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武王伐紂時,吳國為何沒有出兵響應?西周金文改寫認知

菜單

武王伐紂時,吳國為何沒有出兵響應?西周金文改寫認知

周太王時,開始謀劃滅商大業,於是落子東南,安排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來到吳地秘密發展,並建立了吳國,以便在適當時機背襲商朝,史稱“泰伯奔吳”。

數十年後,武王伐紂時,《尚書·牧誓》記載最重要的八個盟友是庸國,蜀國、羌國、髳國、微國、盧國、彭國、濮國,史稱“牧誓八國”,其中沒有吳國。

滅商之後,紂王之子武庚復國時,周公旦率軍東征,與姜子牙、伯禽等分進合擊,滅掉了無數商朝鐵桿勢力,但這一場真正確立周人統治的戰爭中,依然沒有吳人的身影。

泰伯奔吳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背襲殷商勢力,但根據史書記載來看,在確立周朝統治的兩場關鍵戰爭中,泰伯、仲雍後代卻全部缺席,根本沒有率領吳軍響應朝廷,這無疑讓人非常費解。上世紀50年代,江蘇鎮江出土了一件西周青銅器,上面銘文給出了顛覆性的解讀。

武王伐紂時,吳國為何沒有出兵響應?西周金文改寫認知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國前5位君主分別為泰伯(沒有子嗣)、仲雍、季簡、叔達、周章,其中周章執政時,周武王已經建立周朝,找到吳君周章之後,就正式冊封他為吳國國君,同時冊封周章弟弟虞仲為虞國國君。

按照這種說法,武王伐紂時吳國之所以沒有出席,原因可能在於吳國與周國已經斷了聯絡,周章等也不知道族人的滅商計劃。

由於吳國位於江蘇無錫一帶,與中原距離遙遠,以3000年前的交通與通訊條件來說,搞不清中原發生的事情也很正常。但武王滅商後,為何能迅速找到周章?冊封周章之後,周吳實現正常聯絡,那麼周公旦東征是一場極為重要的戰爭,為何吳國又一次缺席?

總之,司馬遷筆下的這一段歷史,很多細節經不起推敲。而考古發現的“西周宜侯夨簋”,則在一定程度上揭開了春秋吳國來源的真相。

武王伐紂時,吳國為何沒有出兵響應?西周金文改寫認知

1954年,在江蘇鎮江京口大港鎮煙墩山,當地農民翻地時,意外發現了一件西周青銅器——宜侯夨簋(見上圖),上有120餘字,部分銘文如下: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圖,遂省東或(國)圖。王卜於宜口土南。王令虞侯夨曰:“遷侯於宜”。。。(給予的超高規格賞賜)。。。宜侯大揚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圖”,說明其中的“王”應當是周康王,周朝第三任君主,他審視周朝疆域時,發現東南還有是空白,沒有周朝力量涉及,於是將虞候夨(cè)轉封到宜地,因此青銅器的主人又叫“宜侯”。

尤其“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圖,遂省東或(國)圖。王卜於宜口土南”這句話,更明顯地說明這是周朝第一次在此地冊封諸侯。同時,“宜侯夨簋”也是周朝在淮河以東、以南最早的宣誓存在的考古證據。周武王滅紂取得河南等地,周公旦東征取得魯西南、江蘇部分地區等,到了周康王時考慮開拓如今的鎮江、蘇錫常等地,也符合周朝的擴張邏輯。

不久之後,考古專家在煙墩山麓挖出三座西周古墓,出土十二件大型青銅器,包括五座青銅鼎等。由此可以確認,周康王將“宜侯夨”冊封在鎮江京口一帶。

武王伐紂時,吳國為何沒有出兵響應?西周金文改寫認知

問題在於:“虞候夨”會是史書記載中的誰?

首先,周康王給予的賞賜級別很高,甚至超過了後來的晉文公,說明“虞候夨”身份很高,應有姬姓王族血統。

其次,《史記》說周武王封仲雍曾孫虞仲於虞(今山西平陸縣),因此虞國是虞仲建立的。周武王滅商三年後去世,周成王在位22年,因此周康王冊封時虞仲或許還健在,那麼“虞候夨”會不會是虞仲?

第三,古代漢語中“虞”與“吳”互通,且鎮江過去就是宜興、太湖、無錫的傳統吳地,聯絡到春秋吳國的世系,那麼“虞候夨”會不會就是周章?

儘管其中存在不少疑問,但結合史書來看宜侯夨簋,“虞候夨”或是虞仲、或是周章。

武王伐紂時,吳國為何沒有出兵響應?西周金文改寫認知

那麼,宜國是如何演化為吳國的呢?

吳國起源存在很多讓人費解之處,比如:從史書上看,泰伯、仲雍、季簡、叔達、周章的名稱充滿華夏文化氣息,但吳國之後的君主名字為熊遂、柯相、強鳩夷、餘橋疑吾、柯盧等,充滿蠻夷文化氣息;從考古上看,考古發現的西周吳國墓葬,沒有一座是周式墓葬,如果吳國是姬姓國王的話,不至於徹底改變喪葬觀。因此,宜國或被當地土著滅亡,春秋吳國是土著假冒為泰伯、仲雍後代;或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了一個嶄新的吳國。

至於“吳國”之“吳”的來歷,應與“虞”、“夨”有關。由於周章可能本是虞國國君,應該叫“虞章”,改封到宜地後或繼續稱“虞”,由於“虞”通“吳”,進而演變為吳國。又或許,“夨”與“虞”互通,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出土“叔夨方鼎”,其中“叔夨”即唐叔虞,由此證實“夨”與“虞”可通用,因此周章即便不是虞國國君,但由於他名字叫“夨”,因此由“夨”轉化為“虞”、再轉化為“吳”。

武王伐紂時,吳國為何沒有出兵響應?西周金文改寫認知

綜上可見,所謂的泰伯奔吳,其實沒有奔到如今的吳地,而是去了山西,大約在周康王時才被封到鎮江京口一帶,若干年後才逐漸演化出吳國。吳國建立之後,追認了泰伯、仲雍、周章等人為先王。

所以,武王伐紂、周公東征時,位於如今吳地的吳國其實還不存在,自然也就不可能配合周武王、周公旦滅商了。

參考資料:宜侯夨簋銘文、《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