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歷史|“天命”如何轉移,拓寬中國史學的解釋架構

菜單

歷史|“天命”如何轉移,拓寬中國史學的解釋架構

近年來,“大一統”與“中國”“天下”這三個概念不僅在史學研究中備受矚目,更是引起廣泛公眾興趣的議題。何謂“中國”,如何論述“天下”,“大一統”與前兩者的區別與聯絡何在,又具備何種獨特重要性?在最近由世紀文景出版的新書《“天命”如何轉移:清朝“大一統”觀的形成與實踐》中,本書作者,著名歷史學家、“新史學”倡導者、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楊念群,歷20餘探索深耕,嘗試啟用傳統政治概念的當代學術價值,把“大一統”作為方法,在打通政治史、社會史、思想史的跨領域研究實踐中,開啟理解中國的一種全新視角。

歷史|“天命”如何轉移,拓寬中國史學的解釋架構

逆微觀史熱潮,重建“眼光向上”的學問

微觀史強調“眼光向下”,聚焦歷史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從細枝末節見微知著,具備親切可讀、故事性強的特點,最近數年來備受公眾青睞。《“天命”如何轉移:清朝“大一統”觀的形成與實踐》一書則逆微觀史熱潮,另闢蹊徑地採用了“眼光向上”的視角來重新書寫和發現歷史。什麼是“統治”?什麼是“清朝統治”?當我們嘗試討論上述根本性問題時,會發現如果只採用“眼光向下”的單一基層視角,確實難以對之進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釋。

本書由此引入了帝王、中層官僚與基層社會的多元視角,自上而下,層層分梳有清一代的統治與治理問題。透過描述清帝“教養論”如何施諸學者型官僚,詮釋帝王經學,分析清帝改造五倫次序以倡“尊王”思想等方面,本書清晰勾勒出清帝如何吸納和改造前朝對“正統”內涵的定義,從而創造出了一種新型的“正統觀”。本書特別強調的是,對於疆域遼闊的有清一代而言,“一統”佔據了“正統”中最為關鍵性的首要意義,而清朝“大一統”觀在基層的落實則離不開中層官僚對清帝“教養論”的吸收認同與貫徹推行。同時,本書透過分析作為地方社會細胞的“鄉約”與“宗族”如何發揮作用,透過對其執行機制的考察,探索“大一統”政策的具體實施過程,及其背後中央與基層關係的互動與重組。

啟用“大一統”概念,深入揭示清代皇權的本質

與“中國”“天下”這類探討中國歷史的常用概念相比,“大一統”一度處於人們的視野之外。“大一統”與前兩者的區別在於,它更多地將疆域治理與政教關係相結合,其中包含著非常複雜的思想與行動內涵。本書敏銳地指出,“‘大一統’不僅是一種落在紙面上的思想形態”,更是一種實踐,“是開疆拓土的軍事征伐和從上往下的基層治理過程”。一個君主如何獲得統治的正當性,從而登上皇位?維持統治需要採取什麼樣的手段?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清代如何進行軍事活動,如何安排祭祀禮儀,又如何處理多元複雜的民族關係?清帝如何分層治理疆域和基層社會?本書以動態眼光逐一考察了上述諸多問題,為讀者繪製了一幅關於“大一統”的全息性圖景。

更值得強調的是,本書不僅歷時性地回顧了清朝以前歷代為樹立政治權威所構建的正統觀念流變,並以分層視角深度剖析清朝複雜多變的“大一統”觀的形成軌跡,還將研究思路進一步延展,勾勒了“大一統”觀在近代中國的變異,是具備較強貫通性眼光的長時段歷史研究力作,在拓寬中國史學的解釋架構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開創性意義。

據悉,《“天命”如何轉移:清朝“大一統”觀的形成與實踐》是世紀文景推出的楊念群系列作品集的第二部專著。該系列首部作品《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由文景於2019年五四百年紀念熱潮之際推出,反響不俗。文景目前正在籌備該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修訂本)》。

(原題為《歷史|“天命”如何轉移, 拓寬中國史學的解釋架構》 作者 文景 來源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