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歷史上大宋王朝的軍隊實力為什麼那麼差?是因為章惇嗎?

菜單

歷史上大宋王朝的軍隊實力為什麼那麼差?是因為章惇嗎?

說歸說,笑歸笑,不必拿宋朝軍力開玩笑。宋朝軍力強或弱,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也不算,當然了僅憑一個章惇他也影響不了整個一個王朝的軍力。

說宋朝軍力弱,的確是有道理的。同秦、漢、唐、明相比,宋朝不管是疆土面積,還是對外擴張的進取心,都有所不如。畢竟,沒有了燕雲十六州的屏障,這個朝代是有“先天不足”的。

但要是說他“那麼差”,怕是也不盡然。於風雨飄搖,強敵環繞之中,能堅持300年,這本身就可以說明問題。當然了,網上給出的宋朝軍事作戰的那些資料,也是“宋吹”有意為之,不得作數。

歷史上大宋王朝的軍隊實力為什麼那麼差?是因為章惇嗎?

分析

“重文輕武”是人們普遍對宋朝的一個認知,這個認知我不能說是錯的,但這個認知是有偏頗的。

也有一部分人說,宋朝也不是“重文輕武”而是“強幹弱枝”,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不過也並不是全面的。

準確地說,宋朝不是在軍事建設上“重文輕武”,而是在政治地位上“重文輕武”。同時,宋朝也不是在軍事平衡上“強幹弱枝”,而是軍制形式上“強幹弱枝”。

歷史上大宋王朝的軍隊實力為什麼那麼差?是因為章惇嗎?

馬上皇帝的“重文輕武”

不管是宋太祖也好,還是他的繼任者宋太宗也罷,他們都是馬上皇帝。經歷過五代十國亂世的他們,從骨子裡就不會和太平天子一樣。

雖然說,從宋太祖尤其是宋太宗執政時候所頒佈的多種政策上來看,這兩位皇帝都表現出了“重文輕武”的態度。

可只要我們反觀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只要是統一了天下之後,那基本上都是文臣的地位要高於武將。畢竟,馬上可以打天下,但治理不了天下。這是歷史的必然,非宋朝所獨有。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所表現出來的一個“態度”,這個態度給很多歷史愛好者一個訊號,宋太祖“重文輕武”,忽視軍事建設。

歷史上大宋王朝的軍隊實力為什麼那麼差?是因為章惇嗎?

事實真的如此麼?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所“釋”的是那些“軍頭”。他總結了五代時期的歷史教訓,發現不能讓地方軍事主官做大,為了維持宋朝的長治久安,他剝奪了石守信等一批老將的軍權。

但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宋太祖這麼做不是忽略了“武”,他只是為了避免這些老將軍閥們做大。與此同時,他又提拔了曹彬、潘美、郭進等一批新銳。

也正是這批新銳,輔助著宋太祖統一了南方,奠定了宋朝的基業。而到了宋太宗年代,這些人也依舊活躍於戰場之上,幫助太宗打下了北漢。

其實,只要我們細品之後,便會發現一點,不管是宋太祖還是宋太宗,即便是後來的真宗、神宗、哲總、徽宗,他們都是有進取心的。

這些皇帝,都有想過收復燕雲十六州,也都想過解決西夏的邊患。奈何時運問題,他們都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歷史上大宋王朝的軍隊實力為什麼那麼差?是因為章惇嗎?

回到“重文輕武”這個話題上來,宋朝的確是給予了文臣們極大的自由空間以及很好的經濟待遇。可同時,宋朝對於武將們的經濟待遇也不差,甚至對於底層士兵的經濟待遇也要優於前朝。

從待遇、軍事撥備、軍械開發等方面看,宋朝是沒有忽略了軍備建設的。當然了,宋朝的確也表現出了“重文輕武”的一面。

那就是,在宋朝如果想要僅憑“軍功”的話,是無法擔任宰輔的。而且,在很多軍事作戰中,都要有文官甚至是太監來“監視”武將。

眾多方面的表現,能讓人們看到宋朝在文、武之間的不公正待遇,以及武將的政治地位較低。可事實上,有這個毛病的不止是宋朝。唐、明等時代也都有過這種行為。

為了王朝統治,而在政治上採取的平衡措施,防範措施,這是每一個時代都發生過的事情,非宋朝所獨有。我們不能夠簡單地依據一些措施就批判宋朝“忽略武備”。

歷史上大宋王朝的軍隊實力為什麼那麼差?是因為章惇嗎?

