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劉邦、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建立大一統王朝?劉邦是如何保留農民意識的

菜單

劉邦、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建立大一統王朝?劉邦是如何保留農民意識的

劉邦、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建立大一統王朝?劉邦是如何保留農民意識的

明清史專家孟森先生指出,“中國自三代以來,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

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認為農家浪蕩子劉邦、失地佃農朱元璋純粹憑藉機遇、命運和個人能力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創業含金量最高。

熟悉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漢高祖和明太祖推行了大量休養生息和重農抑商的政策,迅速恢復了國力,也一而再再而三地使農業社會思維在中國大地上不斷固化。

不僅如此,即使做了皇帝,劉邦和朱元璋還保留著強烈的農民意識,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分家分地”。

劉邦、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建立大一統王朝?劉邦是如何保留農民意識的

在中國農村的傳統觀念裡,不論是大地主還是小農民,下一代之間雖然長幼有序,但是老爹的東西兒子們人人有份,長子居祖屋,各房都有地,按這個模式一代代開枝散葉,家族根深葉茂。

漢高祖和明太祖把“分家分地”的模式完美地搬到國家制度層面來,就變成了“封建諸王”。

太子位居東宮,其他兒子們在各地建立自己的王國,子子孫孫全都封王,俸祿優厚,國庫供給,整個家族世代衣食無憂,完美實現了中國古代農民的最大夢想。

此外,一是怕子孫們累著,二是怕引起不公平競爭,朱元璋還規定,皇族除了統帥軍隊鞏固邊防和彈壓地方局勢之外,不能科舉、當官、務農、經商,什麼也不能幹。

此後,明成祖朱棣怕其他王爺們有樣學樣也造反,又把諸王的軍權給奪了,還不准他們隨意離開王府所在地。

結果明朝的王爺們就過上了現代“宅男”們的理想生活,不用上班,天天宅在家裡,領工資、生孩子、瞎胡鬧,優哉遊哉,混吃等死。

然而,還是有一些王爺把這種一生無憂的生活過得很悲催。其中最悲催的,當屬遼王家族。

幾代遼王幾乎都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出了奇葩的舉動,而且運氣都很差。

有雄心壯志的沒有遇上幹事業的好時代,混吃等死的成天窩裡反,一心胡鬧的撞到槍口上,好不容易攀上個名人反而被奪了家產,在明朝投生在皇家這麼幸福的生活都被他們給過得這麼悲催,幾代遼王們堪稱花樣作死和運氣奇差的典範了。

劉邦、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建立大一統王朝?劉邦是如何保留農民意識的

第一代遼王:關鍵時刻撂挑子

朱元璋把9個最能幹的兒子封在了北部邊陲,九王守邊,拱衛國門,抵禦蒙元殘餘勢力和其他遊牧民族的侵擾。

在帝國的最東面的遼河流域,朱元璋以廣寧(今天的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為中心設立遼國,東渡榆關,跨遼東半島,西控渤海,南制朝鮮,北聯開原,控制東北諸夷並監管交市貿易,挑選了第十五子朱植,將他封為遼王。

作為一個生在南京、長在南京的皇子,第一代遼王被分配去帝國最邊陲的遼寧上班是很悲催的一件事。

封國位於山海關之外,直接暴露在外族的鋒芒之下,承擔著第一道防線的責任,風險高、擔子重、條件差。

就藩的時候,王宮還沒有建好,只能在大淩河邊暫時安營紮寨,且不說時時進攻騷擾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僅就寒冷的天氣和落後的設施來說,這個遼王就不好當。

不過,遼王頗有雄心壯志,認真訓練軍隊,屢建戰功。朱元璋對遼王朱植很滿意,逐漸擴大他的軍權。

此外,朱元璋還給遼王安排了一門好親事,將武定侯郭英的女兒許給他為遼王妃。

郭英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將領,而且洪武十八年以後,郭英的妹妹郭寧妃開始執掌後宮事務,成為了實質上皇后娘娘。成為了武定侯女婿的遼王在軍事和政治上都獲得了極大的支援,風光無二。

然而突然之間,父親朱元璋去世、侄子建文帝繼位便開始削藩,然後旁邊的鄰居、四哥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了。

一下子,遼王從形勢一片大好落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突然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支援燕王吧,就是叛逆,風險極高,收益呢還能比現在的親王爵位更高麼?支援建文帝吧,就得發兵進攻燕王,且不論打不打得過,畢竟是骨肉兄弟,何況打敗了燕王,建文帝回頭還是要削藩,對自己也沒什麼好處。

其實,當時所有王爺們都面臨這種兩難,絕大多數都選擇了觀望,事後證明也確實是明智之舉。

偏偏在這個戰略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生關鍵時期,遼王做出了一個奇葩的舉動,向建文帝要了一道詔書,拋下手中的重兵,“奉詔”返京了。

這就好比你是一個公司的區域經理,另一個區域經理挑戰總經理的權威,想取而代之,雙方都想爭取你的支援,你兩不相幫也就算了,還主動跟總經理說不幹了要回總部,你想想會有什麼好下場?

