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立足寓教於樂,三七互娛上線特殊遊戲,助力孤獨症兒童輔助訓練

菜單

立足寓教於樂,三七互娛上線特殊遊戲,助力孤獨症兒童輔助訓練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吾遙

立足寓教於樂,三七互娛上線特殊遊戲,助力孤獨症兒童輔助訓練

每年4月2日,是世界孤獨症關注日。今年這天,國內遊戲公司三七互娛上線了一款特殊的功能遊戲,用於幫助孤獨症兒童克服社交障礙。

從有想法到遊戲上線,該專案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在三七互娛研發團隊來看,順利上線只是開始,接下來,他們會向社會相關方進行推介,讓這款遊戲能幫助到更多“來自星星的孩子”(孤獨症兒童稱號),為他們的社交訓練助力。

為孤獨症兒童開發輔助訓練遊戲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或孤獨性障礙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2014年釋出的《中國自閉症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當時中國自閉症者超過1000萬,其中0到14歲群體超過200萬。

目前,孤獨症沒有特效藥物治療,如何找到行之有效幫助孤獨症兒童的途徑,是全球各地都在探索的世界性難題。

小雨是三七互娛的一名員工,因為工作需要,她經常會關注很多遊戲創新應用的場景,並跟許多不同領域的機構交流探討。在某次跟一位傳統出版社老師的交流中,小雨瞭解到這家出版社在開展孤獨症訓練領域的圖書引進與出版,並且引進的部分圖書在海外發行時配有電子遊戲,但這些遊戲多為外語或者繁體版本,並不適合國內的小朋友。

此時,她心中便萌生了一個想法:能否用孩子們普遍更喜愛的遊戲,給國內的孤獨症兒童帶來幫助與快樂。“我們公司有個社會價值共創計劃,裡面一項重點工作就是利用公司技術優勢,做發功能遊戲的研發,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小雨說道,“進一步跟出版社交流,並跟一些孤獨症培訓機構和專家進行調研後,就提出了立項申請,專案很快得到了集團認可,這給我很大信心。之後,我們跟出版社合作策劃遊戲內容,並透過各種渠道,向孤獨症領域的相關方發起邀請,希望他們能參與其中,讓這個產品真正發揮作用。”

林成(化名)是一名孤獨症孩子的父親,他的孩子在三歲時確診自閉症譜系障礙。為讓孩子健康成長,林成堅持對孩子持續開展機構和家庭干預訓練,並在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目前,小朋友在讀小學一年級,還算適應學校日常規則和流程,學習也能跟得上節奏。儘管如此,林成坦言孩子在社交規則和服從性方面還是偏弱,集體意識淡泊,課堂專注力不足。

在得知三七互娛正在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幫助孤獨症兒童後,林成認為這或許會是個不錯的新方向。“每個普通孩子都喜歡遊戲,孤獨症孩子也不例外。現在傳統的學科文化教育都加入了動畫和遊戲,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促進學習興趣。因此針對孤獨症孩子的遊戲一定也能夠吸引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提升社交認知和社會規則,會比傳統的說教接納度更高,孩子的記憶也會更深。”林成說道。

納愛星文化教育諮詢(廣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金京,從事特殊兒童教育以及諮詢服務工作二十多年,對孤獨症兒童的特點、需求等十分了解。在她看來,孤獨症輔助訓練這類遊戲在國外已有應用。自己曾帶過讀國際學校的孤獨症兒童,也曾嘗試使用過國外的相關遊戲,效果不錯。所以,在收到三七互娛的邀請並瞭解他們的訴求後,金京擔任了專案的專家指導,為後續的研發提供全程諮詢。

多番除錯 強化產品的功能性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要面對更多的困難與質疑。為了讓這款遊戲真正能實現輔助訓練的作用,三七互娛的研發團隊在遊戲細節最佳化、調整方面做了非常多的調整工作。

“光功能遊戲的研發方向,都調正過幾次。”小雨稱,最開始團隊的想法比較簡單,希望做出一款遊戲,能夠給這些孩子帶來一定的快樂和輔助作用,就已經就非常滿足了。但在和孩子們接觸後,團隊發現,原來的想法太泛。實際上,功能遊戲的作用應該更聚焦於幫助孩子的某個具體方面,比如幫助他們提升對事物的認知能力等等。

