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三國七個毒舌名士:曹操弄死三個,孫權想殺兩個,劉備除掉幾個?

菜單

三國七個毒舌名士:曹操弄死三個,孫權想殺兩個,劉備除掉幾個?

韓非子在《說難》中感慨:

“夫龍之為蟲也,柔

(馴服後)

可狎

(做遊戲,玩耍)

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

(倒長著的鱗片)

徑尺,若人有嬰

(攖,觸動)

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那就差不多了)

。”

人主之逆鱗不可觸碰,但總有人為了證明自己而去捋虎鬚,在漢末三國,一些桀驁不馴者經常向梟雄們發起挑戰,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巨頭也都有了出糗的一刻。

被人冷嘲熱諷或當面硬懟,一般人都受不了,更何況是有著鷹梟之氣的三巨頭,他們出糗之後的表現,細想起來也真能令人不寒而慄:曹操笑裡藏刀,矮一輩又年輕二十歲的孫權沒有曹操劉備那樣沉穩——他直接拔出了刀子,劉備應對出糗場面的方式,也會讓我們想起“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人報仇從早到晚。”

咱們今天要說的這七位三國名士,看起來就像沒事找抽型。在曹魏陣營,或者說大漢朝廷中的三個典型代表,都跟一句話有關:

“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三國七個毒舌名士:曹操弄死三個,孫權想殺兩個,劉備除掉幾個?

說這句狂話的是禰衡禰正平,孔文舉就是出自“世修降表”家族的孔融,楊德祖就是那個破解曹操“雞肋密碼”的楊修。

這三個人都曾令曹操當眾出糗,曹操當時都沒有發作,表現得極其寬宏大量,但是心裡卻恨得牙根癢癢,最後的結果,讀者諸君當然都知道:孔融被族誅,楊修被梟首(斬殺後將首級掛在高處示眾),禰衡也被曹操借刀殺掉了。

楊修怎樣令曹操下不來臺,咱們上中學的時候都學過《楊修之死》那一篇課文(現在不知道有沒有被刪除),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在大庭廣眾之下抖機靈,顯得比“詩歌三曹”還博聞強記,這讓壯心不已的曹操情何以堪?

楊修之死讓曹操臉色羞紅,孔融和禰衡則能把曹操氣炸肺。

禰衡擊鼓罵曹,在正史和演義中都有,他最讓曹操難堪的,不是貶低曹營文臣武將,而是當眾脫衣——那是一種極度的侮蔑,劉邦當年箕踞而坐露出了不該露的東西(當時有的褲子只有兩條褲腿),差點被女婿張敖的屬下幹掉。

被揭了戰敗老底,又看見了辣眼睛的場景(赤體而立,渾身盡露,坐客皆掩面),曹操這個糗出大了,但是“求賢若渴”的曹操卻只能強顏歡笑自我解嘲:

“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三國七個毒舌名士:曹操弄死三個,孫權想殺兩個,劉備除掉幾個?

這裡要穿插一句:在古代,為臣者稱孤道寡並非僭越,不但曹操、劉備、孫權可以這樣自稱,關羽和諸葛亮也行,只要有爵位,就可以自稱孤家寡人(春秋初期只有王、公、侯可以,後來伯、子、男也這樣自稱了)。

曹操是個閻王脾氣,談笑間殺人不眨眼,卻不知為何總有人去捅他的逆鱗。

孔融在北海、青州被袁譚打得無處存身(要是被袁紹揍了還說得過去,連袁譚都打不過,這就太丟人了),是曹操把他招到朝廷,讓他當了將作大匠(二千石,皇家建築公司老總,掌修作宗廟、路寢、宮室、陵園木土之功,並樹桐梓之類列於道側)、少府(中二千石,掌中服御諸物,衣服寶貨珍膳之屬)、太中大夫(衛青曾任此職)。

在朝堂上安享厚祿的孔融並不安分,經常把曹操耍得懷疑自己沒文化:

“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曹操被孔融燒雞大窩脖,憋得臉都青了,當時是不敢發作,但是君子報仇,三個月也不算晚,最後世修降表家族的佼佼者,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殺掉了。孔融被殺的時候,他的兒子居然神色自若地一邊下棋一邊等死,也不知道這樣的家教是對還是錯——父死子不哭,看來不孝還真是他的家風,孔融那段“名言”,也值三千六百個大嘴巴:“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三國七個毒舌名士:曹操弄死三個,孫權想殺兩個,劉備除掉幾個?

曹操從來就不自詡為君子,他有仇必報,所以讓曹操當眾出糗基本就等於尋死,還不如跟孫權耍心機、放狠話——孫權還是有些公子哥兒脾氣,雖然兩次惱羞成怒拔刀,但卻一個人都沒殺,可比笑裡藏刀的劉備好伺候多了。

孫權兩次拔刀,一次是對張昭張子布,一次是對虞翻虞仲翔。

虞翻可不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是個文弱書生,被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時候訓得啞口無言,正史中的虞翻鞭打于禁(被孫權攔住了),叱罵降將糜芳,像個平頭哥一樣逮誰懟誰,一般人還真打不過他:跟孫策征討山越的時候,虞翻的表現是“善用矛,能步行,日可二百里,自征討以來,吏卒無及翻者。“

虞翻不但敢對降將糜芳于禁動粗,對孫權也毫不客氣,喝了點酒更是誰都不慣著:

“翻性疏直,數有酒失。權與張昭論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語神仙,世豈有仙人邪!’”