遼王這麼奇葩的舉動,建文帝也沒想到。

返京的也有,比如鎮守宣府的另一個“守邊九王”谷王朱橞,但人家是帶兵回來協助防守的(後來還開城門迎接朱棣入南京,徹頭徹尾的政治投機客),遼王就這麼撂挑子不幹了,大老遠地從遼東坐船回南京是什麼意思呢?

建文帝想來想去,只好把遼王轉封到了湖廣江陵(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既然想躲清靜,就先安置到內地去。

結果還沒等到遼王去湖北,燕王朱棣就攻進了南京,奪了皇位。燕王對這個不支援自己的遼王很生氣,拒絕了他重回遼東的請求,讓他按建文帝的意思去江陵,而且還大幅削減了他的俸祿和隨從,僅為親王標準的十分之一。

剛剛展翅想要在邊境建功立業的遼王就這麼喪巢折翅了,雖然其他親王的兵權也漸漸被朱棣奪了,但是起碼留在原封國,故舊屬員仍在,俸祿和隨從還得以保留。相比之下,遼王朱植自作聰明的舉動給自己和子孫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就這麼著,遼王從第一代就開始悲催,頂著“遼王”的名頭、拿著縮水的待遇,被轉封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湖北荊州。

到了湖北荊州之後,遼王朱植鬱悶地生活了22年,和他的四哥明成祖朱棣同年去世。輪到遼王“二代”們花樣作死,繼續悲催。

第二代遼王:三番五次要待遇

第二代遼王朱貴烚(xia,一般人都不認識這字)覺得自己的待遇太差了,在親王之間都抬不起頭,屢次上書朝廷要求提高待遇。

第一次,明仁宗想想,且不論大家都是一個爺爺傳下來的,自己還娶了武定侯郭英的孫女,第二代遼王是武定侯的外孫,論起來都是親戚,就在原來基礎上加了一倍的俸祿。

第二次,明宣宗想想,畢竟是叔叔輩的王爺,也有武定侯這邊的關係,就又給加了300人隨從。

加了兩次,還只有其他親王的五分之一,遼王二代仍不滿意,趁著明英宗繼位,第三次要求提高待遇,沒想到惹了馬蜂窩。

明英宗想,你這邊遼王二代一個人,我們這邊皇帝家都祖孫三代了,事不過三,說是親戚,那都是幾輩人之前的事了,不加。

一次不成,遼王二代繼續請求,英宗不高興了,讓御史們查一下遼王違法亂紀的事。

對於這些混吃等死的王爺們,不違法亂紀的那是異類,遼王二代也是禁不住查,一查一堆為非作歹的事,明英宗就拿遼王二代做了典型,直接給廢了,讓他的弟弟朱貴火受繼任為遼王。

劉邦、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建立大一統王朝?劉邦是如何保留農民意識的

第六代遼王:錯誤的教育方式後果很嚴重

因為被懲戒,遼王們稍微消停了幾代,雖然也是小錯不斷,但總算沒出什麼太大的么蛾子,一晃就一百多年過去了,遼王家也傳到了第六代,朱致格。

和祖上歷代遼王相比,朱致格沒什麼壞毛病,唯一的問題就是身體不好,由遼王妃當家。

恰好六代遼王妃毛氏是個女能人,通曉經史,沉穩有決斷,是管家的能手。

毛氏自己能幹,看丈夫體弱多病,就把希望寄託在兒子朱憲?(jie,一般人也都不認識這字)身上,不斷激勵他讀書上進。

毛氏雖然管家處事有一套,但是子女教育方面卻不太在行,教育方式選的是最招人煩的一種,就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做典型。

比如,毛氏最喜歡說的就是,“憲?啊,你要好好讀書,你看咱們王府護衛老張家的孫子張白圭,跟你同歲,他是什麼條件,你是什麼條件,人家十二歲就已經考中府學生了,接下來就是中舉人、中進士、當大官了。你要是不努力,將來就會被他牽著鼻子走啊!”

