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2007年,瀋陽大帥府博物館來了一位臺灣商人,自稱是張作霖的孫子

菜單

2007年,瀋陽大帥府博物館來了一位臺灣商人,自稱是張作霖的孫子

2007年3月26日,瀋陽大帥府博物館來了一位臺灣商人。

2007年,瀋陽大帥府博物館來了一位臺灣商人,自稱是張作霖的孫子

圖|張作霖

他自稱是張作霖的孫子,還開玩笑地對工作人員說:

“我不用買票了吧!”

工作人員問他:

“您是張大帥哪個兒子的後代呀?”

“我是他第六個兒子張學浚的兒子,叫張閭實。”

工作人員不知道張作霖還有個叫張學浚的兒子,他們只好報告了館長張力。

張館長打電話向歷史專家求助。

歷史專家告訴他:

“張學浚,字堯卿,是張作霖的第五位夫人壽夫人生的,在張家排行老六,根據資料記載,他早年曾在軍統任職。”

張館長聽完歷史專家的介紹後,親自將張閭實請到了博物館的會客廳,兩人交談起來。

一、自報家門,回鄉祭祖

張館長問張閭實:

“您是從臺灣來的嗎?”

張閭實的臺灣口音替他回答了這個問題:

“是的,張館長。”

“您是一個人,還是和家人一起?”

“我是一個人來的,身上帶著母親和兄弟姐妹的重託!”

“您應該是第一次回遼寧吧?”

“我是第一次回來,現在我連爺爺的墳墓都不知道在哪裡,所以只能來大帥府找點線索。”

“我安排博物館工作人員帶您參觀一下吧!”

“謝謝張館長。”

張館長妥善招待了張閭實,包括參觀、宴請等活動。實際上,他在之前接待過很多所謂的張大帥的子孫。國內還發生了真假張學良九弟之爭的官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當時的老館長楊景華作為被告,數次出現在法庭。好在,老館長證據充分,才有力地推翻了原告張學忠的不實之言,揭穿了他的真面目,捍衛了大帥府博物館的尊嚴。現在有真正的張家人回故土掃墓,博物館當然要熱情接待,可如果是有人冒名頂替,這不就讓人看了笑話。

宴席上,張館長問張閭實:

“您還有什麼要求嗎?”

“我想為爺爺張作霖掃墓,儘儘孝心!”

“只是掃墓的話,我們會盡快安排的,您先在大陸住幾天,我們聯絡好了,馬上通知您。”

2007年,瀋陽大帥府博物館來了一位臺灣商人,自稱是張作霖的孫子

張閭實所說的墓地其實是張學良的祖墳,是位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的張氏墓園。

居住在港臺和海外的張氏家族不知道的是,雖然張氏墓園的行政規劃幾經變化,但是張家在葉家村的族人依然在那裡繁衍生息,祖墳也安然無恙。

4月2日,張館長和研究室主任範麗紅,陪著張閭實去了盤錦大窪縣的張氏墓園進行祭拜。

張氏墓園在2000年7月,就被盤錦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修繕。政府也聯絡到了臺灣的張學良,請他題寫了“張氏墓園”這四個大字。

修繕過後的新墓園大氣磅礴,墓園前面的石碑上鐫刻著張學良題寫的“張氏墓園”,入口兩側的石柱上刻有一副輓聯:

“前人臥一方瑞地,後世出千古功臣。”

張氏墓園原來有9座墳墓,被稱為“九盔”。包括張學良的高祖張永貴、曾祖張發、爺爺張有財、伯父張作孚等,排在最前面的是張作霖的父親和二伯張作孚。

1912年,張作霖帶著妻子回老家安葬張作孚,同時重修了墓園,當時張學良才12歲。

“九一八”事變後,張氏墓園被毀壞了,但遺址還在。1984年,縣級文物局將該墓列為縣級文物,鎮政府派人修繕過一次。當地人民為感謝張學良為民族作出的犧牲,將這個坐落於耕地中的墓地擴充套件了一些,修了一條甬道。

張閭實聽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賈偉志,耐心介紹墓園情況時,他流下了眼淚。

為張氏先祖獻花圈時,張閭實又多次熱淚盈眶,嘴裡喃喃自語。

下午,張館長等一行人帶張閭實,去凌海市驛馬坊張作霖墓園的路上,張閭實好奇地問:

“為什麼曾祖張有財的墳墓,沒有被遷到驛馬坊而在大窪?”

