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三國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真是說孫權嗎?羅貫中:看下一句

菜單

三國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真是說孫權嗎?羅貫中:看下一句

公元213年,帶領十萬大軍準備一舉蕩平東吳的曹操,在看到孫權嚴密的佈防後,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

不過此時他還不知道,做好這一切的不是孫權,而是他的一個小老鄉。

公元178年,在距曹操的老家安徽亳州不遠的地方,出生了一個叫呂蒙的嬰孩。不知是呂蒙家中貧困,無法養活他,還是他的膽子太大,想自己另謀生路,總之他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離開了出生的故鄉,去投奔了自己的姐夫鄧當。

年少時的呂蒙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做事全憑自己如初生牛犢般的莽撞,他唯一相信的是,富貴不會從天而降,想要就不能瞻前顧後,而只能是勇往直前。機會總會垂青那些有野心的人,呂蒙接替去世的姐夫當差後不久,小霸王孫策在一次狩獵中,被前來為主家(許貢)報仇的三個門客所傷,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所以孫策沒能挺過去,孫策去世時僅有26歲。

三國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真是說孫權嗎?羅貫中:看下一句

接替孫策權力的,是他的弟弟孫權,孫權的老師是孫策最依賴的張昭,而張昭還是安排呂蒙接替鄧當的當事人,兩人的羈絆由此開始。孫權上位後,有意扶植一批“自己人”,而呂蒙提前得到訊息,並透過優異的表現,進入了孫權的班底。

孫權雖然當時還很年輕,但是也知道真金要靠火來煉的道理,因此他雖然“看好”呂蒙,但也沒有直接給予重用,而是一步步地開始考察他。呂蒙接受的第一個考驗是領兵實戰,他的敵人,只是縱橫在山野間的山越族人組成的雜牌軍,呂蒙自然輕鬆完成。孫權的父親孫堅,曾被劉表的手下的悍將黃祖所殺,因此孫權非常想為父報仇,但黃祖並非庸才,所以孫權一直沒有得逞。

三國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真是說孫權嗎?羅貫中:看下一句

在一次雙方的會戰中,呂蒙身先士卒,率先斬殺了黃祖的手下心腹陳就,讓孫權的大軍得以直擊黃祖,並將其擒殺。後來孫權還發現,呂蒙除了作戰勇猛,還非常善於思考。就連周瑜也對呂蒙的一些建議,都悉心的採納。因此孫權對呂蒙是越發的看重,並不斷提升他的官職。但呂蒙也有短板,那就是他讀書少,對很多的事情,無法理解的更深入,而在孫權對他的期望又很高,於是囑咐他多多讀書學習。

一個男人的優秀,往往不會只體現在一個方面。呂蒙也是如此,他聽從了孫權的建議之後,開始刻苦學習,他學習之後的具體成就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後續的兩件事來看,他的書並沒有白讀。第一件事,很多人應該都知道,那就是魯肅曾誇他不再是“吳下阿蒙”,而他自己也自傲的說“士別三日,就當刮目相看”,第二件事是,根據西晉的《江表傳》記載,呂蒙不光自己讀書,還勉勵手下的將領讀書,這對於古代的武將來說,十分少見。

三國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真是說孫權嗎?羅貫中:看下一句

文武雙全之後的呂蒙,自然是更受孫權的青睞,當公元213年,曹操攜數萬大軍南侵孫吳之時,孫權就將防守的重任,交於了呂蒙。而呂蒙面對如此的大場面,竟然完全沒有怯場,而是展現了自己的大心臟。他將防守的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曹操在看到了孫吳的防禦體系之後,大加讚揚,並因此而說出了“生兒子就應該像孫仲謀,年少有為,而不應該像劉表的兒子,豬狗不如”。(見於《三國志》)

後來羅貫中曾專門為呂蒙寫了一首詩,其中的首句就是“養子當如孫仲謀,呂蒙談笑便封侯”。羅貫中嘔心瀝血寫了一本《三國演義》,以他對三國眾人的熟悉程度,他自然不會因為曹操的一句誇獎。就對呂蒙另眼相看,呂蒙真正打動羅貫中的,其實是呂蒙後來的英勇事蹟。

三國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真是說孫權嗎?羅貫中:看下一句

其實具體原因,駱駝昨天的文章裡已經說了,今天就再簡短解說一下。眾所周知,關羽曾經鎮守過荊州,而荊州本來應該算是孫吳的地盤,所以雙方就產生了矛盾。但是因為主和的張昭、魯肅在任時,一直說服孫權,要忍辱負重,要以江東大業為重,因此孫權對關羽採取了放任的態度。但是隨著魯肅去世,呂蒙接替了魯肅的位置。而呂蒙的眼光,要比魯肅看得更長遠,他知道關羽佔據荊州,只是蜀漢謀劃中原的一個跳板。

三國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真是說孫權嗎?羅貫中:看下一句

因此他推斷,蜀漢不會主動歸還荊州,而且還會藉著荊州,繼續擴大自己的地盤。果然,在不久之後,關羽以荊州為節點,開始攻擊樊城,圖謀中原。呂蒙為了阻止蜀漢過快發展,就決定謀奪荊州。呂蒙先是借病遁,讓關羽掉以輕心,又暗中聯絡糜竺等蜀將,一舉奪回了荊州,並順勢把敗給徐晃的關羽給抓住,並殺死。因此羅貫中的後半首詩中,專門提到了這一點“白衣搖櫓真奇計,一舉荊襄取次休”。

呂蒙的文韜武略,本不在陸遜、周瑜之下,但是因為當時的形勢所逼,他並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又因為英年早逝,從而失去了一展風采的機會,因此後世對於他的評價並不很高,但是駱駝認為,這樣的人物,不應該只在《三國演義》中當個路人甲,然後再被一代代的淡忘……駱駝致力於宣傳歷史中的“小人物”,歡迎大家留言提供線索。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史記》,《戰國策》,《三國演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