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道德經》成書之謎: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成就“萬經之首”

菜單

《道德經》成書之謎: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成就“萬經之首”

誕生於2500多年前的《道德經》,一直是人們爭相研讀的奇書。古往今來,對它的解讀不下300種。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道德經》在眾多評家眼中,也呈現出千姿百態——有人說它講治世之道,有人說它講養生,有人說它講天道,有人說它講長生之術,更有甚者,有人根據它的記述,煉製出各色神藥、丹丸……

然而,《道德經》究竟是什麼奇書?圍繞著它的一個個謎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道德經》成書之謎: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成就“萬經之首”

《道德經》帛本

1

《道德經》流傳至今,經過無數人刪改,字型、字形、字義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造成現存版本多達100種。

目前最流行的通行版,應是魏晉時期玄學家王弼所注《道德經》。但公認最接近原作的,則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

為什麼?因為這個版本年代最久遠,也最完整。

帛本並不叫《道德經》,而叫《老子五千言》,分為甲乙兩本,內容也稍有差異。其中,甲本不避諱漢高祖劉邦的“邦”字,可推測其抄寫年代早於劉邦在位時期,應在秦漢之際;乙本避“邦”字諱,卻不避劉盈、劉恆的“盈”、“恆”字諱,可推測其抄寫年代應在漢惠帝之前,即公元前210年之前。

1993年,在湖北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簡,其中就有《道德經》,這一版本被稱為《道德經》楚簡本。

經考證,楚簡本的年代最為久遠,距老子的時代僅過去200年左右,可惜的是,楚簡本均為殘片,很不完整。進一步的比對發現,楚簡本與帛本也有很大的差異。

有人就此提出,《道德經》的作者也許並非老子一個人。

那麼,老子究竟是誰?他為何能寫出如此曠世奇書?

《道德經》成書之謎: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成就“萬經之首”

老子出關

2

《道德經》的作者究竟是誰?不妨來看看司馬遷怎麼說。

按照《史記》的記載,關於老子身份的傳說很多,司馬遷採信了其中三個:其一、“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這也是流傳最廣的。老子見周朝式微,遂西行隱居,到函谷關時,在守將尹喜的請求下,撰寫了一本書,就是《道德經》;其二、楚國人老萊子,曾著書15篇,講述道家的作用;其三、周朝的太史儋曾會見秦獻公,對天下大勢有著名的預言,因此有人認為他就是老子。

那麼,老子到底是何人?他又為何要寫《道德經》?

這得從三皇五帝的太古時代講起。

眾所周知,中國以農耕文明為主,農作物的生長受天氣的影響最為嚴重。因此,自三皇五帝開始,天氣預報就成為一個部落、一個國家的核心科技和頂級機密。天氣預報如何實現?依靠觀天象。

八卦就是這樣產生的。伏羲氏透過長久地觀察日月星辰的執行規律,總結出陰陽的概念,並推演出五行八卦。後來,周公又將八卦進一步推演成六十四卦,並形成了《易》。

這是中國最早,也是人類最為古老的“氣象專著”。

如此機密的尖端科技,自然是皇家的“專利”。

然而,靠五行八卦的執行,雖可以判斷一年四季的交替(藉以指導農民播種、收割),卻無法準確預報天氣,對農耕的指導也就不夠精準,怎麼辦?

掌權者分兩個方面加以完善:其一、科技不夠,經驗來湊。為此,歷代王朝均設有專門的部門,設定專人,負責記錄,這就是史官。史官也分為幾類,有的專門記錄皇帝言行,有的負責整理史籍,有的負責採集民風,有的記錄天象異變等等;

其二,經驗倒推,提升理論。如此多的史官,不斷地記載前輩的言行、所思所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資料,再根據大資料提升,完善理論,逐漸就形成了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等等理論,這些理論極大地提升了農耕的效率。

這些科技都屬於皇家“專屬”,這是大前提。而幫助皇家掌管這些“黑科技”的人,就是史官,大約相當於如今的圖書館、博物館館長、管理員之類。

《道德經》成書之謎: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成就“萬經之首”

王子朝奔楚

3

話說到了東周末年,老子就成了掌管“黑科技”的圖書館館長。

正如老子的同行博爾赫斯所說,“圖書館是人類世界最美的地方,而圖書館館長則是最好的職業”,老子在國立圖書館博採眾長,自然對歷朝歷代積累下來的“黑科技”瞭如指掌,成為大周首席科學家。

如果不是發生那件事,也許他的人生會更加輝煌,我們看到的,也不僅僅只是《道德經》這一部經典。

可惜,天不遂人願。

您道是哪件事?在周朝七百年曆史中,它並不算什麼,但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它絕對算得上一件劃時代的事件。

那就是“王子朝奔楚”。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27年,周景王的王后和太子壽相繼去世,沒有嫡子。王子朝為庶長子。按照禮制,周景王就準備立王子朝為太子,卻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大家欲立子朝的異母弟子猛為太子。

為了王室的安定,周景王大力剷除子猛的勢力,給子朝繼位清除障礙。公元前520年,他準備再殺死子猛的兩個盟友,沒想到還沒動手,自己先掛了。

為爭奪王權,子朝和子猛雙方展開了長達七年的激烈鬥爭。最終的結果是,王子朝失敗,不得不逃亡楚國,於公元前505年被刺身亡。這就是“王子朝奔楚”的大致經過。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這種宮廷鬥爭層出不窮,大家也都見怪不怪了。然而,對身處其中的人來說,改變卻是決定性的。

老子就是其中之一。那時,他正擔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每天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不亦快哉。可是,王子朝奔楚的時候,將周王室的典籍、藏書席捲一空。

老子就此失業,好不惆悵。沒了書籍為伴,老子每天只好在河邊枯坐、沉思。最終,他決定西行隱居,這才有了函谷關寫《道德經》。

4

老子為何寫《道德經》?

作為圖書館館長,老子職責可不僅僅是管理圖書這麼簡單(實際上那時也沒人能進館借閱),他除了要整理、撰抄先朝典籍,還要定時釋出研究報告,對君王治理國家提供政策建議,並指導農業生產。

也就是說,圖書館館長還要身兼政策研究室主任、情報局局長、科學院院長等職,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可見一斑,掌握的資源自然是其他官員所無法比擬的。

因此,老子失業後的落寞可想而知,他西出函谷關的舉動也就能夠理解了。來到函谷關,遇到關令尹喜。尹喜知道他身為大周首席科學家,如果不留下隻言片語,絕對是天大的損失,於是以50個燒餅換他一本《道德經》。

這真可謂是“久旱逢甘霖,乾柴遇烈火”,實際上老子深知自己這一走,歷朝歷代的智慧承繼就此中斷,為了延續文明的智慧,他也必須要把古人對天道、人事的理解,做一個總結,留給後世。

也就是說,《道德經》執筆者是老子不錯,卻並非他的原創,而是集歷朝歷代智慧的結晶。

這是《道德經》為何被稱為“萬經之首”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