張館長耐心為張閭實解答:

“其實去過驛馬坊張作霖墓地的人,都有你這種疑惑。”

“請您詳述。”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墓園的碑文上,你的曾祖張有財去世後,因為家裡貧困,只能以木櫃為棺木簡單安葬在駕掌寺。某年夏天,當地天降大雨,水患不斷,他的棺木被大水衝到了大窪,好在大窪這個地方樹木繁茂,阻擋了棺木繼續飄向其他地方。張家人稱這是‘天地兆應’,於是將棺木留在了這裡。張作霖當上元帥後,為了不破風水,所以沒有遷墳。”

“原來如此,真是長見識了。”

“其實,你最應該問的是,你爺爺張作霖為什麼不埋在張氏墓園呢?”

“是什麼原因?”

“因為當時日本人炸死張作霖後,張學良為了避免父親的墳墓遭到日本人的破壞,故意將他埋在了一個偏僻的地方。”

張閭實按照當地的習俗,將帶來的白酒開啟,分別倒在王太夫人和張作霖墓前。離別前,還緊緊抱住爺爺的墓碑不願離去。

7月12日,他在“九一八”戰爭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參觀了張作霖被炸的皇姑屯火車站附近的三洞橋。在那裡,他多次嘆息,幾次哽咽難言。

他宣讀了給爺爺寫的祭文:

“6月14日,我和司機來過這裡,沿著上面的鐵路走了一段。當時我想到,幾十年前的這一天,張家損失了一位家長,卻讓張家的子孫從此站了起來……雖然沒有見過爺爺,但對他的思念卻是真切的,一切故事都從這裡開始,張家子孫的流亡也從這裡開始……”

張作霖是一個很具爭議的傳奇人物。

2007年,瀋陽大帥府博物館來了一位臺灣商人,自稱是張作霖的孫子

圖|張閭實

張閭實說:

“其實爺爺是一位很愛國的人,他當初做的很多決定,都是出於國家利益考慮的,不然他也不會被日本人記恨,非要把他炸死。東京大審判上,就是以他的死亡來定義日本侵華開始的時間,因為那時他是中華民國名義上的總統。”

二、接受範麗紅的訪談

瀋陽大帥府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範麗紅,在得到張閭實的同意後,對他進行了深度採訪。

範麗紅:

“我們能瞭解一下您家和您的父親到臺灣後的一些事情嗎?”

張閭實:

“我父親是1946年去的臺灣,那時我大爺(張學良)已經被蔣介石帶去了臺灣。到那後,大概是我母親不習慣臺灣的生活,1949年他們又搬到了香港。當時香港很亂,隨後才去的澳門,並在澳門待了十六、七年。

我們一家人在澳門的那些年,父親為養家餬口做過很多工作,比如教中文的教師、籃球教練等。除了教書外,父親也從事建築方面的工作,澳門的許多樓房都是他監的工。

我大姐張閭雯是1949年出生在臺灣,其他的兄弟姊妹包括我則都是在澳門出生的。1967年,內地和臺灣的工作人員跟我父親說,他上了黑名單,因為他是張學良的弟弟。實際上,我們在香港和澳門時,從沒有向人提起過自己的身份,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發現的。

父母只好帶我們連夜坐船離開澳門前往臺灣,船隻行駛到公海時,遇到了颱風,在海上停留了兩天。輪船到達臺灣基隆港後,五大爺(張學森)、奶奶還有軍隊將我們接到了臺北。

我曾經問過,父親為什麼要那麼匆忙離開澳門?母親告訴我,父親當時被編到‘黑貓特工組’,有人勸他趕緊離開澳門。

據說,我爸爸的一位從北京移居澳門的朋友,一天晚上他外出吃個晚飯,回來就在家門口被人開槍打死了。我父親很害怕,他只能聯絡在臺灣的奶奶和大爺,問可不可以去臺灣。奶奶給他的回信是一個月後會有一條船來接我們,不要猶豫。”

範麗紅:

2007年,瀋陽大帥府博物館來了一位臺灣商人,自稱是張作霖的孫子

圖|張學浚

“據一些散亂的資料記載,您父親去臺灣後,參加了軍統,有這件事嗎?”

張閭實:

“那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我可以用人格保證父親從來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他在臺灣什麼政治活動都沒有參加過,甚至都沒有用過張家的名聲。曾經他出去找工作,老闆譏笑他:‘你不是張學良的弟弟嗎?聽說你家很有錢,還出來幹什麼活,靠他不就行了?’

父親回來後一直悶悶不樂,好像還哭了。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我16歲就出去半工半讀,大專和大學的學費都是自己掙來的,沒有問父親要過。”

範麗紅:

“您父親在臺灣一直沒有工作嗎?”

張閭實:

“父親到臺灣後,有政府人員找過他,希望他為政府工作,可是父親不願意再接觸政治,於是都拒絕了。他拒絕這些機會後,去大陸工程公司做過七八年。後來,他自己開了一家貿易公司,專門做木材出口。那時,五大爺還沒從軍隊退休,他的打算是退休後自己開個貿易公司,他們一起成立了一家厲麥貿易公司,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幫美國的幾個摩托車廠商,從臺灣運送零件到美國。開始五大爺還很認真,後面就不願意做了,最後他離開臺灣,移民夏威夷了。”

範麗紅:

“那張學良有介入公司嗎?”

