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話說世界系列中世紀致命的遊戲比武大會

菜單

話說世界系列中世紀致命的遊戲比武大會

話說世界系列中世紀致命的遊戲比武大會

摘自2020年陸續出版《話說世界》20卷叢書

朕請求所有接受挑戰的騎士和侍從,不要以為朕所舉辦的比武是出於專橫自大、傲慢、仇恨或者不懷好意,因為朕唯一所希望的,是得到他們體面的支援和友誼。

——法王查理六世在蒙彼利埃釋出的比武公告

KnightF。O。O。L - Knight

話說世界系列中世紀致命的遊戲比武大會

大概很少有什麼事物能像比武大會(Tournament)那樣,最能集中展現中世紀騎士的尚武精神了。

對中世紀的長期誤解,促使人們要麼視其為封建版本的暴徒群毆,要麼視其為騎士小說的美化虛構,雖然這兩種成分兼而有之,但從本質上而言,比武大會堪稱是中世紀規模上的軍事演習。

話說世界系列中世紀致命的遊戲比武大會

中世紀德意志騎士的馬上比武場面,插圖選自阿姆斯特丹大師的《家庭記事簿》。阿姆斯特丹大師是15世紀下半葉德意志南部的著名版畫家,他的銅版畫不用傳統的雕刻法,而是用幹刻技法。

起源:加洛林時代的軍事訓練

從歐洲歷史的長時段來看,競技比賽有著悠久的傳統,中世紀的騎士比武或許能在羅馬時代找到源頭,但是帝國崩潰後的史料匱乏,使羅馬的淵源殊難考證。

一直到9世紀中葉,查理大帝的外孫尼特哈德(795—844年)才為我們提供了某些線索。

他在其歷史作品《路易諸子爭位史》中說,他的兩位表兄弟即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於843年在沃爾姆斯附近舉行了一場比武遊戲。

其口吻至少給人一種印象:這種對抗性的集體比武是加洛林時代最普遍也最主要的軍事訓練。

即便有尼特哈德的證實,然而有關騎士比武的記載依然稀少。

10世紀間,來自科爾維的韋杜金德在《薩克森編年史》中將騎士比武的發明權歸於奧托一世的父親、德意志國王捕鳥者亨利一世。

不過問題在於,無論是尼特哈德還是韋杜金德的記載,都沒有出現後來騎士比武中的核心要素,即騎士們列隊持銳利武器衝鋒這一特徵。

大概在12世紀晚期,圖爾的編年史記載,安茹貴族普雷伊的若弗魯瓦才是騎士比武的創制者。

當然,要將騎士比武的發明權歸於某個人是徒勞無益的,它必定是在長期的戰爭與訓練中逐步成型的。

普雷伊的若弗魯瓦死於1066年,但是典型的比武大會的出現肯定更晚。

遲至1114年,埃諾伯爵鮑德溫三世在瓦朗謝納釋出的和平令中,才第一次使用到“tournament”來表示騎士比武。

這個詞使我們有理由推斷,12世紀的比武逐步具備了上述核心要素即衝鋒對陣。

話說世界系列中世紀致命的遊戲比武大會

14世紀早期的《馬內塞抄本》中描繪騎士比武場面的插圖。

傳播:英格蘭和德意志的例證

如同騎士制度主要是一種法蘭西制度,比武大會也源於法蘭西。

第一次有據可查的比武是1095年在佛蘭德舉行的,雖然不確定當時的具體形式,但從結果來看無疑是慘烈的,因為參加比武的魯汶伯爵亨利三世被當場刺死。

得益於佛蘭德廷臣布魯日的加爾貝,今天我們還能看到佛蘭德伯爵好人查理的故事。

他說伯爵為了“本國的榮譽、為了訓練自己的騎士們,在法蘭西與許多諸侯都較量過”。

可見,比武在法蘭西已相當盛行,它甚至流行到教廷不得不出面干涉的地步。

鑑於早期的騎士比武與戰爭界限模糊,每每造成慘重傷亡,教皇英諾森二世於1130年在克萊蒙宗教會議上釋出了禁止比武令。

但是這並未能阻止騎士比武的迅速傳播,前面曾提到的英格蘭騎士威廉·馬歇爾,主要就是憑藉在歷次比武中所獲的戰利品,積累了大量財富,後來又透過聯姻成為彭布羅克伯爵。

正是在威廉·馬歇爾所處的時代,騎士比武在英格蘭也漸成時尚。

英格蘭的君主曾長期禁止比武,理由是此乃貴族騷亂之源,不過到了“騎士國王”理查一世(1189—1199年在位)時期,騎士比武在英格蘭還是合法化了。

這或許是對法蘭西人的某種回擊,因為他們總是譏笑“英格蘭騎士既不機敏又缺少比武經驗”,而這在綽號為“獅心王”的理查一世看來,是絕不能容忍的。

騎士比武在德意志傳播似乎更早,佛蘭德和埃諾等低地諸國曆來是向德意志輸出法蘭西文化的橋樑。

根據著名的弗賴興的奧托(1114—1158年)記載,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兩位公爵康拉德三世和腓特烈二世曾於1127年在維爾茨堡郊外比武。

