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什麼漢朝有名的皇帝都出於西漢,東漢拿得出手的只有漢光武帝?

菜單

為什麼漢朝有名的皇帝都出於西漢,東漢拿得出手的只有漢光武帝?

西漢皇帝的陣容可謂星光熠熠:漢高祖劉邦、文景二帝、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病已……而說到東漢,相信大部分人只會知道兩位:開國的漢光武帝、亡國的漢獻帝。

實際上,不只是東漢,絕大多數王朝的皇帝群,名頭都遠遠比不上西漢。原因很簡單:中國古代整個封建史,方方面面基本跳不出西漢定的調子;西漢皇帝,就是給後面幾百位同行開荒的。

為什麼漢朝有名的皇帝都出於西漢,東漢拿得出手的只有漢光武帝?

起初的西漢,是“摸著秦朝過河”。

秦始皇滅六國,推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探索適應大一統王朝的全新政權運營模式,大開大合的格局、開天闢地的氣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但隨後它的迅速二世而亡告訴世人一個道理——想要徹底消亡一箇舊格局、建立一個新體系,決不可能能“一口吃個胖子”,很多課題的解決絕非一朝一夕:

徹底廢分封、代之以純粹的郡縣制,這些職業官員足以拱衛皇權嗎?

思想領域信奉“以吏為師”,看似公正的法家思想能夠支撐一個全新的王朝?

王朝的的文治武功、百姓的休養生息,兩者如何協調統一?

面對種種難題,出自舊貴族體系秦朝皇室應對的簡單粗暴:大刀闊斧、嚴刑峻法,繼續沿用過去的高強度手段強行“塑造”天下,結果留下了“暴秦”的惡名、黯然崩潰。

為什麼漢朝有名的皇帝都出於西漢,東漢拿得出手的只有漢光武帝?

第一個以激進態度探路的先行者失敗了,秦朝的統治者說到底還是貴族,他們過度迷信法家體系,

從俯視的姿態去治理國家

,結果被平民拋棄;

而西漢開國群體則恰巧是平民群體,

他們在起步階段的視角基本上是“平視”狀態

,所以對於佔據人口絕大多數的平民的需求洞若觀火。於是,相對於秦朝,西漢的風格為之一變。從歷任帝王(或執政者)的執政執行軌跡來看,他們管理明顯呈現出從粗放到精細、由無為到有為、由靜至動的態勢,咱們挨個看。

在治國層面,漢高祖劉邦留下了一大政治遺產:敲定了西漢的權力分配框架——設立封國,由宗室藩王治理山東;與功臣集團達成“白馬之盟”,劃定利益界限,並且一口氣指定了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幾任執政核心。由此一來,就達成了軍功集團與劉氏宗室共治天下,相互制衡、相互扶持,實現政權穩定。

為什麼漢朝有名的皇帝都出於西漢,東漢拿得出手的只有漢光武帝?

對於緊隨其後的呂后,人們常盯著她殘害戚夫人、分封諸呂等倒行逆施,卻往往忽視了她主政期間逐漸祛除秦朝苛法(如挾書律)、推行寬仁治國的功績。史書對呂后的執政成績向來不吝溢美之辭:“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呂后的成功,是無為而治治國理念付諸實踐的成果。上面說過,初期的漢朝是平民政府,而恭儉無為、與民休息,則是當時社會的集體訴求。不過,咱們不要把“無為而治”理解成啥都不幹,它實際上是因循守舊,漢隨秦制,它的一切制度都源自秦朝,比如蕭何修訂律令時,“”夷三族、挾書律”等都被沿用,直到呂后、漢文帝時才逐漸廢除。呂后時期與秦朝最大的區別,就是清淨恭儉、體恤民力。

為什麼漢朝有名的皇帝都出於西漢,東漢拿得出手的只有漢光武帝?

