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街亭之敗並非馬謖無能,換做魏延王平,照樣贏不了,原因有兩點!

菜單

街亭之敗並非馬謖無能,換做魏延王平,照樣贏不了,原因有兩點!

(說歷史的女人之三國系列第23期)

導讀:街亭之戰在三國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它是諸葛亮進行北伐的第一戰,同時也因街亭之敗,導致諸葛亮後期的北伐幾乎都沒有成功。第二街亭之敗後馬謖之死,也成為諸葛亮得力助手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三諸葛亮因得力助手短缺,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基本上都在影響著蜀國、乃至三國中後期的發展。

街亭之敗並非馬謖無能,換做魏延王平,照樣贏不了,原因有兩點!

街亭之戰發生的背景,街亭之戰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最重要的一戰,而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魏國方面,魏文帝曹丕因病壯年去世,這對於曹魏政權來說,不是什麼好兆頭,新帝曹叡剛繼位,曹魏的政權處於過渡期,所以說這是諸葛亮北伐有利的政治背景。而在蜀國方面,諸葛亮平定南蠻後,蜀國已經國泰民安有兩年左右,這段時間內,諸葛亮足食足兵,準備得應該說比較充足。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孟達之亂,孟達在曹丕去世後,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影響,就跟諸葛亮多次通訊,幾乎已經被諸葛亮說服,有投降蜀國之意,但卻被舉報,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出兵,在孟達還沒意識到的時候,消滅了孟達。雖然孟達被消滅,但是這種事件對於魏國方面總是不好的。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諸葛亮發動北伐,從時機上說絕對是沒有錯的。在如何北伐這件事上,一開始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是魏延的計謀,魏延建議自己帶五千兵出子午谷,以取長安,然後魏軍的援軍趕到需要二十天左右,而在這一段時間內,諸葛亮領大軍從斜谷道出來增援,時間也剛好夠。但諸葛亮認為這一條計策太冒險,所以沒有采納,於是最後真正實施的是第二種方案,即諸葛亮的方案。諸葛亮的方案是這樣的:兵分兩路,一路讓趙雲鄧芝率領,走箕谷,但是這一支是疑兵,並非諸葛亮的主力。諸葛亮的主力是另一路,由諸葛亮親自率領,出祁山。

街亭之敗並非馬謖無能,換做魏延王平,照樣贏不了,原因有兩點!

但是在諸葛亮親率的主力軍中有一個人事安排至今仍遭人質疑,或者說爭議不斷。這個人事安排就是北伐大軍的先鋒統帥,當時蜀軍中有大將魏延、王平、吳懿等人,但是諸葛亮卻沒有任用這些老將來做先鋒統帥,而是任用了一個新人,就是馬謖。那麼一般都認為這是諸葛亮一生看人看走眼的代表作,但是諸葛亮才能過人,真的連看人識人的能力都沒有嗎?根據史載來看,顯然不是。那麼馬謖到底是個什麼人?他的能力到底怎樣?又如何能夠得到諸葛亮的信任?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在大家的心目中,一直印象比較好。諸葛亮離開荊州時,馬良在荊州輔佐關羽。但是根據記載和功勞來看,似乎馬謖的能力還在馬良之上。馬良雖然各方面都很好,但是也沒有什麼閃光點。但是馬謖則不然,馬謖這個人很有能力,先後做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單看這三個地方,就知道馬謖還是非常受重用的,其中成都那是蜀國的首都,作為成都的行政一把手,如果沒兩下子應該是不行的。

街亭之敗並非馬謖無能,換做魏延王平,照樣贏不了,原因有兩點!

其次馬謖好談論行軍打仗的謀略等軍事,而且和諸葛亮相談甚歡,通宵達旦。各位要知道諸葛亮在三國時期雖然長於治國理政,但是他也是很有軍事才能的。能夠跟諸葛亮對談的人,恐怕也不多。所以說,馬謖並非一無是處的草包。而且在諸葛亮去平定南蠻的時候,馬謖曾在送行諸葛亮時獻一計策,說南蠻據險、加上路途遙遠,今日征討投降,他日又反,如此反覆不是上計,如想徹底平復,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智取,讓其真心歸附。諸葛亮認為馬謖說得有道理,於是就有了《三國演義》上的七擒孟獲事件,雖然此是虛構,但是史載中諸葛亮也確實是智取孟獲,讓其歸附了。

