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揚州射陽湖大型古墓群-“九里一千墩”漢墓群

菜單

揚州射陽湖大型古墓群-“九里一千墩”漢墓群

漢墓群簡介

寶應縣東邊的鎮原是漢代射陽縣的,在其西南約16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星羅棋佈地分列著許多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土墩子,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射陽墩”。從射陽湖鎮趙家村起,一直延伸到天平鄉的天平莊附近,東西長約4。5公里,在此範圍內,墓墩數以千計,若懸盂覆釜。因土墩數量很多,後來人們俗稱為“九里一千墩”漢墓群。這些較為集中的土墓為我們瞭解漢代射陽縣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提供了內涵豐富的實物資料。

史書上說項伯和建安七子陳琳墓在此。這裡曾出土“漢銅虎”、“千斤鐙”、“雙魚銅洗”等漢代以來的銅器、陶器、玉器、鐵器珍貴文物數百件。清代這裡發現了孔子見老子石門畫像石,後因日寇侵佔,畫像石下落不明,其拓片魯迅先生曾收藏過,現在南京博物院珍藏。“九里一千墩”漢墓群遺址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人們稱它是“史籍的記載,文明的象徵”。

揚州射陽湖大型古墓群-“九里一千墩”漢墓群

來歷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廣陵太守陳登對邗溝古道進行改浚。他興修水利,發展農 業經濟,使射陽很快繁榮興旺起來。從吳王夫差開邗溝(前486年)到南朝劉宋末年( 479年)射陽縣廢,在這長 達一千年的時間裡,射陽一直為邗溝古道上的交通樞紐、項伯的封國、廣陵郡的治所、百姓的墾殖地。從地理位置上看,緊鄰射陽古城的東北部為煙波浩渺的射陽湖,惟有西南一片相對高亢的田地為世代射陽人的安息之地。

《萬曆寶應志略》記載:“射陽墩在射陽湖之西,墩以數千 計,若懸盂覆釜,大小夾持間,有徑如列埏隧”。明代進 士、九江知府朱曰藩在描寫 射陽墩的壯觀時,曾有“沙墩 排萬馬,煙海失群鳧”的詩 句。後人根據土墩的形狀、用 途、歷史傳說分別冠以形象 而有趣的名字,如狗牙墩、烏 龜墩、虎墩、金牛墩、鴨蛋墩、 旗杆墩、夏家墩、戴墩、八角墩等等。傳說漢代臧洪、陳容 為抵禦敵寇侵襲,在此操練兵馬,修築土墩,便有前走馬墩、後走馬墩和飲馬池、馬槽等墩 名和地名。金牛墩是因此墩形狀像一頭臥息的牛,傳說墩內有金銀財寶故叫金牛墩。目前保 存最好的三個標 志墩之一的竹墩,因墩上長滿茂密的翠竹而得名。

射陽古今究竟有多少土墩?明代吳敏道詩云:“三千射陽墩,錯落射陽路。”民諺亦云:“ 射 陽三千六百墩,不知誰是楚王墳。”清代以來一直稱為“九里一千墩”。1960年調查統計尚有大小墩阜八百餘座,1998年經過考古調查土墩僅剩七十餘座。

如此眾多且規模較大的土墩是怎樣形成的?通過歷次的考古調查以及部分墓葬的發掘, 發現每一個墓墩中都隱藏著漢代的墓穴,有的土墩中有數穴乃至數十穴。因射陽地區地下水 位較高,這裡墓葬都為淺穴起封或平地起封,多為木槨墓和磚室墓。這些墓都建於平地上, 然後擔土覆墳墩。起初只是一個個排列有序、相對獨立的家庭或家族為主的聚棺叢葬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墳場。天長日久,這些墳墩坍了又堆,堆了又坍, 加上後代不斷有人雜埋於內,便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土墩。

