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三國此人實力堪比關羽,位列武廟七十二將?孫權聽他名字聞風喪膽!

菜單

三國此人實力堪比關羽,位列武廟七十二將?孫權聽他名字聞風喪膽!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作為追隨過四任主公的降將張遼,白門樓上深得一向心高氣傲的關羽敬重,併為之向曹操求情,自然有他過人之處。當然,張遼後來能聞名天下,躋身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很大程度上與逍遙津之戰以八百人大破孫權十萬雄師、一夜之間威震江東有關。張遼在逍遙津之戰所創下“八百破十萬”的赫赫戰功及“張遼止啼”的鼎鼎大名,無可厚非成為武廟七十二將的最大資本。建安二十年八月(215年),在逍遙津(今安徽省合肥市東北隅),張遼率領曹軍抵抗孫權指揮吳軍的一場合肥保衛戰役。該場戰役分前後兩期。前期,張遼以800名將士衝擊孫權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使孫權丟掉主帥麾旗,逃跑到山冢,令東吳軍隊全都披靡潰敗、望風而退、聞風喪膽。後期,張遼率領追兵,再次擊破孫權等人,迫使孫權蹴馬趨津,跳過斷橋,才免於被活捉。逍遙津之戰,不僅化解了合肥之圍,還是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甚至讓東吳聞遼色變,博得“止夜啼小兒哭聲”的威名。

三國此人實力堪比關羽,位列武廟七十二將?孫權聽他名字聞風喪膽!

歷史對逍遙津之戰的評價甚多,其中清代學者趙翼的評價最為中肯,“其以少擊眾,戰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戰,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孫權兵十萬。”逍遙津之戰後,張遼不僅威震江東,還讓“張遼止啼”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甚至至今日本民間仍然流傳著“遼來來”的俗語。逍遙津之戰之所以能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是因為主將張遼具備如下三點非比尋常的能力。即,其一,臨危不亂。臨危不懼,指遇到危難,並不顧惜自己。沒有私心,十分英勇。唐朝駱賓王《螢火賦》:“臨危不懼,勇也。”逍遙津之戰的背景是東吳孫權趁曹操在漢中用兵,合肥守備空虛,就親率十餘將,十萬兵攻向合肥。此時,合肥城內的曹軍只有四將,七千兵,又無後援,曹軍主力遠在關中。作為主將的張遼,不僅不怯戰,不棄城而逃,還積極備戰,在戰前開鑿了用來隱藏曹軍舟船的藏舟浦,以便能順利守城。

三國此人實力堪比關羽,位列武廟七十二將?孫權聽他名字聞風喪膽!

其二,顧全大局。顧全大局,指從整體的利益著想,使不遭受損害。守合肥時,張遼與樂進、李典等諸將不和:張遼與李典有殺叔(李乾)之仇;樂進不服張遼後來者居上。然而在開戰之前,張遼卻主動放下臉面,降低身份,主動與諸將同心協力,共同擊退孫權。不僅如此,張遼還主動要求帶領敢死隊出去衝殺,親自先登直陷敵陣,以一將八百兵大勝孫權五將十萬兵,致使逍遙津之戰大獲全勝。張遼在國家大事面前不計較個人恩怨,不動與同僚精誠合作,共同對敵。其三,不畏生死。不畏生死,指大義凜然,不畏懼生死。作為曹軍在合肥城內的主將,本應坐鎮指揮,而不是上陣殺敵。可是張遼不僅上陣殺敵,還親率敢死隊衝鋒陷陣,甚至突圍出來後又殺進包圍幾層的東吳軍,把餘陷在重圍的敢死隊救出來。在親率八百死士對戰孫權十萬軍,張遼就已置個人生死而不顧,死亡之間,毫無懼色,看淡生死,從未想過能有生還機會。張遼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成就“張遼止啼”的威名,才能有“(曹操)大壯遼,拜徵東將軍”的器重。

三國此人實力堪比關羽,位列武廟七十二將?孫權聽他名字聞風喪膽!

逍遙津之戰,張遼運用八百死士衝鋒挫吳軍銳氣的策略,並巧設埋伏,以少勝多擊潰了孫權十萬大軍。至此,張遼的威望甚至超過了許多曹氏宗親。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曹丕在黃初六年(225年)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下詔說:“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筆者按:威震,指使人震驚的威力或聲勢。張遼,在現曹吳的合肥保衛戰中逍遙津之戰,各方均不利的情況下,以八百死士擊潰孫權十萬大軍。所以,瀕臨絕境時,只要有臨危不亂、力挽狂瀾的信心,只有意志堅定,抱著必勝必成的信念,才能激發出潛力來攻克難關,進而才有可能挽回劣勢,轉危為安。相反,一旦失去了必勝的信念,必定會失去鬥志,也就失去轉危為安的可能。總而言之,主(將)帥的態度決定手下人計程車氣。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