這種拿“別人家的孩子”做典型的激勵方法基本不會起什麼好作用,往往還會適得其反。

果然,第七代遼王就對老張的孫子羨慕嫉妒恨,恨他學習好讓自己挨批評,捎帶腳就恨上了護衛老張。

十六歲那年,遼王七代正式繼位,老張家的孫子也考中了舉人,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才少年。

遼王七代被媽媽教育得更加煩悶了,出於惡作劇式的想法,遼王七代把護衛老張叫來喝酒,故意把他灌醉,想借機出口氣,沒想到老張這一醉就醉死了。

要說遼王七代也是“發生這樣的事呢,大家都不想的”,但是兩家之間的心結算是結下了。

要說是普通的舉人或者進士呢,也不會把遼王怎麼著。

只是,他這次得罪的人實在是不一般。因為護衛老張家的孫子中舉以後,考官給改了個名字,叫張居正。

第七代遼王:舉白旗都被人家當成造反

要說遼王七代不喜歡讀書,因為讀書對他來說沒用,無論他讀得多好,朝廷制度在那裡擺著呢,他也不能像張居正一樣考進士,入內閣。

其實呢,他也還是有上進心的,只不過他把上進心用在了別處——討好皇帝。

這時在位的,正是精通禮制和熱衷修道的嘉靖皇帝。遼王學術不行,禮制這事他參合不了,但是修道門檻低啊,他完全能勝任。

於是,遼王七代就擺出一副潛心修道的架勢,不斷為北京城裡一門心思得道成仙的嘉靖皇帝加油喝彩。

嘉靖對遼王七代十分滿意,不僅封了他一個道號叫“清微忠教真人”,還賜給他一枚金印以資鼓勵。屢世不受待見的遼王似乎轉了運,成為了朝廷的紅人。

可惜好景不長,嘉靖皇帝死後,隆武皇帝繼位,在幾位內閣學士的主導下清理前朝弊政,重點整治的就是奉承皇帝修道的皇族親貴。

遼王七代首當其衝,道號和金印被奪了不說,還被揭發出大量罪行。為此,朝廷這方面安排了刑部侍郎去調查。沒想到,調查員的副手一直對遼王不滿,藉機散佈謠言,說朝廷要重辦遼王。

結果遼王七代慌神了,人生關鍵時刻又做出了一個奇葩舉動,竟然在王府裡樹了一杆大白旗,上書兩個大字“訟冤”。

遼王七代估計是戲曲節目看多了,以為舉個大旗喊冤就有人解救,沒想還有扯旗造反的意思,當年燕王朱棣就是樹了一杆白旗,上書“靖難”二字,起兵奪了天下。

不學習真可怕,自己家怎麼從遼寧到的湖北都沒整明白。

劉邦、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建立大一統王朝?劉邦是如何保留農民意識的

一心想算計遼王的人開心得不得了,直接給遼王七代定性為謀反。朝廷調查專員來了一看,覺得遼王違法亂紀那是有的,但是謀反絕對不可能。

當年遼王一代手握數萬野戰精兵都沒有造反,難道遼王七代靠著百十來名護衛就要造反不成?

但是事情只要有人敢說,就有人敢信,別看調查專員不相信遼王造反,但是朝廷裡面可有大把人願意相信。

此時,老張家的孫子張居正已經貴為內閣次輔,當年爺爺醉死的深仇大恨仍然牢記在心。

張居正或明或暗地施加了點影響力,遼王就不出意外地被定性為謀逆,不僅遼王七代本人被廢,直系子孫受封的王爺們也都被廢,連傳了七代的遼王爵位都給廢除了。

更誇張的是,遼王府和全部家產被罰沒之後,竟到了張居正手裡,由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和兄弟們居住。

張居正想必會感嘆,當年爺爺工作的單位,居然有一天變成了自己家的產業。

就這樣,從第一代就因為奇葩的行為而開始悲催的遼王到了第七代竟因為一個更奇葩的行為而被徹底廢除了,全部家產還到了自己原來根本瞧不上眼的護衛家裡,簡直窩囊透頂,悲催至極。

遼王后代:復位直到明朝覆滅都沒實現

然而事情還不算完,十六年之後,張居正去世,萬曆皇帝打算清算他曾經的老師張先生。

看到機會的遼王七代妃趕緊上書朝廷,稱當年數萬家產被張家侵佔。訴狀上到朝廷,配合皇帝攻擊張居正的朝臣們看到的是“張家”,貪財的萬曆皇帝看到的是“數萬家產”,兩廂一配合,以此為藉口抄了張居正的家。

抄完之後?家產入宮,還是和遼王沒什麼關係,至於遼王復位,直到明朝覆滅都沒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