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菜單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公元前202年,四面楚歌,虞姬而死,項羽渡過淮水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被田父欺騙導致漢軍追及,無奈之下突圍到東城,來回衝陣,向南疾走,行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最後自刎而死,劉邦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至此垓下之戰也以漢軍勝利宣告結束。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在記載中,項羽在生命中的最後時刻,給我們留下了悲愴的故事,這震撼人心的一幕幕,早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裡行間和中國戲曲的舞臺之上,成為中國古典史中蕩氣迴腸的燦爛傳奇。

不過關於項羽兵敗垓下,率部突圍,最後於烏江自刎,這一歷史結局歷來存在爭議,有的人認為項羽的結局並沒有那麼悽慘,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一天發生了什麼。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虞姬自刎

歷史記載楚漢相互爭鬥,楚王項羽被困於垓下,四面楚歌,當項羽被圍困之時心中想必已然明瞭:楚漢之爭失敗的結局已經註定。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但項羽不甘就此服輸的心促使他依然奮力奔逃,不過彭城回不去,劉邦又殺過來,留給項羽的生存可能幾乎是“零”。

項羽面對的是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絕境,除了擇機突圍別無他法,同時我們熟知的“霸王別姬”也發生在此時。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但是虞姬可能並沒有在垓下自刎,與之相反,虞姬當時很可能是隨項羽一起從垓下突圍,因為且不說重要的史料都未曾記載虞姬在項羽突圍前自殺一事,就算《和垓下歌》有流露出虞姬的自殺之意,但是這首五言詩的作者是否出自虞姬也無從可知。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在漢、魏時期時的五言詩沒有固定的格律,不但不限長短、平仄,用韻也相對自由隨意,而《和垓下歌》卻是一首很工整的五言詩,與唐代相似。

因此《和垓下歌》很有可能成型於唐代,並非虞姬所作,再者,如果虞姬是在垓下自刎的,但虞姬墓卻在濠州,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兩者相距太遠,並不合理。可見虞姬應是跟隨項羽一起突圍,在突圍途中不幸身亡。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農夫指路

項羽突圍目的就是逃生,但為何在生機就在眼前的時候,他選擇和漢軍打最後一戰?畢竟按照記載他到烏江時,漢軍還未追擊到,他本有機會渡江。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意思是在項羽逃跑的途中遇到了一個農夫,他指了一條錯誤的路給項羽,導致他們被困於沼澤地中,迫不得已而折返向東,農夫的欺騙直接導致他最後陷於漢軍的包圍,讓本來嚴密的計劃變得不堪。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項羽本就心思縝密,有了前車之鑑之後,當他抵達烏江邊上,漢軍即將圍攻他時,此時的他依然有希望渡江,但是他卻無法全然相信烏江亭長。

因為當時的劉邦早已立下懸賞,殺掉他的人可以得到鉅額財富,於是他擔心烏江亭長會和農夫一樣,戲弄、傷害他,在無奈之下他選擇了自刎,這一悲慘的遭遇也讓人人感到唏噓。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不過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也同樣讓人感到疑惑,因為項羽在逃跑的途中不可能太過於招搖,這個農夫自然不會知道項羽的真實身份,他就沒有必要給項羽指一條錯誤的路。

並且知道這件事情的人只有農夫和項羽的部隊,項羽死後,只有其軍中的人知道,但是在事後,劉邦卻沒有給這個農夫嘉賞,也沒有出現過關於農夫的話題。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所以我想,加上農夫指路的故事,只是為了增添項羽的落魄、悲壯,讓人們對項羽的死感到惋惜。

性格決定命運

不過我想即使農夫給他指出的是正確的路,項羽也依然鬥不過劉邦,因為項羽的命運並不是由那農夫決定的,而是他的性格。

如果他真渡河成功,他依然會以一種孤傲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縱使他是江東人,在兵敗山倒之後,誰又會繼續為他效死力呢?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再者,從春秋戰國到六國統一再到滅秦楚漢期間爭霸幾百年,最希望天下太平的莫過於平民百姓,他們本能地排斥戰爭,更何況在當時沒有物資的情況下。

我們再退一步講,就算江東父老肯拼命,也未必能捲土重來,彭城之戰前,劉邦就坐擁三秦舊地加上漢中巴蜀,這是當年秦滅六國時的版圖,再加上劉邦約法三章,三秦舊地人心歸附,基本盤已經打的穩穩當當,跟當年秦國的實力不相上下。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項羽殺義帝、欺盟友,導致他無法像當年六國合縱那樣攻打劉邦,反而被劉邦結了一手聯盟,全盛時期的項羽都未必會贏,更何況抱頭鼠竄時期的項羽呢?

可見,烏江亭長說的話不過是紙上談兵,因為劉邦不可能給項羽東山再起的機會。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項羽依舊輝煌

項羽對於歷史的功績不可磨滅,項羽失敗是必然的,但能流芳千古自有其難得可貴的性格魅力。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以前學歷史也受到過課文和老師解說的影響,覺得項羽小氣、優柔寡斷,會中反間計,會弄得良將盡失,後來看生平年曆表才發現,項羽自刎於烏江之時才三十一歲,之前一直在伯父項梁的保護傘之下,項梁死後他才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一個被家人寄予厚望,能力出類拔萃的二十幾歲的首領,這樣一來很多事情就理解了。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項羽贏在年輕氣盛,絲毫不懼秦朝百萬雄獅,敢破釜沉舟殺出一條血路,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從一個落魄貴族到分天下的霸王,他真的把秦朝扳倒了;也輸在太年輕,不諳世事,很多事情需要歷練,需要時間沉澱,才能百折不撓,而不是過剛則折,他在人生閱歷上輸給劉邦太多,也活得太理想主義,不懂世道人情世故,所以他必定得不了天下,就算沒有劉邦也還會有後來者。

項羽兵敗烏江,虞姬的或許並未自刎,項羽的失敗性格所致

在項羽眼裡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他和劉邦兩人本質上都是梟雄,但信念和眼界不同,所導致的結局和名聲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