“強杆弱枝”的誤解

“強幹弱枝”是人們批評宋朝軍事的另一個理由。這個問題,也的確是宋朝軍事上面所表現出來的缺陷。

自宋太祖開始,截止到宋真宗時期,“強幹弱枝”都是極其明顯的。雖然邊疆也有部隊,但只要有大規模戰爭,就會動用禁軍。

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導致宋朝邊疆防禦力不足,向外擴張能力不足。每次打仗都要從中央派兵,這會浪費大量的時間以及物資。

其實,這種問題在很多時候都存在過。唐、明的開國之初,如果想要大規模對外用兵,也是由腹地開始進發。這是統治的需要,只有等到內部穩定之後,邊疆兵力的規模才開始擴大。

歷史上大宋王朝的軍隊實力為什麼那麼差?是因為章惇嗎?

宋朝出現這種現象,自有五代十國的餘毒影響,也有其不得已的一部分。那就是宋代建都開封,本處於四戰之地,是需要有足夠軍事力量拱衛都城的。

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會發現一點,那就是中央禁軍已經絕非宋朝作戰的主力。北宋後期的作戰主力,其實就是處於邊疆的西軍。

雖然說,西軍在名義上還是歸屬於“禁軍”的一部分,可他們的指揮官,包括其駐軍處,都不再是中央。

直白點說,宋朝到了中、後期時代,雖然依舊“秉持著”集中禁軍、擴大禁軍等方略。可事實上,那時候的禁軍也只是名義上的了。

從名義的管理上,禁軍依然要歸屬中央直接管轄,可實際的指揮權早已落在了地方。所謂的“強幹弱枝”從北宋仁宗時期,就基本不存在了。

歷史上大宋王朝的軍隊實力為什麼那麼差?是因為章惇嗎?

與章惇何干?

普遍認知中,宋朝軍力弱的原因也無非就是“重文輕武”與“強幹弱枝”兩點。而我們在上文中也說了,這兩點其實不能算作根源性問題。

連這兩點都算不了根源性問題,那章惇又怎麼可能是“罪魁禍首”呢?

我們不必討論章惇這個人的人品問題,畢竟自古以來對“王安石變法”以及變法的支持者就褒貶不一。至於章惇,更是因為他身處黨爭旋渦,而被人認為是“奸人”。

可就算他是徹頭徹尾的一個奸人,章惇登上歷史舞臺或者說“引領時代”的時候已經到了北宋中後期。此前就已經表現出來的問題,章惇可無力背這個鍋。

至於說章惇對宋朝軍力有什麼影響,在我看來,章惇也好,在他之前的變法主力王安石也好,對於宋朝軍力影響都是積極的,而非負面的。

歷史上大宋王朝的軍隊實力為什麼那麼差?是因為章惇嗎?

在他的那個時代,戰西夏、滅吐蕃、收西南、固邊防、強軍械,這一系列的操作是掃了北宋頹氣的。

固然,這些功績離不開前線的將士,也離不開哲宗的支援,可如果不是章惇執政,而是換成了司馬光、歐陽修等人,自是不會有如此進取之勢。

關鍵是,章惇執政時期,雖然經常有軍事行動,可宋朝也並沒有因為這些軍事行動而導致經濟空虛。

王夫之對章惇的評價可以說是最為中肯的:惇之為功為罪,昭然不昧,胡為樂稱人之惡,而曾不反思耶?

於北宋政權,尤其是對外進取一方面,章惇絕對是有功之人。至於批判章惇的“守舊”者,他們是真的見不到章惇之功麼?不是,是因為章惇的功越大,就越顯得他們懦弱。

歷史上大宋王朝的軍隊實力為什麼那麼差?是因為章惇嗎?

結語

宋代軍力的強弱,是人們歷來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不過,在我看來,宋代雖然缺乏對外擴張,但軍力也沒有人們認知中那麼弱。

至於說宋代所表現出來的“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等問題,其實也絕非宋代所獨有的。

再回到章惇身上,在他執政時期,掃了北宋的頹氣,于軍事上章惇是有功的。怎麼可以把北宋軍力的不足,怪罪到他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