呂后死、周勃等人誅殺諸呂,漢朝迎來了一個節點。幸運的是,功臣集團迎接家庭背景普通、對民情深有領會的代王劉恆為帝。漢文帝在位期間的功績主要有三:

以柔克剛,緩和了統治階層的矛盾,適當削弱了功臣集團的權利;

對嚴苛的秦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廢除了連坐、肉刑等殘酷刑罰,緩解社會矛盾;

以身作則、厲行節儉,透過大幅度減免租稅等手段有效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

漢文帝為漢朝奠定了雙重基礎:一是在治國理念層面,確立了仁德、王道的形態;二是在經濟層面,奠定了漢朝生產力迅猛恢復、成長的基礎。

而隨後的漢景帝也不是泛泛之輩,除了沿用父親的一系列政策外,他還進一步減輕刑罰,以武力鎮壓了吳、楚七國之亂,讓逐漸成為朝廷心腹大患的藩國失去了對抗中央的實力。

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最長的生產力恢復期,它為後世的封建帝國如何度過草創期提供了一個完美樣板。

為什麼漢朝有名的皇帝都出於西漢,東漢拿得出手的只有漢光武帝?

在祖輩的基礎上,隨後的漢武帝在教育、學術、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曆法所有層面推行了深度改革,為後世演示了何謂“文治武功”:

思想層面,他吸取董仲舒《天人三策》、賈誼《政事疏》的主張,“據舊以鑑新”,實現了由黃老到儒學的政治主導思想轉變;

他以教為先,興太學、置《五經》博士,學校教育、社會教化相結合,實現移風易俗;將尊儒與官員選拔掛鉤,健全察舉制,首創了領先世界的文官制度;

他創設樂府、協音律,行“詩教”,廣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建立中國文獻庫和儲存文化遺產的文化制度;

經濟與社會組織層面,削封建,徙豪,頒佈《刺史六條》打擊貴戚、豪強;

至於軍事層面,更是建下了赫赫武功,南收兩越、東定朝鮮、北逐匈奴、撫西南夷、打通西域,奠定了其後兩千年封建帝國的疆域框架,

大一統帝國至此徹底打造成功

為什麼漢朝有名的皇帝都出於西漢,東漢拿得出手的只有漢光武帝?

漢昭帝在位時間有限,在霍光的輔佐下,那時的漢朝針對武帝后期國力虛耗、民生凋敝的現狀,重拾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政治安定、經濟恢復,為隨後的漢宣帝打下了基礎。

漢宣帝則是又一位出自民間的帝王,因此對百姓的需求心知肚明。他在位期間,大力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汙吏,強化對官員的考核與篩查;廢除苛法、稽核量刑,維護法治的嚴肅性與效力性;減輕賦稅、設定常平倉,以安定民生、恢復生產。對外,利用匈奴內亂迫使呼韓邪單于歸附,消除了匈奴的威脅;設定西域都護,實現了對西域的直接管理。至此,西漢王朝政治清明、國富民強、威名遠播,達到了全面頂峰。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從開國皇帝劉邦起步,漢朝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往上,直到漢中宗劉詢(漢宣帝)時達到巔峰;而這一過程中正常執政的所有帝王都體現了自己的價值,接力造就了中古封建史上罕見的明君群體

至於東漢,則是西漢王朝事業的受益者,這卻也帶來了“躺平”的副作用

王莽末年,劉秀憑藉漢室宗親身份、利用民心思漢的輿論,成功建立了政權。開國之後,劉秀延續自己以德服人的政治策略,對內革除新莽苛政亂法,以人為本,釋放奴婢、大赦天下,舉冤獄、出繫囚、減賦省刑,採取三十稅一制度,恢復生產;對外也採用了“柔道”治國,制定了以保守為主的邊防政策。依靠西漢時打下的威信,東漢即使“無為”,但也基本上維護了邊境安全,為穩定統治、恢復經濟提供了有力保證,創造了“三代以下稱盛治,莫有過焉”的光武時代。

而對隨後的東漢君主而言,在政治層面,有西漢、光武帝劉秀樹立的現成樣板;對外,西漢對外百年擴張打下的赫赫武功,足以威震周邊各勢力,留給他們的發展空間實在太少了,客觀上很難出現像漢武帝、漢宣帝那樣有為之君;

同時,與西漢不同,東漢帝王基本都出自深閨,長期與民眾隔離,對於民間疾苦、政治得失少有體會。常年的歌舞昇平,還導致這些溫室內的花朵大多身體孱弱、英年早逝,極難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啥東漢帝王比不上西漢。