揚州射陽湖大型古墓群-“九里一千墩”漢墓群

特點

射陽墩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據史料記載,僅清代出土的文物就數以千計,其中漢雙魚 銅洗、漢銅虎等極為珍貴。清乾隆48年(1883年),寶應舉人朱彬在射陽平家莊雙墩發現 了射陽石門畫像,它是我國出土最早、影響較大的漢畫像石刻之一。特別是一幅內容屬“聖 賢”畫像“孔子見老子”圖,則更為引人注目,許多金石學家相繼著文,將它編纂在有關著 錄中。魯迅先生不但藏有此畫像石的拓片,而且還專門研究過。解放以後,因農田改造、水 利建設等破壞,射陽墩又先後出土過數千件文物,特別是陶器,不但數量多,且造型和紋飾 都較為豐富。這些漢代陶器雖然沒有先秦青銅器那麼精美,也沒有後代瓷器那樣華麗,但它 卻有獨特的粗獷豪放的風格,雄渾奔放而深沉宏大的精神。 1981年在前走馬墩出土的一件 彩繪鳳紋杯盤套盒,設計巧妙獨特,製作工藝精湛,漆色豔麗如新,充分展示了漢代漆器工 藝的成就。1982年八角墩出土的夔紋青玉璧和1998年戴墩出土的龍鳳紋白玉佩,玉質瑩 潤,紋飾華美,雕琢技藝精湛,堪稱漢代玉器工藝的傑作。出土的“淮陵璽印”一批漢代官 、私印,為研究漢代的印信制度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為了切實加強對古射陽漢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當地政府正著手規劃,擬建設射陽漢文 化旅遊區。射陽的“九里一千墩”漢墓群以及其它漢代遺蹟,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和古樸的風 姿顯示著中國漢文化的燦爛,迎候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

揚州射陽湖大型古墓群-“九里一千墩”漢墓群

陳琳墓

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說,當時曹操手下有著名的“ ”,其中較為年長的陳琳,就是廣陵射陽(現為寶應)人。他在詩、文、賦上皆有建樹,詩歌代表作為《飲馬長城窟行》,描寫了繁重的勞役給廣大人民帶來的苦難,頗具現實意義。他的散文文風雄放,筆力強勁。但他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三易其主,先後侍奉 、 、曹操,熱衷功名,最終染病身亡。射陽湖鎮原是漢代射陽縣的治所,相傳陳琳就葬在其中。

揚州射陽湖大型古墓群-“九里一千墩”漢墓群

箕山古陸滄海桑田之變

遠古時代射陽湖屬中國東部沿海,曾經出現過海浸之動。此地海平面急劇上升,成了所謂的“滄海桑田”。作為“九里一千墩”東部小古陸(即古箕山東側)成為海貝沙岸線。其後,箕山在遠古陸沉後,又形成海平面以上的丘阜。此時,這塊湖沼之陸地,即存於地球表面。《太平寰宇記》載:箕山在縣東六十里,高一丈五尺,週迴四十里,今無山,惟丘阜百餘。總之,以“箕”名山,乃繫上承天象,下秉地維,山形有跡,跡有傳名,不知多少個千年?時至於今,箕山之名有史書作證,亦有傳承和應用,其實就是“九里一千墩”在遠古時代的地形地貌。

原始先民族居生息之跡

考古學家稱舊石時代中國東部沿海的古人群落叫“東方智人”淮夷族群。此地早期先民,,處箕山之地,族群而居。在生息中,有自然淪桑之變,亦有同洪水猛獸而存而亡之難,實為人與獸同居,族與物並存的時期。上古帝堯始,考證為射陽三阿伊祁氏。此時箕山古陸己成一片熱土,由此證明,箕山之麓,三阿之鄉,射澤之濱,形成了以村莊而居的族群落。總之,箕山夷人、三阿伊祁氏是華夏之根,“九里一千墩”是箕山地區人類活動最古的生活生存之地。