將“對事物的認知”作為研發方向後,團隊又發現,相比認知,孩子們在社交方面的問題更大。“其實做一款社交類遊戲的難度是要比認知類遊戲難度大很多,但團隊在協商之後,還是毅然決定調整方向。希望透過這款遊戲真正幫助到一些人。”小雨說道。

除了產品內容外,考慮到目標使用者是一個特殊群體,遊戲的背景內容、畫風等也需要非常注意。為此,團隊內部也曾多次爭論。“美術團隊以往參與的大多都是商業類的專案,且面向的使用者是成年人,所以最開始他們對於這類特殊群體並沒有太多認知,這就導致在畫各類場景的時候出現很多問題,需要反覆修改。”小雨舉例稱。

為了讓大家有更深入的瞭解,也為日後的工作能更貼近孤獨症兒童,小雨組織了一場繪畫交流活動,邀請專案相關方參與。一行人到訪廣州市少年宮特殊教育部,以課堂志願者的形式與特殊藝術家工作室孤獨症譜系的藝術家們共同開展繪畫交流活動。

親身體驗過後,研發團隊明白了很多設計按固有的思維方式是行不通的,需要充分考慮到孤獨症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為此。他們在翻閱相關書籍後,又結合專家們提出的一些意見去做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讓遊戲產品真正能起到幫助作用。

事實上,困難不僅來自內部,作為國內首款針對孤獨症輔助訓練的遊戲,外界也有不同的質疑與反對聲音。一些家長與專家也擔心,網路遊戲本就容易讓孩子們沉迷,對孤獨症的孩子來說,無疑更難以把控。也有部分專家認為,用遊戲輔助訓練孤獨症兒童更多是紙上談兵,實際不會取得什麼效果。

但當團隊完成了遊戲中第一個場景的搭建,把小樣拿給家長和專家展示時,大家的反響很不錯,基本持認可的態度,併為遊戲提了很多寶貴修改意見。這給三七互娛專案團隊打了一劑強心針。“遊戲其實也是一種產品,一類工具。我們公司也一直希望能透過一些實踐,更多地發揮它的正向價值,用遊戲的一些優勢,去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小雨說道。

堅持社會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提到網路遊戲,不少人下意識便將其與青少年沉迷聯絡到一起。事實上,遊戲並非單純只是娛樂工具,如三七互娛這款功能遊戲,便展現了遊戲另一方面的功用與屬性。

“之前也有一些家長表示擔心,擔心孩子們會沉迷到手機或者遊戲中。但事實上,兒童天然更容易被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吸引,這並非是遊戲軟體的問題。”金京表示,遊戲如同一個工具,如何使用,決定著實際使用效果。三七互娛的這款遊戲可以幫助孤獨症兒童提升社交能力,但如何進行時間管理,這是家長需要正確引導的,也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網路遊戲作為一種互動性、趣味性較強的媒介,在輔助孤獨症障礙者康復訓練方面具有重要積極作用,這在孤獨症康復領域已經得到了諸多驗證。如中國香港知名兒童教育及康復機構——中國香港協康會經過多年鑽研,開發了實證有效的一套孤獨症康復訓練指導用書,並有配套電子遊戲,惠及龐大的孤獨症兒童群體。

在金京看來,學習的途徑有很多種,對孩子,尤其是孤獨症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有讓他們更樂於接受的教學方式,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其實國外針對孤獨症兒童開發的遊戲非常多,各個方面的都有,國內相關廠商可以參考借鑑,在其基礎上,開發適合國內兒童的遊戲軟體”。

事實上,不僅是孤獨症,憑藉互動性、趣味性較強的屬性,遊戲在公益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場景。

為了進一步挖掘遊戲的正向價值。去年9月,三七互娛釋出“社會價值共創計劃”,將功能遊戲開發列入六大計劃之一,並表示將加大研發力度,進一步佈局推動正向社會價值的功能遊戲。截至目前,三七互娛已推出《這是什麼垃圾》《消毒大作戰》《清風俠沖沖衝》等超過15款功能遊戲,實現企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金京指出,從兒童教育的角度說,遊戲是一種工具,一種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只要適合兒童學習的內容,其實都可以用這種形式來“包裝”,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遊戲公司參與進來,為兒童開發適合他們的功能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