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時代

菜單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時代

前言: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殊時期,在充滿戰亂的400多年中經歷了很多艱難困苦,也創造了很多不朽神奇;亂世出英雄,春秋戰國是各種思想碰撞、學術湧現的活躍時期,這些舉世賢明為了後世留下許多傳世名作和千古佳話,被後人稱頌。

從天下共主到諸侯稱霸

1、春秋紛爭

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伐紂,建立了大周王朝;王朝建立初期,在總結了夏禮、商禮後,形成了周禮,形成了以禮樂治國,分封天下的新格局。周朝的治國以宗法、親緣來約束諸侯的方式過於理想化,在周朝建立之初大多數的姬姓諸侯王是真正做到了戍守疆土、拱衛王朝;可是隨著各諸侯國的不斷髮展,血脈親情已經逐漸疏遠,諸侯國君是自己領地內真正的王,想要謀求更廣闊的領域,所以對待周王室的態度也慢慢出現變化,更別提那些異姓諸侯王了。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時代

與此同時,在穩定大周江山後,繼位的周王們也不復先輩們的雄風,王室疲軟也讓諸侯王們有了更近一步的野心,諸侯王們都開始琢磨著如何在不與周王室撕破臉的情況下走上屬於自己的富強之路;畢竟一旦與周王室關係緊張,可能會遭到來自其他諸侯國的聯合圍剿,當時的諸侯國君都在探索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誰也無法做到獨當一面。諸侯國之間互有聯絡,也有互相交好的,但都是迫於當時的形式,聯姻和結盟都只是解一時之困,表面上守望相助,暗地裡各懷鬼胎。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時代

最先開始稱霸之路的是齊桓公,他拜管仲為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而齊桓公所在的齊國正是西周開國元勳姜子牙的封地,齊地富庶,多年累積,再加上幾代齊王勵精圖治、推陳出新,齊桓公從一位流落在外的王子成為了雄踞一方的霸主,齊國也是各諸侯國中最早稱霸的諸侯國。而在春秋時期,真正代替周天子行使王權的是晉國,晉國在這一時期稱霸百年之久,在此期間各國都不敢與之正面交鋒,不少諸侯國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架構和規模,也具有一定稱霸的機會,但與晉國相比都無法撼動其霸主地位;即便後來晉國勢頭頹然,其他諸侯國相繼問鼎中原,也沒能超越晉國。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時代

2、三家分晉

晉國失去霸主地位後,就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危局中。晉國在稱霸中原的過程中,晉國卿族的勢力也隨之水漲船高,晉王一心搞實業,自以為君臣同心;沒想到縱容了下臣,到底是埋下了禍患,後來甚至威脅到國君安危和統治。這些卿族有不少也是姬姓氏族後裔或是功勳彪炳的有功之臣,在他們的支援下,晉國得以稱霸百年;但是百年間卿族們也沒閒著,也在想著如何以晉國為跳板讓家族更上一層樓。身為一國之君的晉王們自然也察覺到卿族們的動向,身居高位不會輕易交出權柄,所以王族與卿族之間開始權力上的拉鋸戰。

王族與卿族之間不睦已久,但是卿族之間也不是鐵板一塊,畢竟蛋糕只有那麼大,有人佔的多了,少佔的人自然就心裡不平衡了,久而久之有了矛盾;矛盾多了自然出了怨懟,生了仇恨,不少有名望的晉國卿族在各種明爭暗鬥中被踢出局了,這些被迫出局的卿族勢力又被完勝的卿族重新瓜分,繼續擴大勢力,卿族中的範氏、中行氏就是這樣退出晉國曆史舞臺的。六卿變四卿,智氏成了晉國朝廷的第一權臣,他看到的晉國的問題想要恢復晉國的霸主地位,聯合韓氏、魏氏以晉王之名攻打趙氏。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時代

結果,關鍵的時候韓、趙、魏三家聯手將智氏擊敗,三家分了智氏的土地;晉國國君已經無力阻攔干涉,這三家也沒客氣,將晉國國君的地盤也分的七七八八。此時的周王室和晉國一樣風雨飄搖,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國,此時的晉國王室仍在,不過基本上是名存實亡了,昔日稱霸中原的大國隕落。中原勢力重新劃分,春秋時代結束了,戰國時代開啟了。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時代

