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古代冷兵器——戟!

菜單

中國古代冷兵器——戟!

戟,古書中也稱“棘”,是將戈和矛結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是一種我國獨有的古代兵器。戟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13世紀)。最初以青銅製造,戰國末期才逐漸用鐵代替青銅。戟是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極為重要的兵器,它多用於戰車上使用,最為盛行的時期是西漢魏晉。《三國志。吳志》:“呂布手使方天畫戟……。”晉以後,戟逐漸的淘汰出戰爭的舞臺,到了唐代,戟已被用為儀仗器物。

戟是一種既可刺殺也可勾啄具有雙重效能的兵器,能夠明顯提高戰鬥效能。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戟出現於商代。由於戟比戈和矛更為先進,它很快成為將士們作戰的格殺利器。西周時期出現了整體鑄造的戟。春秋中期,用戟的史實在《左傳》中亦多有記載,由於戟較戈和矛的殺傷效能為佳,故很快得到推廣應用,到了戰國時期,已基本上取代了戈的地位。戰國末年,冶鐵技術的發展催生了鋼鐵鑄造的戟。那時,鋼鐵質地較堅韌,鑄成的戟刺尖銳修長。戟的形體也有所改進,戟下側垂直伸出的援,由寬鈍變為窄尖;與援對應的內取消,只造較長的胡來縛柲。由此,戟由“十”字形進化為“卜”字形,故稱“卜字鐵戟”。西漢以後,戟的“援”由平直變為弧曲上翹,進一步增強了前刺的殺傷力。戟在當時是軍隊中的常備兵器。三國時期,戟的種類增多,有長戟、手戟、雙戟等。手戟柄短體輕,可刺可擲,是效能優良的防身自衛兵器。長戟、雙戟則柄長體重,殺傷威力大。到唐代,戟退出了軍用兵器的行列,成為一種表示身份等級的禮兵器,叫“矟戟”。那時,矟戟是朝廷文武官員表示身份的儀仗物,門前列戟以示身份高低;皇帝派重臣巡視或統兵出征,賜“矟戟以代斧鋮”,表示授於權柄。唐代典章對樹戟有詳細的條文規定,是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實物標誌。

戟按式樣和大小分為方天畫戟,青龍戟,鉤鐮戟等長兵器,以及雙戟,短戟等。戟都是由鋒,援,胡,內,搪五個部分組成。《釋名。釋兵》:“戟有三鋒兩刃,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其援長七寸半,三鋒者,胡直中短,言正方也,刺者著截,直前如截者也。戟胡橫貫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拆,與柄長一丈六尺。”《周禮。考工記》:“戟,廣有半寸,內二之,胡四之,援五之。”戟用援之法有衝鏟,回砍,橫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橫砍,截割等;用內之法有反別,平鉤,釘壁,翻刺等;用鋒之法有通擊,挑擊,直劈等。

戟在古代不僅是軍隊中的主要兵器,而且常常作為武器的泛稱,比如“持戟之士”,就像我們今天所指的“戰士”一樣,包括所有拿槍操炮的兵士。另外戟往往還以它的裝備數量來象徵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比如《戰國策·趙策》中記載,毛遂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勸楚懷王聯趙抗秦,他說:“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所謂“持戟百萬”說明楚國當時有強大的軍隊,足以聯合他國與秦國抗衡。春秋前期魯隱公十一年(前712年),鄭國在伐許前授兵時,即有子都拔棘逐穎考叔的事發生。魯莊公四年(前690年),楚伐隨,“授師子焉”,說明楚國已用戟裝備軍隊了。

戟自問世以來深得兵家賞識,幾經變遷,幾番征塵,作為軍隊中的主要兵器,留下了血刃敵寇的戰績。然而在銀盔鐵甲面前,戟的殺傷力大為減弱,而槍、矛等刺兵器仍能大顯身手,於是槍漸漸取代了戟。

中國古代冷兵器——戟!

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在戟杆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透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分為單耳和雙耳,單耳一般叫做青龍戟,雙耳叫做方天戟。

方天畫戟是古代兵器名稱,因其戟杆上加彩繪裝飾,又稱畫杆方天戟,是頂端作“井”字形的長戟。歷史上,方天畫戟通常是一種儀設之物,較少用於實戰,不過並非不能用於實戰,只是它對使用者的要求極高。方天畫戟屬於重兵器,和矛,槍等輕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複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輕兵器和重兵器功能於一身。一般使用方天畫戟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該兵器的優勢,在熟練以後,可以和重兵器對抗,如骨朵,錘,鏜等比拼力氣。也可以和輕兵器,矛、槍、刀比拼招式技巧。故該兵器的使用者在戰場上身體素質很高,很拉風。

據《蕩寇志》記載,呂布的畫戟重四十斤。在《三國志平話》呂布之戟長一丈二。方天畫戟的具體引數?材料:高碳鋼?全長:?365cm?寬:30cm?刀重:2500g?刃口:普通?柄長:26CM?刃長:39cm?刀厚:0。8cm

項羽、呂布、薛仁貴、李靖、郭子儀、《水滸傳》中的呂方、郭盛等。

中國古代冷兵器——戟!

