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吳三桂起兵反清後,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周”作為國號?

菜單

吳三桂起兵反清後,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周”作為國號?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的一次大規模內戰,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聯合了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廣西的孫延齡、陝西的王輔臣等人,因為反對康熙皇帝的撤藩而掀起的叛亂。

吳三桂起兵反清後,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周”作為國號?

吳三桂起兵之初,天下群起響應,一度佔據江南半壁江山。在吳三桂與清軍隔江對峙期間,為了鼓舞士氣,吳三桂決定建國稱帝,國號為周。為什麼吳三桂會選擇“周”作為自己的國號呢?

吳三桂起兵反清後,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周”作為國號?

在中國古代,一直有用春秋古地名作為國號的傳統。開國的皇帝,要麼以自己的祖籍出身地作為國號,要麼就使用自己的封號作為國號。像曹操曹丕父子的封號是魏王,所以改朝換代後就是魏朝。司馬昭司馬炎父子的封號是晉王,篡位後他們的朝代就是晉朝。楊堅是隋國公,李淵是唐國公,所以他們建立的國號就是隋和唐。

吳三桂起兵反清後,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周”作為國號?

可到了元朝,外來的蒙古人直接放棄了這一套理論,拋棄了中原王朝使用春秋古國號的傳統。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的時候使用的依據是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而推翻了元朝的朱元璋,他的國號就是終結了大元的的大明:“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等到了清朝皇太極時代,為了在五德終始上剋制屬火的“朱明”,利用水克火的原理,把國號從金改成“清”,把女真改為“滿洲”。

吳三桂起兵反清後,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周”作為國號?

可這一套理論在吳三桂那卻完全使用不了。如果說採用祖籍出身的話,吳三桂本人是遼西人,祖籍則是江蘇高郵。如果按照發家地,國號應該用“遼”。但這個“遼”相比滿清沒有任何正統民族優勢,聽起來就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何況遼還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所滅,吳三桂沒必要找自己的晦氣。如果按照祖籍,國號應該是“吳”,因為江蘇高郵在春秋時期屬於吳國,元末張士誠以這裡為根據地,他就自稱吳王。可以吳命名的政權沒有一個不是割據的小政權,就連當初是吳王的朱元璋,稱帝的時候也拋棄了吳,而選擇了“大明”作為國號。

吳三桂起兵反清後,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周”作為國號?

出身不能用的話,那麼用封地可以嗎?可清朝在封王的時候,同樣拋棄了春秋古國名,而選用意思好聽的字,比如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等,吳三桂則因為平定西南的戰功被封為平西王,可吳三桂要稱帝,總不能叫作平西國吧。

更不好處理的是,吳三桂的封地是雲南貴州,不能直接用封地當國號。要是吳三桂被封在了山西,可以直接以晉為國號;封在河南,可以用魏或者宋,但偏偏吳三桂在雲貴,雲貴壓根就不在當初春秋古國範圍之列。那些後來被中原王朝所知道的少數民族政權,古滇國、夜郎國、六詔、大理國,起這樣的名字,同樣沒任何與清朝在正統性上競爭。

吳三桂起兵反清後,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周”作為國號?

無奈之下,吳三桂只能從自己的祖籍上再往上追溯。按照史記的記載,吳姓的祖先出於周太王,也就是周文王的爺爺。吳姓的創始人太佰和仲雍覺得自己的才能不如弟弟季歷,而弟弟季歷又有一個特別好的兒子姬昌。為了避免接任王位,於是太伯和仲雍就逃到了江南,讓太王把王位傳給了季歷,季歷又傳給了姬昌,這才開啟了周朝八百年基業。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

既然吳姓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太王的長子與次子,那麼吳三桂就可以使用“周”作為自己的國號了。只可惜吳三桂雖然想稱帝給自己的部下打氣,但自己很快就死了。他一死,家族內訌,諸將退守雲南,國號叫什麼都沒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