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薦讀】《詩經·甘棠樹》原文翻譯,甘棠樹茂密又高大,莫剪枝葉莫

菜單

【薦讀】《詩經·甘棠樹》原文翻譯,甘棠樹茂密又高大,莫剪枝葉莫

【薦讀】《詩經·甘棠樹》原文翻譯,甘棠樹茂密又高大,莫剪枝葉莫

在中國古代,對於一個人的功德是極為看重的。

做官的,要為百姓請命,才能受到後人的愛戴。

百姓也要守護聖人的基業,不忘感恩曾對自己的幫助。

鑄就一個懂禮守法,人人向善的美好社會。

《詩經》中的一篇詩文,透過一株植物,來表達敬仰聖賢、愛護自然、崇尚美德的美好願望。

【薦讀】《詩經·甘棠樹》原文翻譯,甘棠樹茂密又高大,莫剪枝葉莫

譯文:

甘棠樹茂密又高大,莫剪枝葉莫砍伐,召伯曾露宿大樹下。

甘棠樹茂密又高大,莫剪枝葉損傷它,召伯曾休息大樹下。

甘棠樹茂密又高大,莫剪枝葉彎折它,召伯曾歇息大樹下。

1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詩經》中有許多作品,都符合他認為一個理想社會的模樣。

《甘棠》在詩教過程中有記載的評點最多,上博竹簡殘留的《孔子詩論》中有四處是關於這首《甘棠》,足見孔子儒家對這篇甘棠的喜愛。

2

甘棠是一種植物,屬於薔薇科,枝條上有刺,也比較堅韌。

詩歌反覆強調甘棠樹枝繁葉茂,告誡後人勿將其砍伐毀壞掉,因為召伯曾經在這樹下搭建草屋居住過、歇息過、休息過。

這首詩就是一首懷念召伯,歌頌召伯德政的詩。

百姓們對甘棠的喜愛,是因為召伯的賢德,深受百姓愛戴。

召伯姓姬,周文王姬昌庶子,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的異母兄弟。

他與周公旦建立“成康盛世”,打下了延續八百二十五年的堅實基礎。

相傳召伯到南方治政,在一個小村莊的甘棠樹下聽訟審案“甘棠村”。

召伯過世,當地的百姓睹物思人,告誡世人,不能砍伐甘棠樹,連枝條也不能隨意撥弄。

百姓愛敬甘棠樹,就如同愛戴召伯一般。

透過對甘棠樹的讚美和愛護,表達了對召公的讚美和懷念。

3

一個好的社會,人們就應該如此互相愛敬,懷有感恩之心,才能讓人間更加美好。

“愛屋及烏”是說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

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們也要不忘記關心父母,回報他們的愛護。

愛是相互的,這樣也會讓你們之間的親情更融洽、更溫暖~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梨棠枝繁葉又茂,不要修剪莫砍伐,召伯曾經住樹下。

梨棠枝繁葉又茂,不要修剪莫損毀,召伯曾經歇樹下。

梨棠枝繁葉又茂,不要修剪莫拔掉.召伯曾經停樹下。

註釋

01、蔽芾(fèi費):小貌。一說樹木高大茂密的樣子。甘棠:棠梨,杜梨,高大的落葉喬木,春華秋實,花色白,果實圓而小,味澀可食。

02、蔽芾(Fei):茂盛。

03、召(Shao)伯:姬虎,周宣王的伯爵,封地為召。

04、茇(Ba):草舍,此處用為動詞,居住。

05、敗:毀壞。

06、拜(Ba):扒。

07、憩(Qi)、說(shuì稅):通“稅”,休憩,止息。

【作品鑑賞】

《甘棠》這首詩的主旨,自古至今認為是諷刺召伯之作,其他幾乎眾口一辭,均認為是懷念召伯的詩作

《甘棠》一詩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認為是諷刺召伯之作,其他幾乎眾口一辭,均認為是懷念召伯的詩作。如《毛詩序》雲:“《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於南國。”鄭箋雲:“召伯聽男女之訟,不重煩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國人被其德,說其化,思其人,敬其樹。”朱熹《詩集傳》雲:“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後人思其德,故愛其樹而不忍傷也。”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在《史記·燕召公世家》中記載得比較明確:“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許多民間傳說和地方誌中的資料也都足以證明召公聽訟甘棠樹下的故事流播廣遠。召伯南巡,所到之處不佔用民房,只在甘棠樹下停車駐馬、昕訟決獄、搭棚過夜,這種體恤百姓疾苦,不攪擾民間,而為民眾排憂釋紛的人,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甘棠》全詩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愛物,人、物交融為一

全詩三章,每章三句,全詩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愛物,人、物交融為一。對甘棠樹的一枝一葉,從不要砍伐、不要毀壞到不要折枝,可謂愛之有加,這種愛源於對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誡人們不要損傷樹木,再說明其中原因,筆意有波折亦見詩人措辭之妙。方玉潤《詩經原始》說:“他詩練字一層深一層,此詩一層輕一層,然以輕愈見其珍重耳。”顧廣譽《學詩詳說》說:“丕言愛其人,而言愛其所茇之樹,則其感戴者益深;不言當時之愛,而言事後之愛,則懷其思者尤遠。”陳震《讀詩識小錄》說:“突將愛慕意說在甘棠上,末將召伯一點,是運實於虛法。纏綿篤摯,隱躍言外。”對此詩的技巧、語言都有精闢的論述,讀者可以善加體味。全詩純用賦體鋪陳排衍,物象簡明,而寓意深遠,真摯懇切,所以吳闓生《詩義會通》引舊評許為“千古去思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