群雄並起,逐鹿中原

1、戰國七雄

隨著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打破了各國之前小心翼翼的稱霸,諸侯王們的野心和氣勢都顯現出來。戰國七雄中的秦、楚、燕、齊都是從春秋時期過度到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家是新銳王國,其中魏國率先開始變法,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一國。氣勢如虹的魏國在魏文侯的帶領下將魏國的事業推向高峰,之後的魏國沒能堅持住變革措施,又走回了老路,迎頭追上的齊國和秦國將魏國的勢頭及時按住,又吸收重用了魏國出走的賢能們,回報魏國重擊。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時代

被氣走的魏國奇才吳起來到楚國,又成功的幫助楚國崛起了,雄踞南方;韓、趙兩國的關係一直維繫著,因為韓國的地理位置問題,沒有穩定的大後方支援,憑藉著兵器優勢與趙國聯手滅了周邊的幾個小國,也算沒太吃虧。齊國是富甲一方的老牌東方強國,秦國在西部地區在商鞅變法的新政下蒸蒸日上,戰國七雄中唯有燕國勢弱,不過燕國靠近北方和齊國相近,其他大國對它也沒什麼太大興趣。各諸侯王開始逐漸稱王,開始了合縱連橫,秦楚、齊秦開始了中原地區的爭鬥;秦國因為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再加上戰神白起的加持,在對韓、魏的作戰上佔有上風,並重創楚國,西秦虎狼之師所向披靡。燕齊兩國一北一東沒有直接參與到與秦國的對戰中,所以沒什麼消耗;趙國也開始了變法,在趙武靈王參與改造胡服騎射後,趙國的戰力也直線提升。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時代

戰國後期,各國戰損嚴重,只有秦國在對外作戰中保持著一如既往的戰鬥力,六國曾達成統一戰線共同制約過秦國,不過六國聯盟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無法真正的做到一致對外,所以在楚國背棄契約後,秦國開始蠶食周邊的國家,擴充版圖。這時的中原地區是大亂斗的狀態,各國互有勝負,即便是秦國在各國絕地反擊中也偶有失誤,齊國更是在圍攻中被佔領了都城,即便後來奪回王城,齊國也是元氣大傷,無法再與秦國爭鋒了。自此之後,秦國將打擊物件轉移到了趙國,長平之戰後,雙方都消耗巨大,趙國不僅慘敗,更付出了40萬的兵士,之後便一蹶不振,信陵君和春申君的援兵雖然解了邯鄲圍城之困,但趙國也失去了最後與秦國爭雄的機會。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時代

2、時代落幕,秦皇一統

春秋戰國時期是青銅時代的終結,鐵礦的開採,冶鐵技術的進步,讓鐵製器皿進入了各個領域,對軍事和農業領域的貢獻尤為突出,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中兵器之王,雖手握利器,卻只能跟隨大國的腳步,可見掌握技術的同時也要有足夠的國力給予支援才能發揮技術的作用,否則也只是給他人做嫁衣。在農業方面,鐵製農具和農耕為農業生產提供便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升,糧食產量也逐漸提升,井田制的土地制度也不再適合當時快速進化;井田制瓦解後,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各國的變法革新中被認可、確立。

舊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被建立,能夠迅速適應和堅定實行的王國必然會走到了最後。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在進行變法,各種學術流派在各國的變法中進行著試驗,但主持變法的國君和臣子一旦病逝,後來者無法平衡新舊勢力的關係,法令不一,不能繼續執行,將王國再次拖回變法前的泥濘中,所謂的變法很多時候都是無疾而終的,等到有人意識到前人變法的苦心想要再次補救時,已經為時晚矣;而秦國是各國變法中唯一堅持下來的,尤其是秦惠文王,他在秦孝公之後繼位,頂住了各方的壓力將商鞅變法中政策貫徹執行,許多政策在多年後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讓秦國走出西陲,東進中原。

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時代

公元前221年,戰國時代在秦國橫掃六國中結束了,持續了400多年亂斗的中原漸漸趨於平靜,新的時代開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開始了。從分裂割據到中央集權,秦王朝走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創立了封建王朝的新體系,影響了後世2000多年。

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時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渡,各諸侯國在變法的過程中都在向這個方向靠攏,最終秦國技高一籌完成了統一,這也得益於秦國不是姬姓王國,對於宗法、禮樂、分封等制度並不是深度執行,反而在變法的時機和過程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最終的贏家。

參考文獻:《春秋》《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