,歡迎大家積極留言討論,下期我們也將順著歷史洪流,繼續講述那史書的故事。

巾幗不讓鬚眉,班氏父子三人共撰《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