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

菜單

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

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

本 文 約 7330 字閱 讀 需 要 20 min

中西文明交往的歷史像是一條流動的長河,文化藝術是河水激盪中跳躍的浪花。敦煌壁畫中美麗靈動的飛天形象,就是絲綢之路上印度佛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乃至希臘文化元素,互動碰撞所激起的一朵絢麗的浪花。

何為飛天

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

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

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

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

四川省雅安縣高頤墓前的石獅

更有意思的是,筆者曾參觀福建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在那裡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石刻雕像。阿拉伯商人的墓地雕刻著佛陀面容的神祗,佛陀身上掛著天主教的十字架,佛陀腰身兩側帶著希臘神話中天使般的翅膀。這是12 世紀的作品。在那個時代,歐洲正在對西亞發動血腥的東征。為了討伐異質宗教,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在歷史上產生過許多次激烈衝突。可是在中國,這些宗教文化卻彼此相容無礙,共同繁榮,互相影響,相得益彰。開封的猶太人與來華的阿拉伯人和基督徒,都能夠在中國和睦相處。我們不能不禮讚中國文化的博大襟懷和寬厚的包容精神。也許,這正是中華文明即使經歷多少腥風血雨的磨難,也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吧!

飛天與琵琶

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

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

飛天與胡姬

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

三彩騎駝奏樂俑-胡人胡人樂器的傳入,自然導致“胡樂”的流行。從東漢覆滅到隋朝建立之前,北方政權更替頻仍,少數民族內遷,漢族流徙南方,宮廷雅樂也隨著樂工散亡、器法湮滅、典章失落而亡失垂盡。雅樂散失,加上北方統治者多具少數民族血統,遂使胡樂的影響日趨普遍,並逐漸滲入宮廷音樂。唐初“十部樂”統稱為燕(宴)樂或俗樂,包括了相對雅樂而言的全部樂舞百戲,是兼具禮儀性、藝術性與娛樂性的音樂,而歌舞音樂在其中最為重要。諸如龜茲樂、疏勒樂、安國樂等都是胡樂。此後,胡樂已同中原固有音樂相互融合,彼此的區別逐漸泯滅,玄宗時期便取消了十部樂的名稱,代之以“坐部伎”與“立部伎”兩類,這標誌著胡族音樂已經融入華樂。唐玄宗時期設立的“梨園”和教坊,所教俗樂歌舞大都有西域的背景。即使是作為政治象徵的雅樂,在唐代也滲入了胡樂成分。所謂“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朝廷的音樂官員只好“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樂”。《舊唐書·輿服志》則載,開元以來,甚至“太常樂尚胡曲”。可見在唐代,無論雅樂還是俗樂,都受到了胡樂的普遍影響。

楊貴妃與胡旋舞

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

絲路上的道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元素:絲綢之路上的飛天石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