寫於12世紀中葉的《茨維法爾滕編年史》也記載了德意志西南部的兩位年輕貴族,剛獲封騎士不久就在比武中不幸喪生。

加入這一長串比武者名單的,還有德意志最顯赫的諸侯特里爾大主教阿爾貝·德·蒙特勒伊。

他於1148年率軍進攻萊茵帕拉丁伯爵,雙方沿摩澤爾河對峙的時候,也不忘組織大規模的騎士比武。

不過,即便德意志貴族如此熱衷於比武,在法蘭西人眼中他們依舊是蹩腳的學徒。

據說,德意志騎士在第二次十字軍東征途中曾遭到法蘭西人的揶揄:“行進吧,德意志人”——意謂他們的騎術太差勁,只配步行去打仗。

話說世界系列中世紀致命的遊戲比武大會

法王亨利二世和蒙哥馬利伯爵的致命比武,插圖選自16世紀德意志書籍《凱瑟琳·德·美第奇和亨利三世的歷史》。

比武:大會的規程與競技型別

人們對騎士比武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要數《堂吉訶德》中那種提槍策馬衝鋒的畫面了,不過這種形式更多地流行於中世紀晚期,其觀賞價值更大於實戰意義。

中世紀盛期比武大會的普遍形式是集體比武,騎士們騎在馬上編隊行進,就如同真實的戰鬥那樣兩軍對壘,tournament 通常主要就是指這種集體比武。

比武大會的時間一旦確定,就需要提前3—6周釋出通告,如同引言中查理六世所講的那樣,它實際上是比賽的邀請函,獲勝方的獎品也會同時揭曉。

當然比武日期的選擇並非隨心所欲,不僅多數宗教節日期間不得舉行,而且教會對比武的禁令與各種和平運動的興起,都使比武大會受到了諸多限制。

比武臨近之日,各方受邀選手陸續彙集,比武大會地點有時設在大諸侯的宮廷,也會設定在他的城堡或城市郊外。

後者的實戰色彩更明顯,比賽雙方便傾向於一方在內守城,一方在外攻城,空間開闊更是對騎士們的心理暗示:這裡就是身臨其境的戰場。

不管採用哪種場景設定,比武的分組規則都很類似,來自相同或鄰近地區的貴族騎士們組成一方,其中地位最高的貴族擔任軍隊指揮,雙方人數應大致相等。

這種貴族率領本地區騎士作戰的體系,也與封建戰爭保持高度一致。

接下來比武正式開始,阿爾貝羅傳記中有一段生動的描述:

“戰士們全副武裝,模擬實戰;瘋狂的戰馬在狹窄的地帶左衝右突,士兵們騎在馬上衝入敵陣,長矛噼啪作響、欲崩似裂!

你若在場,定會聽到追者殺聲如潮,逃者嚎聲四起……

戰士們一會兒黑壓壓前進,一會兒又飛快散開、佯裝後退,然後收攏陣線,從側面向進攻者撲來……”

當然,攻勢受挫的一方也不會坐以待斃,因為雙方事先都會劃定安全區,在這裡可以安置對方的“戰俘”。

更重要的是,在自己陣腳不穩時可暫避安全區,待收拾兵力重振旗鼓,以求反敗為勝,這就使集體比武既有軍事演習的實戰性,又具備競技遊戲的安全性。

然而,比武仍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許多傷亡,戰爭的遊戲終究是致命的遊戲,而且隨著中世紀晚期騎士制度的演變,單槍匹馬地衝鋒對刺漸成為主流,這種比武被稱為約斯特比武。

在很大程度上,約斯特比武是15世紀新君主制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

它透過發起挑戰、接受挑戰,用生命捍衛榮譽等行動彰顯騎士精神,尤其是當宮廷貴婦或女領主在場時,這種自豪感便加倍突出。

看看今天打籃球的那些男孩的身影,每當有女生在場邊做拉拉隊時,便會更加賣力地施展球技,這背後的邏輯豈非一脈相承?

話說世界系列中世紀致命的遊戲比武大會

老約爾格·布羅伊繪製於1510年的素描,表現的是16世紀初的約斯特比武,即單槍匹馬一對一地對刺,這種形式的比武在15—16世紀的歐洲宮廷特別流行,延續了中世紀騎士比武的傳統。

話說世界系列中世紀致命的遊戲比武大會

描繪比武大賽的插圖,取自《國王勒內的比武全書》。比賽開始之際,雙方各自集結24位騎士,每位騎士都配有旗手,場面可謂旌旗蔽日。畫面上方有三個包廂,左右兩個分別供雙方的貴婦觀賞用,中間的屬於裁判員專用。

話說世界系列中世紀致命的遊戲比武大會

這幅圖緊接上幅插圖。此時比賽已經過半,可以看到除了波旁公爵和布列塔尼公爵的旗幟位於左側之外,其他家族的旗幟皆已退居右側,表明僅此兩家仍在酣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