轅門射戟

是歷史典故,出自《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是三國名將呂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場戰爭。

三國時,袁紹之弟袁術派大將紀靈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劉備。袁術擔心在徐州的呂布救援劉備,派人給呂布送去糧草和密信,要呂布按兵不動。劉備考慮到自己兵力不足,也寫信求助呂布。呂布收了袁術的糧草,又收了劉備的求援信,他想:我若不救劉備,袁術得逞後我也危險;若我救劉備,袁術必恨我。於是,呂布讓人把劉備和紀靈同時請來赴宴。

呂布坐在劉備和紀靈中間,吩咐開宴,剛吃幾杯酒,呂布說:“看在我的面上,你兩家不要打了。”紀靈不肯。呂布大叫一聲:“把我的畫戟拿來!”劉備、紀靈都嚇了一跳。呂布又說:“我把畫戟插到轅門外一百五十步地方,如果我一箭射中畫戟的枝尖,你們兩家就不要打了。如果我射不中,打不打我就不管了。”紀靈希望射不中,劉備希望能射中。呂布叫人端上酒來,各自飲了一杯,酒畢,取出弓箭,搭箭拉弦,只聽“嗖”的一聲,呂布大喊:“著!”那箭不偏不倚,正中畫戟的枝尖。在場的人無不喝彩。呂布把弓扔在地上,笑著說:“看來老天也不願意讓你們打仗啊!”就這樣,呂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場廝殺。

呂布的戟

據《三國演義》描述,袁術派兵攻打劉備,劉備當時據守小小沛縣,身單力孤,自知不是袁術的對手,便向呂布求救。呂布不想得罪雙方,便在營中設宴請來雙方,酒過幾巡後,命令軍侯把戟立在營門外,呂布說:“大家看我呂布用弓箭射戟的小枝,如果射中,兩家休兵,如不中,雙方各自回營安排明日的廝殺吧!”只見呂布在距戟150步處,張弓搭箭,一箭射去,飛中小枝,眾人齊聲喝彩。這種帶小枝的戟,大概就是當時盛行的新式戟。此後,戟的演進主要在小枝的改進上。

中國古代冷兵器——戟!

典韋的戟

據說曹操手下有一員猛將名叫典韋,手挺大號雙戟足有80斤,他還善使手戟。一次曹操被圍,無法解脫,“大叫:‘誰人救我!’”騎兵隊伍裡,踴出一員大將,便是典韋。他“手挺雙鐵戟,大叫:‘主公勿憂!’飛身下馬,插上雙戟,取短戟十數枝,夾在手中,……韋乃飛戟刺之,一戟一人墜馬,並無虛發,立殺十數人。眾皆奔走。韋復飛身上馬,挺一雙大鐵戟,衝殺人去。”典韋曾靠他的一雙大鐵戟和非凡的勇猛氣質,幾次救曹操於危難之中。三國時,以戟為兵器的武將很多,有太史慈、甘寧,還有魏將張遼等。戟在古代戰場上可謂名聲顯赫、戰功卓著。

使戟高手

史籍和文學的記載中,有很多使戟的高手。像項羽的天龍破城戟,三國呂布的方天畫戟,典韋的大鐵戟,初唐名將李靖、薛仁貴,以及中唐中興名將、《紅樓夢》中賈珍點過的傳奇《滿床笏》中所唱誦的郭子儀的方天畫戟,後唐太祖李克用的虎威戟等,差不多都是伴隨著一個個讓人血脈賁張的英雄時代出現的。“方天”兩字,直如愁雲慘淡,龍戰於野,流星趕月,白虹貫日。

而其中最著盛名的,自然是項羽的天龍破城戟和呂布的方天畫戟了。大家只要想一想,後來幫劉邦滅了項羽的韓信,曾經擔任過替項羽扶戟的郎中,就知道這枝戟的份量了。項羽在“鉅鹿大戰”時,持著天龍破城戟,在數十萬秦軍的鐵陣中,如入無人之境,讓風雲變色,那是何等的英雄氣概!而呂布的一杆方天畫戟,南征北戰,從無敵手,使他成了三國中無可爭議的頭號戰將。

這些戰將,使戟充滿了傳奇色彩。就像我們一提到槍,就會想到王彥章一樣,一提到戟,這些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也便會躍然眼前。

而在《水滸》中,呂方、郭盛的兩杆方天畫戟,跟書中其他幾位高手的比起來,只能算是中看不中用的“銀樣蠟槍頭”了。他二人後來死於烏龍嶺上的亂石下,也算沒有埋汰了手中的兩枝方天畫戟。?西遊記中最厲害的妖魔當屬大鵬金翅雕,這妖魔也使方天畫戟,這妖魔雖排老三,卻遠勝青獅白象。

中國古代冷兵器——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