從這兩點來看,馬謖還是有才能的。但是馬謖的才能廣受非議的源頭主要是兩點,其一是劉備的遺言,劉備的遺言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馬謖說得多,實際實踐的少,二是不可委任大事,你要多加考察。那麼整體理解劉備的意思,就發現是我們誤讀了,尤其是後面兩句,劉備的意思是你要想把馬謖培養成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要對他多加考察和磨練,在此之前不要委任大事。但是這並不是說馬謖一點能力都沒有,至少在劉備看來,馬謖還是可造之材的。

所以關於馬謖的個人情況,我們應該客觀看待,那就是此人熟讀兵書,對於當時的很多事情都很有見解,頭腦也非常聰明,但是實踐得太少,需要多加磨練,也能夠成材。諸葛亮應該是基於這樣一種前提,所以在北伐的時候,把蜀國北伐的先鋒統帥讓馬謖來做。那麼這個安排,在很多人看來都是有問題的。而認為有問題的焦點是,放著魏延、王平、吳懿等久經沙場的老將不用,偏用一個生瓜蛋子馬謖。當然,人們產生這種固化的認識,核心原因就是馬謖丟失了街亭。於是,馬謖被一腳踩到底。那麼好了,馬謖街亭之敗到底是因為馬謖個人原因呢,還是有其他原因,或者說換成魏延、王平等人,街亭就能守住嗎?

街亭之敗並非馬謖無能,換做魏延王平,照樣贏不了,原因有兩點!

根據史載來看,在諸葛亮發動北伐,出祁山,訊息傳到曹魏新帝曹叡的耳朵裡時,其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說蜀國的優勢是據險而守,萬無一失,但卻放棄自己的優勢,跋山涉水,歷盡艱難出來作戰,諸葛亮必敗。然後他親自坐鎮長安,安排部署,一路曹真率軍抵禦箕谷趙雲,一路張郃統兵五萬抵禦諸葛亮的先鋒蜀軍。

根據史料顯示,當時諸葛亮的主力大軍一共6萬,諸葛亮聽說張郃前來,立即派遣馬謖等率先鋒部隊急行軍去佔領街亭,當時諸葛亮的大部隊在西城,從西城到街亭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照這樣看來,這支部隊的人數不會超過兩萬,甚至可能是一萬人馬,人馬太多不利於急行軍。

街亭之敗並非馬謖無能,換做魏延王平,照樣贏不了,原因有兩點!

接著馬謖之敗的原因,都怪罪於他放棄水源,駐守山上。其實這是一個誤解點,第一馬謖為何要駐守山上,其實這其中在暴露一個資訊,那就是這支先鋒部隊的人馬肯定不多,馬謖擔心在平地,很快就會被張頜的人馬吞噬,故而想據險而守。第二另有一種說法,就是馬謖之敗,是因為王平等和馬謖有矛盾,造成排程混亂。暫且拋開這些說法,單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就算換做魏延和王平做先鋒統帥,照樣贏不了,最核心的原因有兩點:

街亭之敗並非馬謖無能,換做魏延王平,照樣贏不了,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寡不敵眾,蜀軍先鋒兵1到2萬,張郃兵5萬。

第二點:兵種問題,蜀軍以步兵為主,曹魏以騎兵為主。所以讓蜀國2萬步兵對抗5萬騎兵,不是找死嗎?若想對付騎兵,必須建造拒馬營寨、大砦等設定,但是魏軍會給你時間嗎?要知道張郃所率部隊是提前兩天就到達了前線,所以說蜀軍是沒有時間來進行周密部署的。

其實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地理因素,街亭雖然是戰略要地,但卻並不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街亭北依南山,臨清水河,地理位置屬於相對而言開闊的平坦地。這樣的地勢更利於騎兵,而非步兵。

街亭之敗並非馬謖無能,換做魏延王平,照樣贏不了,原因有兩點!

結語:馬謖街亭之敗,並非單純的部署問題,而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至少兵力懸殊、兵種強弱、地理形勢等都是主要因素。同時,曹魏方面的張郃,又是一員善於利用地形進行排兵佈陣的久經沙場的傑出將帥。在這樣的前提下,就算換做魏延、王平等,也是真的贏不了。這也是為什麼在史書中,說諸葛亮斬馬謖,但又愛其才,痛哭流淚。如果說馬謖真是因無能丟了街亭,諸葛亮是不必因愛其才而流淚的。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很多人都說馬謖之死,不過是讓諸葛亮對於第一次北伐失敗給劉禪等朝中大臣有一個說得過去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