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菜單

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列國兼併,硝煙四起。秦國因秦孝公時期的變法改革,到了秦昭襄王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秦國強大,秦昭襄王雄才大略,為天才的軍事家白起,提供了發揮軍事才能的歷史舞臺。他為大秦帝國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白起成就了秦國的統一偉業,同時秦國也造就了“戰神”白起。

“戰神”白起

如此絕配,為什麼在關鍵時刻君臣分裂,白起死在自己君王的劍下呢?

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白起,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在長達37年的軍事歷程中,先後參與伊闕、鄢郢、長平等14次重大戰役,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秦國的東擴戰爭,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武安侯。司馬遷評他:

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史記》

《史記》

《史記》

司馬遷認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的基礎是秦昭襄王時期奠定的,而整個過程中,白起起著巨大作用。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曾請示秦王乘勝拿下趙都邯鄲,一舉滅趙。但是,秦王當時並沒有採納白起的意見,而是採納了範睢的建議下令撤軍。

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第二年秦國派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鄲,秦戰事不順節節敗退。這時秦王便想要白起代替王陵征戰。白起卻反而想說服秦王休戰等待戰機,然後起兵滅趙。白起說:

邯鄲實未易攻也。而且諸侯救援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此時秦國已發兵,秦王怎麼聽得進白起的勸,力令白起出徵,白起乾脆稱病不出。

三個月內,邯鄲不斷地傳回壞訊息。白起聽到前線失敗的訊息後說:“秦王不聽我的計策,今如何矣!”本來前線失利秦王就非常惱火,再聽白起這麼一說更是怒火中燒,他們君臣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

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秦王立刻免除白起的武安候,並命人遣送白起,不得留在咸陽城。白起剛出城至杜郵,範睢又對秦王說:“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於是秦王又派人賜劍。白起收到賜劍仰天自問: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他想了想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10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白起被迫自殺於杜郵亭。

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白起之死的幾種說法

白起之死,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1、有人說是受到範睢的嫉妒排擠。

範睢怕白起滅趙功勞太大,必為三公,如此白起的地位和權勢超過他,所以幾次三番地在秦王面前進讒言。

其實,這也未必不是秦昭襄王的想法與擔心。

2、有人說是因其桀驁不馴,不能審時度勢。

前方戰事不利,秦王多次令白起出徵,甚至親往請求白起,白起卻說:

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

《戰國策》

如此強硬的態度,使得秦王這個最高統治者的自尊心如何受得了。君臣矛盾更是進一步惡化。

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3、有人認為是君臣利益發生衝突。

白起無論是軍事才能上,還是開疆拓土的戰績上,都有功高震主之勢,而君王最怕的就是能臣自持功勞要挾君王。君王們皆如此,誰給他壓力,他就滅誰沒商量。

4、還有人說秦王之所以要賜劍白起,是想借白起承擔戰敗罪責。

戰無不勝的大秦軍,在邯鄲戰役中屢屢失敗,這種挫敗使得秦國上下人心惶惶。

為了大秦的統一大業,為了提高秦軍士氣,為了穩定民心。秦王需要轉嫁戰爭罪責,此時白起必然是充當替罪羊的最佳人選。

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總結

以上種種說法都有道理。但應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白起不會處理上下極關係。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看到了戰機,請示秦王一鼓作氣拿下邯鄲滅趙。這點在戰術上來說是對的。但是,白起只是從軍事角度看戰機。

秦王則不同,他是一國之君,他要考慮的是整個大局。一則,15歲以上的孩子都拉到前線打仗去了,而且死傷慘重。二來,國庫儲備也空了。如果繼續打仗,國民起兵造反了怎麼辦?

邯鄲之戰,白起進諫不能打,也是對的。但是,白起是臣,秦王是君。當君臣意見相反時,臣當絕對服從君令。而白起不但不服從,還將自己置身事外看熱鬧。

這當然會惹怒君王,因為他根本沒有讓秦王看到他對國家和事業的熱愛。

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白起自以為自己的戰略戰術是正確的,兩次建議受挫就覺得倍受委屈,不肯拿出誠意與秦王真情實意地勾通。

而是完全以一副自視正確,高高在上的態度與秦王商量,更帶有功高震主、才大欺主的味道。試想想,別說是君臣關係了,就算是平級關係,你用這種姿態說話處事,人家也受不了,有機會時人家也是要整死人的。

白起忘了,沒有白起的秦國,秦國依然威風凜凜。而沒有秦王的白起,就只有死路一條。

同樣是名將的王翦,也曾遭遇過意見不被秦始皇採納,王翦卻沒有與秦始皇對抗。其結果自己功成名就,還福澤子孫。

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總之,邯鄲之戰白起不肯出徵是錯誤的。與其死在自己君王的劍下,不如戰死在失敗的疆場上。

自古以來馬革裹屍、戰死沙場,從來都是男兒的榮耀。我華夏文明也從來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因決戰到最後,後世為他“不肯過江東”而扼腕嘆息。

白起為保戰神之名,不肯敗死沙場,終將“遺憾”於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