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菜單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野王,將韓國疆域一分為二,上黨郡守馮亭沒有聽從韓王的命令,而是打算歸趙,趙國也願意接受上黨,秦國自然不肯善罷甘休,從此引發了秦趙之間的戰爭。

戰爭大致的過程是,秦趙兩軍在上黨重鎮長平,形成對峙之勢,接著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以擅長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身經百戰的老將廉頗;趙括一改此前的策略,率部採取主動出擊,導致了被圍長達46天,最終趙軍在長平大敗,元氣大傷。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大敗的第一責任人,自然是趙孝成王趙丹,只能說,對其多點理解吧。為何這麼說呢?趙孝成王即位之初,是其母親趙威後臨朝聽政,說明了此時趙丹年幼,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還不能完全識別自己行為的後果,需要母親的保駕護航。

但趙威後明顯水準也不咋地。《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秦國趁著趙國政權更替之際,攻佔了數座城池,趙國無奈向齊國求援,但齊國提出了,要長安君前往作質子的條件。趙威後因非常疼愛小兒子,罔顧趙國的形勢危急,執意不肯。

母后幫不上忙,年幼的趙丹,執政經驗尚淺,身邊的重臣便成為了重要的智囊。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即位,也正是在這一年,燕國進攻趙國。趙孝成王採納了三叔平原君趙勝的建議,將“

濟東令盧、高唐、平原陵地封邑市五十七

”割讓給齊國,換取田單領兵拒燕。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趙奢

國家存亡之際,自當效命於疆場,平原君這種“騷操作”,將趙奢、廉頗這些趙國名將置於何地?難怪趙奢當面質問道,

國奚無人甚哉!

意思是說,這不是藐視趙國無人,打臉趙國嗎?

後來的戰果,也果真如趙奢預料的那樣。齊趙兩國是近鄰,也是潛在的競爭對手,試問田單又怎麼會真正為趙王效力呢?,增強了趙國,也就間接削弱了齊國。趙丹叔侄的決策,不僅付出了濟東大片土地,還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僅僅取得了中陽等三座小城,事倍功半不說,還寒了本國將領的心。

當面對唾手可得的上黨郡十七城之時,趙丹不由得心花怒放,多少可以彌補上虧空嘛,傾向於接受上黨郡,但又覺得事情太大,後面還有秦國,又向三叔趙勝徵詢;或許出於同一心理,趙勝力挺趙丹,作出接受上黨的決定。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但要說上黨郡守馮亭心甘情願獻出上黨郡,似乎也不是那麼回事,其面對前來冊封的趙勝,是垂涕不見,並說了“

吾不處三不義也

”;接著發生了“

趙遂發兵取上黨

”。表明了馮亭不願上黨被秦國吞併,也未必願意歸入趙國,只是韓、趙兩國淵源比較深,是希望藉助趙國的力量,對抗秦國。

但在趙丹叔侄的操作下,是出兵強佔了上黨,此舉令到趙軍在上黨頓失人心,使得趙國孤立地在長平,與秦國展開曠日持久的戰爭,這是趙丹三叔的“傑出”表現。四叔平陽君趙豹也好不到哪裡去,在趙丹徵詢其意見之時,也只是消極地建議不要接受;難道秦國吞併了上黨,就不會找趙國麻煩了嗎?

再說說長平之戰的兵力。種種跡象表明,長平之戰中趙軍被坑殺的數量,很可能沒有45萬,相應地,秦軍兵力也不會達到能夠圍困趙軍的50餘萬。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長平之戰

按照學者根據《漢書 地理志》,統計的人口數量,倒推戰國時期秦國的人口大概在600萬,剔除50%的女性以及剔除男性中15歲以下、60歲以上等不適合入伍的,秦國總兵力大概在120萬;同理,趙國的總兵力在50萬左右。

在許多人看來,好像長平之戰,就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決戰了,事實上並不是。試想一下,秦趙兩國可能一上來,僅僅為了一個郡就“梭哈”嗎?視其他諸侯國不存在嗎?視北方匈奴人不存在嗎?兩國的盤子,還很大呢。

再看看王齕的級別,僅僅是個十等爵位的左庶長,這也不像是要決戰,派出的將領級別吧;其次,後來秦國滅楚國之時,秦王選擇了李信,因為其只要20萬部隊。也即是說,軍功爵是一個軍人的戰績,秦王斷不可能將大部分“身家”,壓給資歷很淺的人;這就好比出現了,讓身為營、連長的王齕,去指揮一個集團軍,是不太可能的。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軍功爵

趙國這邊,長平之戰後,又相繼經歷了與秦國的邯鄲之戰、燕國的鄗代之戰,當然了,邯鄲之戰中,含有魏、楚援趙的因素,但不可忽視的是,趙國仍有相當數量的軍隊,指望外人護家護國是不現實的。由此也反推了,長平之戰被坑殺的趙軍沒有45萬,否則趙國又哪裡來的力量,打贏接連的兩場大戰呢。

也就是說,趙國還有相當數量的軍隊,此時的趙孝成王內心是煎熬的,執政經驗不足,只能倚重三叔趙勝。但這位三叔簡直是個“天坑”,兩次幫助作出的決策,使得趙國蒙受了巨大損失,於是,趙勝在生死存亡之際,學乖了,管住了這張“開過光”的嘴。

位高權重的叔叔不靠譜,自己又遠未成熟,趙孝成王背上了心理包袱,長平的軍隊不能不救,又擔心賠上全部身家,父王的基業,不能兩把就“梭哈”完了,但要說其沒有發兵援救,也是冤枉了。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根據《資治通鑑 周紀五》記載:

武安君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齊人、楚人救趙。

眼見圍困住了趙軍,對戰局瞭如指掌的秦昭襄王,決定再添一把“火”,從長平附近的河內郡(注意不是秦國全境),徵調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援軍和糧運。

援軍中包括了齊、楚部隊,但有鑑於上述所說心理包袱,矛盾的趙孝成王沒有賭上“身家性命”,只是派出小部分的軍隊,齊、楚肯定也看清楚了趙國態度。否則,怎麼解釋三國聯軍打不過,大部分是臨時抽調的秦國軍隊?撕開一個口子,總可以吧?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綜上所述,趙孝成王年幼登基,非常倚重自己的三叔趙勝,也是國相。無奈的是,所託非人,所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兩次的對外決策,令到趙國一地雞毛,也導致了趙孝成王在是否援救長平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最終只是派出部分軍隊,作出姿態,這也決定了對於長平的戰局,是於事無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