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長平之戰,趙國整個朝堂的失策。趙括葬送40萬大軍,身負罵名不冤

菜單

長平之戰,趙國整個朝堂的失策。趙括葬送40萬大軍,身負罵名不冤

孫子兵法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關係到多少人生死和國家存亡的大問題,不能不慎重對待。

而長平之戰呢,趙國並沒有準備好,只是在一件偶發的事件中被迫參與戰爭,前期沒有戰爭準備,後期對戰爭的殘酷程度也沒有很好的預期,導致最終慘敗。

本來這場戰爭趙國並沒有參與,實際上是秦國攻打韓國,趙國是後期參戰的。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韓國不能抵擋秦國,準備將上黨的土地割讓給秦國。上黨太守馮亭不願將上黨交給秦國,而是直接向趙國貢獻了上黨之地。

按理說,馮亭不願割地給秦國,這個是值得稱讚的。但是不割讓給秦國,反而割讓給趙國,這種騷操作,不但讓韓國丟失了土地,而且也不能讓秦國撤兵攻打韓國,可謂損人不利己。

有人說,趙國貪圖小便宜,覬覦上黨之地。有人說上黨之地險要,趙國手握上黨之地就可以居高臨下,對秦國形成壓倒優勢。也許這幾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在秦國眼裡,到嘴的肥肉被趙國吃了,那肯定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於是秦國與趙國在上黨之地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趙國整個朝堂的失策。趙括葬送40萬大軍,身負罵名不冤

那麼趙國在這次大戰中犯了哪些錯誤呢?

在馮亭投降趙國的時候,趙國本身還在爭論要不要接收上黨之地。平陽君趙豹認為不能接收,否則會引來秦國的報復,引發戰爭。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則認為不費一兵一卒就獲得17座城池,這是大利。於是趙國決定接收上黨,並且派廉頗駐守長平抵擋白起。可以看到,趙王商議的人都是趙氏王族,戰爭準備也是在決定接收上黨之地才開始。反觀秦國,一開始就是打算吞併上黨之地的,戰爭準備已經很長時間了。

長平之戰,趙國整個朝堂的失策。趙括葬送40萬大軍,身負罵名不冤

廉頗與秦軍交戰幾次都失敗,損失了二樟城和光狼。戰死了多位都尉以上的高階將領,處於劣勢只能固守壁壘。這時,趙國又發生動搖了。趙國分成兩派,一派主張議和,一派主張聯合楚國,共同抗秦。最終趙國決定議和,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

至於議和的危害,趙國的名士虞卿說的最有道理。

鄭朱入秦,秦王與範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以為趙國已經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秦國知道天下之不救趙國,則議和不能成功,議和不成,趙軍必敗。

最終果然被秦國利用,導致長平大戰兩年,沒有一國出兵幫助趙國。

長平之戰,趙國整個朝堂的失策。趙括葬送40萬大軍,身負罵名不冤

臨陣換帥本來就是戰場大忌。趙王不滿廉頗多次戰敗,並且對廉頗的只守不攻的戰術不滿,於是換上趙括。史書上說中了反間計。實際上,從後世的反間計來看,這個反間計是最假的。總不能秦國人說秦軍最怕趙括,趙國就真信了吧。而且廉頗在趙孝成王時代一直也沒事,後期還攻打燕國立功。應該是趙國的戰略發生了改變。或者說趙括的戰略得到了趙王的認可。趙國準備反攻了。

換帥意味著換戰略,換戰術。

長平之戰,趙國整個朝堂的失策。趙括葬送40萬大軍,身負罵名不冤

趙括被圍四十多天,戰場主要還是在趙國,秦軍屬於遠端作戰。然而趙國再也無法派出援兵,戰爭潛力已經達到極限。

至於趙括,身負紙上談兵的惡名,當然也不冤。作為四十萬大軍的主帥,當然要為戰爭的勝負負責。哪怕有一萬個藉口,戰爭只論勝負,敗了就是身死國滅。

最後,還是要引用孫子兵法的那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