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曾向青齊采邑過、借君此日為廉吏”詩頌晏子

菜單

“曾向青齊采邑過、借君此日為廉吏”詩頌晏子

“曾向青齊采邑過、借君此日為廉吏”詩頌晏子

中國古代聖賢畫像——晏子

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晏子,他廉潔奉公、勤政愛民,“以節儉力行重於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不僅對齊地勤儉節約風俗影響大,更是“廉政”思想提出第一人,對後世影響極大,2014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中國歷史十大清官》中,作者中央紀委監察部賀清龍法學博士將“晏子”列為中國歷史十大清官之首——“千古楷模”晏子實為“千古第一廉相”。

“曾向青齊采邑過、借君此日為廉吏”詩頌晏子

中國歷史十大清官(2014年出版)

2017年5月16日齊河縣晏嬰祠開館,晏嬰祠是齊河縣為紀念春秋時期齊相晏嬰而建的一座漢代風格的紀念性仿古建築,旨在透過宣揚晏子一生輝煌成就,突出其廉潔、勤勉、愛民、仁政的政治主張,將成為新時代廣大黨員幹部廉政文化教育的新陣地、發展多元文化旅遊的新看點。

“曾向青齊采邑過、借君此日為廉吏”詩頌晏子

廉政文化教育新陣地——參觀晏嬰祠“晏子家訓”

山東晏子墓在高密、臨淄、齊河三地以外,鮮為人知的是江西上猶縣康熙年間還在存有晏子墓。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刻本《上猶縣誌》中不僅記載有晏大夫墓,還記載了清康熙進士、上猶知縣章振萼所作《晏大夫墓》詩二首。

康熙《上猶縣誌》卷三記載:“晏大夫墓(晏嬰),相傳齊晏嬰墓,舊志雲在村頭裡太傅山,墓敝如堆阜,樵牧不敢近。國朝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郡憲(即南安知府)靳襄捐俸修墓立石表之。”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上猶縣誌》表述:“大夫齊晏嬰(晏子),相傳使楚過此,墓在(營前)村頭裡太傅山。”

康熙《上猶縣誌》藝文卷載有知縣嚴陵章振萼《晏大夫墓》詩二首。全詩如下:

其一:曾向青齊采邑過,乍傳陵墓隱山阿。使臣舊節經鄢郢,上客遺碑長薜蘿。霸業當年景廟盛,交情千古大夫多。借君此日為廉吏,禿筆狐裘寒若何。

其二:何期近郭一荒瑩,忽動高賢懷古情。季子清風頻掛劍,滕翁佳氣已稱城。峴山久墮思羊淚,華表新傳歸鶴聲。自是範公慕勁節,釣臺祠畔客星明。

“曾向青齊采邑過、借君此日為廉吏”詩頌晏子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上猶縣誌》

章振萼,字範山,號紫扶,浙江遂安縣人(舊縣名,位於今浙江省淳安縣千島湖景區),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進士,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月任上猶知縣。

據縣誌記載,章振萼亦稱嚴陵人,即嚴子陵,諫議大夫不屈,乃耕於富春山。章知縣有嚴陵遺風。他在《晏大夫墓》詩中共引用了季子、滕翁(夏侯嬰)、峴山羊祜、華表化鶴(丁令威)、範公(范仲淹)、釣臺(東漢著名隱士嚴光)等人物典故。典故中包含對晏子的深深仰慕之情,同時也包含著物是人非的感嘆,抒寫人事變遷的滄桑之感。

江西上猶小縣晏子墓的發現,可見晏子在春秋末期時代各國享有盛名,在中華文明發展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也無愧於春秋戰國“二十二子”之“晏子”的尊稱。江西曆代官員都十分虔誠地相信晏子墓在上猶流傳古遠,可見江西文化的底蘊深厚,肯定是代代相傳而且以各種方式紀念非帝王的晏子。穿越2500多年來歷史的時光隧道,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的歷史畫面——晏子來往於各諸侯王之間進行縱橫說合的聲名遠播,是一位永遠值得後人敬重雄辯四方的外交家和愛仁政賢相。

江西上猶在南唐(公元952年)建縣之前,屬於吳地,也從屬過楚國。上猶縣地區建有晏子墓實質上是衣冠冢,但表達的一定心儀這樣一位古代為國愛民的賢相。營前(上猶)和湖南(湘楚)交接,由此進入楚國國界。可以遙想當年晏子游歷吳國和楚國的歷史鏡頭,晏子先去吳國後到楚國,恰好是一安全通道線。如今浙江安吉龍山古城城址在清同治版《安吉縣誌》的縣域圖中就有記載稱之為晏子城。晏子也有可能透過水路到達上猶到營前而赴楚。晏子出使楚國應有很多次,而且不可能是一條固定的線路,晏子當然更不可能死在營前,因為史書明確記載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子病逝於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齊國古城)埋於其故宅旁(號為清節裡),據專家考證晏子享年95歲。在漢代為了紀念晏子,學晏子思想,漢朝皇帝下旨在全國建了很多晏子墓及晏子廟,供大家祭拜敬仰。

古代進入上猶縣的名人有一些,為何獨記晏子?從清初康熙年間到清末光緒年間,幾乎貫穿了整個清朝歷史的幾個縣誌版本都記載著“晏子墓”,其地點是有充分根據的,正是營前這個現被陡水水庫淹沒的位置。

我想晏子使楚的故事,從古到今可謂是婦孺皆知。1900年發現於敦煌莫高窟17號洞窟中的一批書籍中,就發現有唐末的民間《晏子賦》一首(現藏於國家圖書館),並收錄於《敦煌變文集新書》。歷史文獻記載著許許多多的晏子故事,深刻影響和輻射了封閉的南方客家地域。

“曾向青齊采邑過、借君此日為廉吏”詩頌晏子

《晏子賦》(現藏於國家圖書館)

更重要的是太史公和孔子分別對晏子作出了具備歷史高度的肯定評價。《史記·管晏列傳》中司馬遷對晏子非常敬佩“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論語》“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不以己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可見孔子對晏嬰的評價也非常高。更為重要的是,晏子“和而不同”思想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更是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星空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據1947年出版的柳詒徽編著《中國文化史》,晏子排在孔子、墨子、管子之後。楚國實際上就是湖南湖北為主的區域,上猶營前五指峰(鵝形)就是吳楚交通的主要通道,晏子到營前完全可能。清朝幾代進士出身且正直清廉的有文化意識的縣令將之記錄,把“晏子墓”載錄縣誌,不僅說明了當時江西贛州地區上猶縣人文歷史的深厚,進一步證明晏子的廉政思想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不僅穿越2500年曆史時空,也像一顆種子深播於華夏大地,根植於九州百姓心中,歷久彌新!

【作者簡介】

晏金洲,江蘇省高郵市人,中共黨員,正高階工程師,國家一級註冊建造師。深圳市傳統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地名學會特聘學術專家,中華晏殊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專題片《尋訪晏嬰》特邀專訪晏子後裔嘉賓,中共臨淄區委主辦的《齊文化》雜誌特邀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