張閭實:

“沒有,大爺從來不插手我們的事情,我們也不用他的名號。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或者他有急事要找我們時,才會打電話要我們去。當時大爺還處於軟禁狀態,看他的人,只能是親屬,其他人一律不被允許。他一直不能隨便見人,他自己也不想見。”

範麗紅:

“你們第一次見到張學良是什麼時候?”

張閭實:

“1967年,我們剛到臺灣就和他見了面。當時,我們把自己的身份報給了臺灣情報局,說是他的親屬,他們很快批准了。我們全家人基本上每年都會和他在臺灣新北投復興山路70號的房子見面。開始的幾年,大媽(張學良妻子趙一荻)會親自下廚為我們做西餐。後來她的身體不好了,就請圓山俱樂部的巴必烤的師傅做飯。”

範麗紅:

2007年,瀋陽大帥府博物館來了一位臺灣商人,自稱是張作霖的孫子

圖|張學良

“張學良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張閭實:

“大爺80多歲的時候,我們去他家過聖誕節。那時他的腿腳不是很方便,要到二樓上廁所,我跑上去要攙扶,他拒絕了,並跟我說:‘張家的男人不能讓人攙扶。’後來,我才明白他這句話的意思,再苦也要撐下去。”

範麗紅:

“在臺灣你們和張學良的接觸多嗎?”

張閭實:

“一年能見個三、四次吧。不過見面還是受到情報局的管控,只有家屬可以,我們要是沒有重要的事情也不會去打擾他,他也不是不讓我們去,但沒理由,去幹嘛呢?他有時想要吃點什麼,也會打電話給我們,比如水晶肘子、土豆燒茄子,做好了我們就給他送上去,走到門口,會看到一個分局的警察在那把守,進門需要出示身份證,60、70、80年代都是這樣,到了90年代稍微鬆了一點,直到他移居美國才沒有人監視他。”

範麗紅:

“我們特別想知道臺灣是怎麼看待張氏家族的?”

張閭實:

“臺灣的電視劇經常把我爺爺塑造成一個壞人、一個土匪,強搶民女,無惡不作。我問過奶奶是不是真的,她說,東北女孩都是很強悍的,開槍、騎馬不比男人差,誰敢隨意搶人?電視上演的那些你都不要信,都是南方人在演,他們不懂東北人的想法。”

三、曲折的回家路

張閭實的奶奶壽夫人生前不止一次對他們這些晚輩回憶起,年輕時在東北生活的日子。張閭實說:

“奶奶在臺灣生活了幾十年,也沒有忘記東北口音,她經常向我描繪東北有多美,冬天可以吃大鍋菜、凍梨,還能在雪地裡打滾……”

奶奶對故鄉的懷念,也讓他不止一次想象起故鄉的樣子,想象父輩在大宅院裡一起生活的時光。

由於訊息不通,加上臺灣方面對大陸的惡意描述,幾次都打消了他回鄉探親的想法。

張學良去世後,張家許多在海外生活的親戚陸續回國尋親,但他們都是來過就回去了。

張閭實的母親認為:

“張家的血脈傳下來,受到你爺爺奶奶認可的男丁,只有你和你哥哥了,你們之中應該有個人回去處理一下家務事了。”

當時,張閭實的大哥50多歲了,家裡還有很多事情,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張閭實身上。

2007年3月,他和香港商團到東北考察,邁出了回到故鄉的第一步。這次回鄉十分波折,他從臺灣到了香港,從香港到武漢,從武漢到長春,從長春到哈爾濱,最後獨自一人坐車到了瀋陽。離故鄉越近,他的心情越忐忑,也許是應驗了那一句“近鄉情更怯”的詩句吧!

2007年,瀋陽大帥府博物館來了一位臺灣商人,自稱是張作霖的孫子

圖|瀋陽大帥府博物館

到瀋陽後,他直奔瀋陽大帥府博物館,到那裡他對工作人員開玩笑說:

“我不需要買票進去吧!”

工作人員一臉不可思議,經過張力館長的確認,他們才接待了他。

從2007年到2009年,張閭實前往瀋陽、盤錦、臺安、北京、上海各地考證爺爺和大爺的事情。在這一期間,他和許多在大陸生活的張氏後人相認,漸漸融入了大陸的生活。

他說:

“在大陸生活的這幾年裡,我深深感受到了東北人民對爺爺和大爺的敬重,也聽到過許多批評他們的聲音。在臺灣時,有關張家歷史的書籍非常少,其中不少我看完十分氣憤。兩岸互通後,關係緩和起來,對張家的評價也變得比較中庸了。”

四、回鄉創業,力促張家後人團聚

張閭實說:

“當我第一次踏上瀋陽這塊土地時,就感受到了故鄉的親切,當我看到瀋陽人把我當家人一樣對待時,我就決定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了,所以我在瀋陽定居了。我想給瀋陽、東北投資,為家鄉的建設貢獻我的力量!”

