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戰國小國,面積僅是趙國的八分之一,為何能夠睥睨中原500年?

菜單

戰國小國,面積僅是趙國的八分之一,為何能夠睥睨中原500年?

strong導讀:/strong黃河,中國的母親河,孕育出了五千年華夏文明,烙印在大地上的“幾”字,猶如中華民族的脊樑,撐起了一部歷史大劇的恢弘舞臺。

從春秋早期開始,在黃河的中下游,一個原始小國開始出現,並在今後的500年間縱橫決蕩,甚至最終導致春秋、戰國的興衰更替。歲月流逝,往事如煙,曾經的輝煌與苦難都已掩埋在浩瀚的歷史中,只有一個名字流傳千年仍被人銘記——中山國。

戰國小國,面積僅是趙國的八分之一,為何能夠睥睨中原500年?

如果時間能夠倒流,回到1978年,當時中國著名的考古專家郭沫若先生已經病入膏肓,可當他聽說考古隊在河北平山發現了中山王墓之後,他立刻掙扎著坐起來,讓人將帶有“中山”字樣的拓片拿來給他看。

尋找失落千年的中山國,是郭沫若先生追尋一生的夢。從1968年滿城漢墓發現開始,“中山王”的封號,就勾起了郭沫若的無限興趣。之後十年間,他一直在搜尋關於先秦中山國的蛛絲馬跡,可惜歲月湮滅了一切,只留下零星的史料和遺蹟,不時的提醒著人們:兩千年前,在黃河中下游的土地上,曾經有一個叫白狄的民族,建立了一個繁榮一時的國家……

戰國小國,面積僅是趙國的八分之一,為何能夠睥睨中原500年?

在夏商周時期,中原王朝將周邊的少數民族分為四部,稱為“戎狄蠻夷”,也就是史書中所記載的四夷。這種稱呼有兩種意思:

第一是鄙視,在奴隸制國家出現之前,中原地區對少數民族的稱呼並無貶義,但到了夏商周時期,中原王朝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這種稱呼才演變成道德禮儀底下的代指。

第二指方位,在史書中,四夷分別指的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狄,廣佈黃河流域,因地處中原之北,又稱北狄,而白狄就是狄人的分支。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正在為博寵妃褒姒一笑而戲耍各地諸侯,在北方一個名叫鮮虞的部落開始走進歷史,開啟了500年的傳奇之路。鮮虞作為白狄的一支,雖然走上了歷史舞臺,但被白狄壓制。

戰國小國,面積僅是趙國的八分之一,為何能夠睥睨中原500年?

公元前555年,白狄在歷史上初露鋒芒,當時他們從北方的晉陝之地走來,遊走於中原王朝的北方,不過在強大的晉國面前,新生的白狄顯得不堪一擊,僅僅十餘年就銷聲匿跡了。可僅僅過去20年,蟄伏200多年的鮮虞卻橫空出世,東出太行,竟然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因都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

中山之疆域“方圓五百里”,實際控制地相當於現在石家莊、保定全境,邢臺、衡水一部分。

“天下之脊”太行山,南北綿延400公里,山勢險峻,深谷縱橫,溝通東西,西可出關隴高原,東進可控華北平原,退可入千里草原,南下可與中原群雄爭霸,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戰國小國,面積僅是趙國的八分之一,為何能夠睥睨中原500年?

中山國雄踞太行,佔據冀州中部,處於關隴西土、魯中東夷、草原朔漠和中原諸夏四大文化圈之間,是各族交流、爭奪的焦點。誰佔據這裡,就可以居高臨下,輕鬆獲得佔據華北平原的優勢。背靠太行,坐擁華北,就能有機會與中原王朝一爭高低。

中山國雖小,卻在地形上佔據絕對優勢。西切入太行腹地,易守難攻,東控冀州平原,唐河、大沙河、滹沱河、槐河水系密佈,土地肥沃,稻麥飄香。

怪不得史學家曾經讚歎:“中山之地,倚太行屏障,憑眾河帶襟,西瞻秦晉高原,東瞰齊魯泰沂,南俯趙之邯鄲,北望燕之幽薊,集天地靈秀,收四方通利。”

戰國小國,面積僅是趙國的八分之一,為何能夠睥睨中原500年?

公元前296年,中山國被梁啟超稱為“黃帝以後第一偉人”的趙武靈王所滅,雖然國滅,但“中山”之名早已落地生根,僅僅百餘年之後,再次出現在華夏大地上。

公元前154年,漢武帝封哥哥劉勝為王,國號襲用中山之名,位置就在古中山國之地。從此之後,跨越千年,中山一直作為府名沿用,直到明朝。

從零星的史料中,學者拼湊出了中山國立國200年的歷程:立國、鬥晉、降魏、崛興、稱王、伐燕、抗趙、衰亡,經歷三起三落。中山,作為北方小國,在豪強林立的春秋戰國,促進了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在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