虞翻的酒品,還經常耍滑頭。有一次孫權大宴群臣並親自起身勸酒,到了虞翻這,虞翻趴在地上表現得是已經大醉得不行了。孫權剛走過去,虞翻就沒事人一樣坐起來擠眉弄眼做鬼臉,氣得孫權當場就拔出刀來要砍了他。

三國七個毒舌名士:曹操弄死三個,孫權想殺兩個,劉備除掉幾個?

孫權年老之前還比較聽勸,大司農劉基抱著孫權的胳膊一勸,他就把刀放下了。

孫權跟虞翻動刀子是被氣急眼了,張昭也不讓孫權好過,幾次在大庭廣眾之下跟孫權叫板,把孫權懟得“默然,有慚色”,最過分的一次,張昭還把孫權比作商紂王。

多次出糗忍無可忍的孫權終於不肯再忍,拔出刀來要跟張昭玩兒命,張昭也瞪著眼睛哭了。老爺子一哭,孫權也控制不住,丟下刀子,跟張昭在朝堂上哭成一團。

孫權兩次出糗拔刀,雖然沒有斬殺一人,但也進行了報復——虞翻被髮配到交州形同“罪放”,張昭也沒當上吳國丞相,孫權還拿赤壁之戰前張昭主和這件事開玩笑:“我當年要是聽了張老爺子的話,估計現在已經要飯了!”

三國七個毒舌名士:曹操弄死三個,孫權想殺兩個,劉備除掉幾個?

曹操治下的三位名士,敢讓曹操當眾出糗,自然要被曹操直接或間接弄死,得罪孫權的這兩個名士的結局只能說不好也不壞:孫權想殺他們沒殺成,但最後也都沒撈到多少好處,這就是得罪梟雄、主公的下場。

曹操笑裡藏刀,孫權一怒拔刀,一向以仁厚著稱的劉備,遇到嘲諷、奚落的時候,也會表現出寬宏大量,但是最後如何報復,那就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瞭。

正史中的劉備並非“大漢皇叔”,他的輩分比劉協低很多,在當時也不能贏得所有人的尊重,比如建安十六年的益州從事張裕,就曾當面嘲笑劉備為“露涿君”。

在古代,男人鬍子少和沒鬍子,都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先主大笑。先主無須,故裕雲及之先主無須……先主常銜其不遜。”

劉備一向“少語言,喜怒不形於色”,他的大笑,肯定不是高興,而極有可能是憤怒到了極點。

張裕後來被劉備找茬殺掉了,諸葛亮講情也不好使,為了殺張裕,劉備還說了後世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芳蘭生門,不得不鋤。”

三國七個毒舌名士:曹操弄死三個,孫權想殺兩個,劉備除掉幾個?

在蜀漢集團,諸葛亮是從來不跟劉備唱反調的,而與諸葛亮併為軍師中郎將的龐統龐士元,好像就沒有劉備那麼謹慎,他在協助劉備進取西川的時候,就曾讓劉備當眾出糗。

劉備採納了龐統上中下三計的中計,斬殺了劉璋的大將楊懷、高沛之後,“還向成都,所過輒克”,在涪城大開酒會,龐統當時肯定是喝高了:

"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劉備當時已經半醉,被龐統揭穿了仁義的面具,僅有的幾根鬍子也吹了起來:

"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

也難怪劉備發怒:原本取川計劃就是你制定的,現在又來裝什麼好人?給我圓潤地離開!

讀者諸君請注意,在“和好如初”之前,劉備又像被張裕嘲諷時那樣“大笑”了。

劉備大笑時候,就派龐統去打雒城,結果出了事故: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三國七個毒舌名士:曹操弄死三個,孫權想殺兩個,劉備除掉幾個?

劉備提起龐統就哭,當然是十分後悔:龐統不像徐庶那樣武藝高強,也不像諸葛亮那樣善於長嘯,我派他去衝鋒陷陣,豈不是趕鴨子上架?

我們不能說劉備派軍師中郎將龐統攻城是借刀殺人,但是戲耍主公的人基本都沒好下場,這卻是不爭的事實。咱們本文盤點的這七個三國名士,都曾讓主公當眾出糗,這七個人被曹操弄死了三個,孫權想殺兩個卻一個都沒殺成,至於劉備除掉了幾個,他的反應該如何評價,那得有勞讀者諸君發表高見了。

在半壺老酒看來,這七位三國名士有點“古代公知”的味道,且不說他們的戲謔有沒有道理,起碼“聖人非所與熙(嬉)也”這句話,他們還是沒有深刻領會: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多言賈禍,少說為佳,這還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