他定居故鄉5個多月後,在瀋陽與韓國人合開了一家高爾夫球俱樂部。同時還兼職一家高階餐廳的董事,並表示有意進入瀋陽的房地產行業。

張家人與東北大學淵源已久,張學良就曾經於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擔任該大學校長,張閭實準備籌劃一個專門用來資助東北大學貧困學生的慈善基金會……

高爾夫是張閭實最喜歡的運動,他在臺灣從事的媒體工作就與高爾夫有關。回國後,他走遍了瀋陽市所有的高爾夫場地和器材店。他說:

“高爾夫才是我的情人,我希望能夠推動高爾夫這項運動平民化,讓所有喜歡這項運動的普通市民也能參與進來。”

他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號召瀋陽市所有的高爾夫球俱樂部一起制定一個“高爾夫球日”。在這一天,高爾夫球的場地和器材租賃費用,降到玩一場羽毛球的價格。

張閭實想起張家的海外後人,已經76年多沒有回到故鄉瀋陽,他很遺憾,說:

“張家的後人現在大概有100多人,其中和我一個輩分的(閭字輩)不超過10個人。因為張家人移居海外後,與外國人通婚較多,後人中三分之二已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了。

張家後人中有想過回到故鄉的,可是想到故鄉沒有一個親人,他們也就很快打消了念頭。不過,相信不久後,等我在瀋陽打好了基礎,會有更多的張家後人回到瀋陽。

無論他們現在身在何處,我都要盡全力幫他們回到爺爺的故鄉看一看,哪怕只是短短的幾天也行。我想讓他們知道故鄉已有親人,如果他們有意向回來創業的話,我也能成為他們堅強的後盾。”

談到曾經瀋陽、山東等地方有人假冒張作霖的第九個兒子時,張閭實十分氣憤。

“我是張家的後人,我身上流著的是爺爺的血液,爺爺從來只有八個兒子,哪來的第九個?如果還有人冒充我們張家人,我可以使用醫學手段來揭穿他的謊言,我說到做到!”

2007年,瀋陽大帥府博物館來了一位臺灣商人,自稱是張作霖的孫子

圖|張閭實

張閭實談到自己在瀋陽定居後最大的願望,他激動地表示:

“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能有一張瀋陽身份證,我想成為一名地道的瀋陽人。”

五、潛心創作《漫漫歸鄉路》

一個在外漂泊近百年的大家族,他爺爺曾是民國名義上的大總統、大伯手握軍政大權,四伯是共和國少將,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段傳奇的歷史。時隔76年,終於有子孫回到故鄉祭掃祖墓,這在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

因此張閭實回到瀋陽後,想將這段經歷寫出來,記錄一下這個家族的真實生活,以及他們家在各個時代尚未曝光的、鮮為人知的經歷。他為這本書取名《漫漫歸鄉路》。

“東北人民對我的家族有一種十分特殊的情感,作為張家的後人,我有義務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回報大家對我們家族的關心與尊重,從而完成大家想要了解的,更多關於我爺爺和張氏家族的願望。”

這本書在創作時,就有影視公司聯絡張閭實,希望把這個漫長的故事拍成電視劇,讓更多人瞭解這段歷史。

張閭實說:

2007年,瀋陽大帥府博物館來了一位臺灣商人,自稱是張作霖的孫子

圖|《漫漫歸鄉路》新聞釋出會

“《漫漫歸鄉路》是我定居瀋陽後,想要完成的第一個心願。這本書從奶奶跟我講述爺爺發跡的故事開始,記錄了從‘九一八’事變到分散到臺灣、香港等地的張家後人身上發生的故事,最後記述了他回到祖國、回到故鄉瀋陽這一路上的見聞感受。如果有幸可以拍成電視劇,那再好不過了。”

另外,這本書裡還寫了他與大爺張學良接觸四十多年來的見聞感受。關於張學良,他記憶深刻:

“有一次家庭聚會,電視裡播放的是有關‘西安事變’的內容,大爺立刻叫我們關掉電視。從此,我再也沒有在他家見到過電視……抗戰時期,大爺受了很多委屈,大家都罵他是‘東北軍的孬種’,後來又發生了‘兵諫’,他的一生從此一落千丈……”

現在,張閭實還在瀋陽為張氏後人回國探親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