美麗善良神話之說

千古之謎“九里一千墩”,民間傳說眾多。其一:相傳當年小秦王趕山填海,揮舞神鞭把西邊的群山趕到這裡時,因疲憊困頓,酣然而睡。東海龍王懼怕小秦王填海會殃及龍宮,便派機靈的三公主趁秦王熟睡之機偷偷換走了神鞭。第二天秦王醒來,揮鞭趕山,山卻紋絲不動,定在了這裡,經過千百年風雨剝蝕,成了一座座土墩子。其二:相傳天星箕伯,下界定位。他乘風而行,飄過大海,此時正是洪水氾濫之時,始終找不到要定的位置。在茫茫中,忽見海面上有一小丘,便停了下來,可是洪水繼續上漲,於是箕伯用小丘上許多竹子編成箕斗運土圍堰。等第二天清夜時,箕伯看看自已要定的星座位置,就是這個地方,於是用竹圍、箕斗作成標誌。箕伯上天了,天星歸位了,人來開墾了。見有箕斗一隻,後來人們就照箕斗的樣子,編了很多的箕斗,便於種莊稼長五穀,創造了美好的勞動生活,並把沒有開墾的高丘稱為“箕山”。後來竹子編成工具被廣為流傳,今“九里一千墩”的竹墩乃為名墩。

漁農並舉發展之本

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利用天然湖泊開鑿邗溝東道和碼頭,即今天的寶應縣射陽湖鎮古邗溝和碼頭。從地理位置看,邗溝和碼頭的啟用促成了古射陽的興起。《寶應縣誌類編》述:東境時為射陽縣,射陽城在今寶應東七十里,箕山在縣治東六十里,延袤至七十里,環繞射陽故城,故又名射陽阜。廣陵太守陳登移治於射陽縣(治設射陽湖鎮)時,安撫民眾,興修水利,邗溝古道進行改浚,發展農業經濟,使射陽很快興旺起來。到唐朝李承使節在射陽湖大力圍湖墾田,給當時經濟帶來發展。所有這些,自西漢始,射陽墩雖受到封建王朝統治者看重和利用,漢時政治經濟繁榮至頂峰,但這一切應該歸功於古射陽墩人民創造了歷史,改變了“九里一千墩”之貌。

軍事戰略要地之域

從古漢射陽地域看,射陽湖處江淮之間,鎮邗溝之中,當水陸要衝,北可入淮泗掩襲下邳,南可下大江圖謀江東,盡得形勢。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故人以東側射陽湖為澤國水陂,西岸之陸岡阜為射陽墩。春秋時,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北上伐齊,便於軍力和糧草的運輸,使射陽墩成為屯兵駐馬的好地方,戰略優勢更加突顯。漢代臧洪、陳容為抵禦敵寇侵襲,操練兵馬,修築土墩,便後來有了前走馬墩、後走馬墩和飲馬池、馬槽等墩名和地名。廣陵太守陳登移治射陽,不負曹操希望,赴廣陵有所抱負,犄角呂布,遂於古射陽匡琦城建立郡治。因此,射陽墩區域是以水運便捷,戰船集結,陸路南北兵馬運動,從而使“九里一千墩”成為戰略要地。

漢時王室名人歸葬之地

從地形看,“九里一千墩”東側射陽湖,西岸惟一綠洲。因此,射陽湖西岸綠洲自從楚漢戰爭開始一度成為漢朝皇室王室的首選歸葬地。自春秋到漢代,人口密集,人有生有死,而古時最早的安葬形式就是土葬,因而,西岸綠洲__箕山之墩被意化神化,墳場越積越多,墩阜越覆越高。史書載:項伯和建安七子陳琳墓在此。清代發現孔子見老子石門畫像石。近代曾出土過“漢銅虎”、“千斤鐙”、“雙魚銅洗”等漢代以來的銅器、陶器、玉器、鐵器珍貴文物數百件。後人稱它是“史籍的記載,文明的象徵”。至於眾多學者探討名人墓葬地及考古發現,今不作評述。

綜上所述,“九里一千墩”形成源於箕山古陸、原始先民、神話傳說、漁農根本、楚漢戰爭、王室歸葬的歷史。今天“九里一千墩”漢墓群雖然成為歷史文化遺蹟,但是留給我們的仍是研究、保護、發展和利用!明天我們更加期待射陽湖“九里一千墩”漢墓群以它獨特的魅力和古樸的風姿顯示漢文化的燦爛,迎候眾多中外遊客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