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劉備臨終前,為什麼知道馬謖不可重用?有三個原因

菜單

劉備臨終前,為什麼知道馬謖不可重用?有三個原因

馬謖,字幼常,是“馬氏五常”之中最小的一個,其他四個分別是伯(孟)常、仲常、叔常、季常,其中最厲害的是老四白眉馬良。

馬謖作為馬良的弟弟,才過人,好論軍計,也是非常有本事的,然而,劉備在臨終前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為什麼知道馬謖不可重用呢?依據《三國志》中相關歷史記載,分析如下三個原因。

劉備臨終前,為什麼知道馬謖不可重用?有三個原因

其一,馬謖的才能被其兄馬良的光芒放大。

馬良有白眉毛,又有才,因此被稱為“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但是他和“神筆馬良”不是同一個人。馬良非常有才,劉備擔任荊州牧的時候,他是州從事,在劉備入川后,他輔佐關羽鎮守荊州。

馬良最善於外交,曾起草出使東吳的檔案,並奉命出使東吳,不卑不亢,得到孫權的恭敬接見,完美完成任務。

劉備臨終前,為什麼知道馬謖不可重用?有三個原因

劉備221年稱帝后,馬良被任命為侍中,跟隨劉備征討吳國。馬良奉命招安了武陵一帶的五溪蠻沙摩柯等部,跟隨劉備伐吳。然而,不幸的是,劉備蜀軍戰敗,馬良和沙摩柯都死於亂軍之中。但這並不否認馬良的外交能力。馬良是蜀國傑出的外交家之一。

馬謖就是在四哥馬良的光芒下長大的,讓人們過高期望馬謖,認為馬謖的才能不次於乃兄馬良。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被人們過高期望,導致他名過其實,在綿竹之戰中沒有力挽狂瀾,導致蜀漢被滅。如果諸葛瞻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或許能在綿竹之戰中力挽狂瀾,使蜀國轉危為安。

劉備臨終前,為什麼知道馬謖不可重用?有三個原因

其二,馬謖讀書多,實踐少。

馬謖,愛好讀書,自幼熟讀兵法,論理論知識,他不只甩目不識丁的王平幾條街,就連其他蜀將也比不上馬謖。然而,由於馬謖之前都是擔任縣令、太守、軍師參謀等職位,導致其軍事實踐不足。諸葛亮也意識到馬謖的實踐不足,於是“違眾拔謖”,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提拔馬謖為先鋒,讓其守街亭。如果馬謖成功守住街亭,經受住考驗,很可能得到諸葛亮的進一步重用。

然而,馬謖卻是一個“書呆子”,不知變通,按照兵書上的記載,放棄在當道口安營紮寨而是在旁邊的山上屯兵,被魏國大將張郃來襲,切斷水源,街亭失手,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從這一點來說,馬謖是蜀國的千古罪人。

其三,馬謖沒擔當,難當大任。

馬謖是蜀漢丞相諸葛亮最看重的後起之秀,本來前途無限光明,但他卻因為失了街亭,丟了性命。據《三國志·蜀書·向朗傳》中相關記載:

“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劉備臨終前,為什麼知道馬謖不可重用?有三個原因

這句話的意思是,馬謖在街亭失守後,並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並逃到了向郎那兒。他的好朋友向朗知情不報,後來被諸葛亮知道,向郎也因此被罷官。

馬謖在丟了街亭後,沒有擔當,沒有主動承擔丟失街亭的責任,而是畏罪潛逃。他作為一個蜀國大將,作為一個男人,太沒擔當了。這樣沒擔當的人,焉能重用。如果換成一個有擔當的人,在丟失街亭後,他很可能多次拼命攻打街亭,盡最大努力再次拿回街亭。即使收復不了街亭,這個大將也應該回到蜀漢,面見丞相諸葛亮,向其請罪,而不是畏罪潛逃。

劉備臨終前,為什麼知道馬謖不可重用?有三個原因

劉備自然不可能知道馬謖後來丟街亭的事情,但是他很可能從馬謖在綿竹、成都擔任縣令、越雋擔任太守的時候,幹了某一些事情卻沒擔當看出來。這些歷史上沒有記載,我們只能如此推測。

結語

劉備識人看人非常準,如關羽、張飛兩個萬人敵,就是劉備挖掘出來的,諸葛亮這個合格的託孤大臣,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然而,諸葛亮看人的水平卻不怎麼樣,如他在病逝五丈原後,長史楊儀和大將魏延內訌,導致蜀軍自相殘殺,魏延身死,後來楊儀又死去。

因此,由於以上三個原因,劉備知道馬謖“言過其實”,不能重用,因此才在臨終前鄭重告誡諸葛亮。可惜的是,諸葛亮自認為自己非常聰明,沒有將劉備臨終前的話當回事,重用馬謖,失守街亭,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悲乎哀哉。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