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楊家將"轅門斬子":故事感天動地,不過並非歷史事實

菜單

楊家將"轅門斬子":故事感天動地,不過並非歷史事實

楊家將"轅門斬子":故事感天動地,不過並非歷史事實

戲曲《楊家將》中有一個廣為傳頌的名段——《轅門斬子》,說的是北宋時遼國犯境,擺下“天門陣”,楊家將奉命破敵,元帥楊延昭派其子楊宗保前去巡哨,不料卻被穆柯寨女大王穆桂英擒住,招為夫婿。後楊宗保回營,楊延昭大怒,欲斬其子,佘太君、八賢王兩番求情未果,穆桂英為救其夫,甘願獻上破陣急需的“降龍木”,並歸順大宋將功折罪。最終,夫婦二人合力打破“天門陣”,邊境肅清,家人團圓。

楊家將“轅門斬子”的故事一波三折,最終皆大歡喜,塑造了楊氏一門忠勇愛國、大公無私的藝術形象。故事精彩,讓人拍案,然而這多半是出自小說家言,並非歷史的真實。

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曾上演過一出“轅門斬子”,與小說的圓滿結局不同,歷史上的“轅門斬子”結局之奇,讓人竟不知道是該嘆息還是該慶幸。

楊家將"轅門斬子":故事感天動地,不過並非歷史事實

歷史上的“轅門斬子”發生在比北宋時代稍早的五代南唐,地點不是北方的邊境,而是南方的壽州(今安徽六安壽縣)。故事的主角也不是楊家將,而是南唐大將劉仁贍。

五代時期,金甌分裂,中華版圖上先後存在過十幾個割據政權。到了南唐中主李璟(李煜之父)的時代,北方的後周在周世宗柴榮的統領下不斷向南擴張,蠶食南唐疆土。值此危難之際,劉仁贍受命鎮守壽州。周世宗幾路人馬從正月打到四月,都沒有攻下壽州,便親臨城下招降,被劉仁贍拒絕。周世宗留下大將繼續圍城,南唐中主也派出齊王等援軍在壽州城附近下寨。壽州被圍一年,城中糧草漸盡,劉仁贍請求趁周世宗不在,出城與周軍決戰,齊王不許,劉仁贍遂憂憤成疾。“轅門斬子”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楊家將"轅門斬子":故事感天動地,不過並非歷史事實

第二年初,周世宗柴榮再次親臨城下,南唐援軍一敗塗地,就連南唐中主李璟都上表稱臣、割地求和,然而壽州城卻依舊固若金湯。周世宗再次遣使招降,劉仁贍的小兒子劉崇諫,趁著父親病重,偷偷潛出城外與周軍議和,被巡邏的軍校捉住,押解到劉仁贍面前。劉仁贍大怒,當即下令腰斬幼子。監軍周廷構得知,哭著為劉崇諫求情,被劉仁贍拒絕,於是又到劉仁贍的夫人薛氏那裡,請夫人出面營救幼子。

都說“嚴父慈母”,就連楊家將故事裡的佘太君,那樣鐵骨錚錚的女元帥,都要忍不住為孫兒求情。可這位薛夫人卻說:“崇諫年幼,殺他固然不忍,可如果不殺,劉氏一門就是不忠。”她不僅沒有為兒子求情,反而催促丈夫馬上將兒子處斬。在場將士無不動容。

講到此,劉仁贍夫婦大義凜然的形象躍然紙上,然而故事並未到此結束。他們夫婦二人為國盡忠,忍痛腰斬幼子,發誓死守壽州,卻沒想到後來事與願違,竟做了貳臣降將。

楊家將"轅門斬子":故事感天動地,不過並非歷史事實

三月,劉仁贍病得不省人事,手下將領便冒用他的名義給周世宗寫信求和。獻城那天,病入膏肓的劉仁贍被人抬著,來到周世宗面前。周世宗素來佩服劉仁贍忠義,也沒有為難他,而是好言勸慰,命人將他送回壽州城內養病。當夜,一代名將劉仁贍便走完了他五十八年的人生歷程。

得知劉仁贍的死訊,後周世宗非常惋惜,追封他為彭城郡王,加封他的兒子劉崇讃為懷州刺史。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南唐中主李璟聽說叛臣劉仁贍已死,不但沒有拍手稱快,下令鞭屍滅族,竟然也是痛哭不止,追贈他為太師中書令,並說:“劉仁贍泉下有知,怎肯棄我而降周!”據說,當夜,李璟便夢到劉仁贍在庭中謝恩,因此又加封他為衛王。直到後來北宋取代後周,宋太祖趙匡胤時,劉仁贍的另一個兒子劉崇諒,還受其父廕庇,加官進祿。

楊家將"轅門斬子":故事感天動地,不過並非歷史事實

劉仁贍“轅門斬子”在《資治通鑑》、《新五代史》、《南唐書》中均有記載,只是細節上略有不同,可以作為信史。這個故事不能不令人稱奇——大義滅親,腰斬幼子,夫人不勸反催;抱病守城,忠貞不二,卻稀裡糊塗投降;貳臣降將,一命歸天,竟然被敵對兩國的皇帝同時追封為王;腰斬一子,歷經三朝(後周世宗、後周恭帝、北宋太祖),卻又廕庇二子……

歷史總是有它弔詭的一面,讓後人捉摸不透。我們今天還在講這樣的故事,不是因為它弔詭奇特,為飯後茶餘增加談資,而是因為這種忠義的精神,是我們民族之魂的一部分。正如閻崇年老師在《大故宮》最後所說“文天祥之丹心,嶽武穆之精忠,袁崇煥之磔死,史可法之壯烈,顧炎武之氣節,張煌言之英魂”,這些都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歷史,綿延不絕,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